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致富天地》2010,(6):14-14
为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作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提高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转发扶贫办、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在试点范围上,  相似文献   

2.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随后两项制度衔接工作逐步在各省展开。而在贫困人口较多的贵州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城乡低保减量提标方案》,指出通过城乡低保减量提标,确保城乡低保标准、保障范围与扶贫攻坚进程相适应;提出到2020年,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文章通过调查针对黔西南州在执行两项制度衔接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旨在探索解决"两线合一"问题的有效路径,为其他地区的政府部门开展衔接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低保制度建立十多年来取得了较大成果,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城市低保制度的运行还存在着低保水平增速缓慢;缺乏与就业保障制度的衔接;资金筹集机制中存在平均主义倾向;低保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要建立低保标准动态增减机制;强化制度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完善低保制度的筹资机制;加强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4.
张一博 《商》2013,(6Z):64-64
低保资金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物质基础,政府对农村低保的运行与发展负有直接的财政责任,因而政府财政投入是农村低保资金筹措的基本来源和可靠保证。本文从农村低保资金筹措角度入手,结合我国的财政制度和政策,分析现阶段农村低保来源上突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调查掌握的北京市农村低保工作情况作了较全面地阐述,并提出了几点工作启示。主要内容:北京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基本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阶段的主要措施。几点启示:建立低保制度与配套的其它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联动的社会救助机制,有利于全方位扶贫济困;注意处理好低保与促进就业的关系:足额的财政救助资金预算是建立以低保为基础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商》2016,(9)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也是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有力保证。但是,农村低保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和完善,以此来适应当地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最困难群众建立最合理、最到位、最有效、最全面的新型农村低保制度。  相似文献   

7.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旨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水平基本制度,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维护农村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其具体实践中却产生了诸如拼保、轮保、人情保等异化现象,严重背离了制定这一制度的初衷和价值取向。通过以河南省虞城县为例,发现该地在农村低保实施中存在不公平现象,低保金没有及时发放,低保工作管理欠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低保对象界定执行模糊且不能灵活调整等问题。完善河南省虞城县农村低保的对策:采用投票方式确定低保享受对象,将农村低保实施绩效纳入基层管理者绩效考核,进一步优化农村低保功能。  相似文献   

8.
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均等化要求农村低保支出应有效地保障贫困地区具备提供大致均等化农村低保服务的财政能力.本文运用边际受益归宿分析技术,实证测度了2008~2012年中国118个地级市的农村低保支出边际受益分配状况.研究发现,农村低保支出的边际受益率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富裕地区是新增农村低保支出的最大受益者;从动态角度观察,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农村低保支出边际受益率的差值在逐渐扩大,从2008年的0.6453增加到2012年的0.8912.这表明,农村低保支出受益分配的公平性有待改善.基于此,建议政府完善现有农村低保转移支付分配体制,提高农村低保资源配置效率,以提升贫困地区的受益水平,做到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是我国和党对“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该战略的有效衔接和落实,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贫困治理、社会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从实现对策上分析,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是我国宏观层面和农村微观层面任务目标的衔接,为战略衔接工作指引方向;做好资源配置、参与、激励、合作等机制的衔接;做好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机构优化、服务建设等内容的衔接,不断强化农村地区持续发展动力,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0.
影响住房保障的因素比较复杂,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由经济发展带来的GDP规模和政府财力快速增长并未有效支持财政对住房保障的投入;城镇化进程加快给住房保障问题解决带来了较大压力,区域间政府住房保障财政投入竞争促进了区域间政府住房保障财政投入。今后政府需要加大财政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力度,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将住房保障财政投入逐步由政治激励向经济激励转变,统筹解决城镇化带来的住房保障问题;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政策与住房保障政策相衔接,建立住房保障动态进出机制,将低保政策与住房保障政策相衔接。  相似文献   

1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承担着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任务,是现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存在着缺乏制度保障、来源渠道单一、投入比例不合理等问题,这严重制约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提高.本文在对目前我国农村低保资金筹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完善我国农村低保资金筹集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农村低保制度在保障贫困者的最低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民族地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我国民族地区农村低保制度建设起步晚,实践经验不足,存在着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现象。发达国家先进的低保制度立法理念及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民族地区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商》2015,(36)
农村低保边缘救助,是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个补充。低保边缘不同于低保,低保边缘的资金、医疗救助享受者为大病患者本人,家庭其他成员并不能享受。低保边缘救助需要申请人本人患有规定的13种大病中的一种,并且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倍以内。由于农村低保边缘救助对象的界定加入了更多的元素,给农村低保边缘救助的审批也带来了更多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市农村扶贫开发过程中存在扶贫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益事业欠账较多、相对贫富差距拉大及扶贫难度增加等问题。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应扩大扶贫资金投入总量、健全扶贫开发机制、统筹加强各方扶贫力量并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5.
温凤麟  温月芬 《品牌》2013,(6):16-17,38
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是保障农村特殊困难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措施,不仅迫切需要,而且切实可行。本文针对山西省农村低保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和小型化,使得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挑战;而城市化的加快使得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土地养老的功能也被削弱;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县区没有开展过老农保,即便开展过的也已经停顿.因此,为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迫切需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文章以河南省内黄县为例,分析了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五保""低保"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等群体的社保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妥善解决新农保制度与其它社保制度衔接的具体方案,以期为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低保制度已进入新的关键时期,城市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大力加强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目标,是新时期低保制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稳步推进低保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华网辽宁频道报道:《辽宁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规定,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地农村低保标准的困难家庭,可以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同时,这个办法将符合农村低保标准的单亲家庭中的未成年人以及非义务教育的在校学生,也纳入到农村低保范围。但有赌博、吸毒、非法婚姻、非法收养或者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劳动等行为的,不享受农村低保。该《办法》于2008年12月10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19.
“整存推进”模式是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途径。贵州省采取“整村推进”模式进行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对整村“推进模式”进行机制创新,使扶贫开发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20.
云南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人口在去年扩大到300万人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再增加30万人,使农村低保覆盖面扩大到330万人。自2007年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以来,云南就将全省22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平均每人享受每月30元的生活补助;去年以来,云南先后两次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平均每人每月补助提高到5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