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周解清、王立人为主编的《无锡文化丛书》第一辑共四册,《无锡通史》、《无锡人品》、《无锡明景》、《宜兴陶艺》已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丛书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无锡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无锡、认识无锡、研究无锡,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提高无锡知名度,促进文化大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无锡西端有一条闾江,江边有座胥山。闾江为纪念吴王阖闾而名,胥山则为纪念伍子胥而名。闾江不宽、胥山不高,却是无锡仅有的以吴人命名的河山,无锡山河以蠡、黄、春命名的不少,但都是越人,楚人。无锡弘扬吴文化,但知道间江、胥山的并不多。为什么?因为在吴王、吴都之上罩有重重迷雾,且让我们来试着破解阖闾之谜。  相似文献   

3.
《江南论坛》2007,(1):I0006-I0007
无锡崇安寺——江南四大名寺之一。是无锡商业中心的繁华地块,是无锡人气最旺的地方。崇安寺一期改造的顺利完成,为二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崇安寺二期改造项目全面启动,总用地面积79594.4平方米,其中有最高建筑高度达258米,建成后将成为无锡市新的地标。崇安寺二期全力打造成无锡国际商务中心、国际生活中心、国际旅游中心。崇安寺将成为开放型无锡的全新枢纽,成为无锡商业最典型的代表和商业文化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城市的底蕴和灵魂,是一个城市具有独特个性与魅力的根本所在。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南依太湖,北临长江,古运河穿城而过,是一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城,是一块养育诸多历史名人的文明宝地,是一方孕育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之地。先人筚路蓝缕的开拓,后继心智勤勉的创造,使无锡从吴文化的摇篮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相似文献   

5.
丁康权 《江南论坛》2011,(12):19-21
2005年,无锡已经跻身于历史文化名城行列,“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等会议相继召开后,无锡在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中所呈现}f{的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其中,作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诸多民间文化企业正在自发地融入无锡文化事业发展的汹涌大潮,在探索民营资本参与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行程中,从小变大,由弱变强,在文化品牌的创立中感受着光荣,在文化品牌的拓展中成就着梦想。  相似文献   

6.
冯普仁 《江南论坛》2004,(10):51-53
无锡的考古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起步,从1953年无锡发现仙蠡墩遗址和宜兴周氏家族墓地发掘至今,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五十年来,在省、市文物部门的领导下,经过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无锡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发现了众多的古文化遗址的墓葬,极大地丰富和加深了对无锡历史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无锡近现代“百年繁华”成因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锡有悠久的文明史,近百年繁华史。1840年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上海的开埠和成长为国际性大都市、远东经济中心,无锡积极参与上海的开发,并主动全面接受其辐射和影响,自身迅速发展和壮大起来.以惊人的速度率先进入近现代城市的行列。历史上,无锡长期只是苏州府和常州府下属的一个县城.但是从1864年“洋务运动”兴起后的近百年时间中,无锡作为一个新兴城市迅速崛起.在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全面出现了繁华局面,一跃而成为社会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8.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最近召开的中共无锡市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的明确要求,这是无锡在新的时期推进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本质上讲,历史文化名城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由一个城市的历史地位、作用及其文化底蕴决定的。所谓“争创”,就是要提高城市文物保护的程度,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无锡争创历史文化名城,既具备基础条件,又存在相当差距,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客观基础:无锡基本具备国家…  相似文献   

9.
《无锡文化丛书》推出精心编著的第一辑四本新书——《无锡通史》、《无锡人品》、《无锡名景》、《宜兴陶艺》,以浓墨重彩谱写了无锡文化建设史上的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是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建国以来,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无锡地区,不仅经济建设一直走在江苏省以至全国的前列,而且社会科学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无锡地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 无锡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江南鱼米之乡,人文荟萃之地。无锡的社会科学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与众多的名家大师。在无锡的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三个群星灿烂而又各具特色的历史时期。第一次是在明清,无锡的文史研究称誉华厦,明朝的东林书院更是一度成为全国学术政治评议的中心。第二次是在近代,西学东浙,无锡学者开风气之先,一批享誉全国的大师级人物,如薛福成、刘半农、钱穆、钱钟书等都成长于这一  相似文献   

11.
用文化打造中心商务区的灵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锡是一座具有7000年人类文明历史的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出这个古城的特色和个性。无锡中心商务区崇安寺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新一轮改造建设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禾子 《江南论坛》2004,(9):50-50
经过一年多全市几百万人民的讨论和评选,日前从无锡市委常委会传来消息:无锡城市精神表述用语确定为“尚德务实、和谐奋进”。城市精神大讨论从一开始就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而讨论的过程更是一个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过程。表述用语的诞生标志着城市精神大讨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意味着太湖之滨的无锡人民.将继续传承千年无锡尚德、务实的优良品质,在争创全省“两个率先”的进程中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13.
于帆 《江南论坛》2013,(6):24-25
说起"竹刻",人们自然第一想到浙江安吉,很难会从无锡说起。其实不然,无锡的竹刻,历史悠久且努力从古老的传统工艺脱颖而出,独树奇葩。一、从传统到现代,传统手工艺的困顿与希望中国有众多的传统手工艺,其中无锡竹刻又被称为"留青竹刻",是中国传统竹刻的一个流派,以刀为工具,取竹筒、竹简等竹材为载体,集诗、书、画、篆于一体,成就各种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器物,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无锡竹刻与其  相似文献   

14.
由徐学学者吕锡生先生主编的《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一书,在众多读者热切的盼望中面世,这是无锡学术史上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无锡在历史上的学术遗产虽然说不上丰富,但也不是一片空白。过去我们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对于这方面的工作没有付出应有的努力。现在《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经过编者长期的辛勤劳动,终于以丰硕的成果奉献社会,改变了以往令人遗憾的现状.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有利于无锡现代化事业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在经历3000多年历史浪潮的吴地文化中,无锡吴歌是多种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伴随着吴文化的起源而生,在历史的长河中载浮载沉,时而光华夺目,时而黯淡蒙尘。而伴随着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无锡吴歌终于带着它特有的魅力站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它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6.
无锡、绍兴两地地缘相近,文脉相通,人员相亲,特别是两地有着共融的文化生态。无锡是吴文化的代表,绍兴则是越文化的代表。吴越文化又有着共同的文化品格,那就是历史悠久,求利务实,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灵活变通,开放包容。解读两地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放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上。  相似文献   

17.
四月的无锡,春绿大地,草长莺飞。2010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无锡隆重召开。1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吴文化与区域发展”这一主题,对相关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讨,产生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关于无锡地方文化标识的确立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地方性文化的解码需要从大的时空尺度探寻其内在的推动力.解码无锡地方性文化的特质,应探寻在其文化基因中具有共同特征的属性,无锡的文化基因在于其从一开始就受到水的润泽,而在水乡泽国起重要的沟通作用的是运河,正是运河的存在,无锡得以兴起并走向发达兴旺.因而,在无锡地方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江南论坛》2008,(12):F0002-F0002
2008年,是无锡市司法行政工作卓有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两级司法行政机关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争当全省全国司法行政工作排头兵为目标,认真履职尽职,在建设“法治无锡”、“和谐无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普法教育以法制文化建设为成为创新品牌;  相似文献   

20.
顾毓先生是一位文理融通,博学多才的传奇式人物,被誉为“电机权威,教育专家,文坛耆宿,桂冠诗人,话剧先驱,古乐泰斗,爱国老翁”,是上个世纪第一位能在科学与艺术两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中国学者。顾毓出生于无锡城内虹桥湾祖宅(今学前街3号),字一樵,今年正好跨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