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梁芷铭 《特区经济》2012,(4):203-204
经济区地方政府间合作就是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政府机构重组、职能转变,形成高效灵活的政府组织和密切协作的政府间关系的动态过程。通过区域政府整合可以有效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协调区域间竞争与冲突,消除阻碍要素流动的行政因素,实现产业、空间、市场等的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主要特征及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兴化 《开放导报》2006,(6):79-81,96
从产业特征、空间布局特征、体制特征及区域合作特征等方面看,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存在着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本文认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通过政府协商的途径启动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所构建的政府协商机制要能够保证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确保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永 《改革与战略》2006,(2):106-108
区域经济合作本质上是一系列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的统一。我国区域经济合作要重视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专门性法律的建设,并加强区域合作实施机制的建设,建立有序的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秩序。同时,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巩固区域合作的微观基础,降低区域间政府参与区域合作的经营成本和阻滞成本,从而不断拓展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广度和范围,实现国内统一市场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地方高校与关天经济区合作的背景,阐述了地方高校与关天经济区合作的意义与可行性,探索地方高校与关天经济区合作的机制。发展战略主要是:稳定和渐进战略,持久战战略,求同存异战略。合作的机制即:智力资源与经济资源双向支持机制;地方高校与关天经济区合作的偏重机制;政府等有关部门对有关合作事项的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5.
梁菊 《中国经贸》2012,(8):113-113
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关系到区域经济合作的成败,成渝经济区应选择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政府作用集中在政策服务和废除区域行政壁垒方面,把企业作为推进经济一体化的前台,利用企业内区域分工的力量,促进成渝经济区内要素的流动与整合,进一步加强成渝两地的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6.
继北部湾风生水起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又提出打造西江黄金水道,谋划桂东北的科学崛起。贺州要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和泛北部湾经济区。进一步加强与梧州、贵港等城市的开放合作,共同探索投资创业和管理服务机制,联合推进体制创新、市场开拓、产业对接和资源开发,在多区域合作中寻求突破,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泛珠三角经济区合作机制研究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廉 《珠江经济》2004,(9):8-17
泛珠三角合作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区域内各方要充分认识到打破地区封锁的紧迫性,加紧建立有效的泛珠三角经济区合作机制。泛珠三角合作机制大致由8个框架内容构成,即政府联盟、产业联盟、知识联盟、社会联盟、生态联盟、城市联盟、信息联盟、教育文化联盟。一旦达成共识,形成有效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沿海交通便利、内陆腹地广阔的优势,区域分工与合作将会进入更深更广的层次。  相似文献   

8.
刘浩  邓琳 《改革与战略》2011,27(7):125-127
文章对淮海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现状、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选择适合于淮海经济区旅游合作发展的模式,为淮海经济区提供合作发展的目标与路径、合作发展的内容,希望能为淮海经济区旅游合作的发展作出有益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先进  容宁 《改革与战略》2008,24(4):112-114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互动合作是当今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由此引发的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行区域间差别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努力降低转移的成本,加强产业链培育和配套环境建设,抓住不同时机的产业类型,实现产业有效承接和合作。  相似文献   

10.
陈雪梅  温威 《乡镇经济》2009,25(8):65-67
在区域经济极化发展的进程中,部分产业在不同区域间从高梯度向低梯度进行转移。西江产业带区域间产业转移给流域带来了经济正效应和环境负效应。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标准,提出保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进行区域政府合作,建设生态化的产业集群,运用公众参与机制进行监督管理,促进西江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合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立春 《特区经济》2007,219(4):51-52
近年来,长三角两省一市的科技合作初显成效,对促进区域经济、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尤其重要的是,长三角区域缺少全局性的科技政策调整,三地的科技合作缺少政策协调,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仍存在诸侯经济等非积极行为,这大大延缓了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进程。因此,从理论角度研究长三角科技政策协调机制,以减少重复投资、增加技术外溢效应、进而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丘丽云 《特区经济》2008,235(8):37-38
新型工业化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加强泛珠三角工业合作有助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促进,处理好工业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泛珠三角工业合作对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战略协同管理的新视角研究珠三角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资源配置的协同整合,在珠三角工业园建立"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对于构建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转移的推进、转移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广东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决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突破地方经济发展瓶颈和中央政府持续推动两方面分析各省跨区域产业合作的动因。认为跨区域产业合作有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和共建产业园区三种方式。结合牵引力模型和产业梯度模型,构建产业引力模型,用于跨区域产业转移中领域选择的分析,发现转出地情况差异很大,转入承接地呈现明显的临近特征,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推进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树伟  李瑞鹏 《改革》2020,(1):76-86
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生态优先、市场有效、动能转换、产业支撑、区域协调、以人为本六个方面。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因素,把黄河流域打造为贯通东西的生态经济带,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严格生态综合治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强区域分工,形成三大特色区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区域联系,推进形成东西贯通的黄河生态经济带。为此,应加快培育建设五大都市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区域合作,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程永林 《改革与战略》2008,24(10):147-151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为合作各方提供了有效的利益交换和利益补偿的平台,在面临国内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和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发展的挤压与竞争的战略形势下,相对于长三角地区稳妥渐进的诱致型与中央政府强力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整合模式而言,泛珠三角区域的整合与发展有沦为短期行为的风险。为有效摆脱地区利益冲突与合作困境,推动泛珠三角区域整合的内在动力机制是谋求通过内部融通与制度安排以及利益协调来实现区域的整体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7.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海峡西岸"和"两岸产业合作",海西建设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为深化闽台产业对接注入了新的动力。本文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对新形势下深化闽台产业对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闽台各自产业发展状况分析闽台产业对接的可能性,诠释当前闽台产业对接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举措来深化闽台产业对接。  相似文献   

18.
寻找区域合作伙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选项之一,但区域经济合作需要一个实现互赢共生的平台。安徽在参与泛长三角合作中遇到的种种尴尬,既有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排他性所致,更重要的是因为安徽在参与长三角经济合作中有认识、政策和实践等战略上的误区。要实现安徽从“融入长三角”到“服务长三角”的嬗变就必须进行战略创新。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近年来,城市群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城市专业化的发展和格局演化对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和一体化进程推进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区分绝对专业化、相对专业化、总体专业化的基础上,运用不同测度方法对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的城市专业化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3—2015年,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的绝对专业化发展较为稳定,整体平均水平缓慢提高;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的相对专业化平均水平整体呈一个平缓的倒“U”型提升趋势,表明在此期间,城市间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空间互动日趋频繁,城市群一体化进程逐渐深入;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的功能专业化发展较为显著,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已经形成层次分明的职能分工,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依据自身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同时积极承接超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产业链功能转移和部门转移,聚焦制造功能,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良性互动格局。对此,应继续引导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优化城市专业化发展格局,增进城市间产业分工、互动与合作,促进城市群健康发育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