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洪艳萍 《价值工程》2015,(1):269-270
面对日益剧增的社会竞争,企业员工工作压力随之增大,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员工工作倦怠的产生。本文从职业倦怠概念研究产生的起源、其内涵的研究、职业倦怠的特征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以期理清职业倦怠的具体内涵,来充实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酒店从业者职业倦怠的根源及干预措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独特的工作环境和角色要求.酒店从业人员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本文在分析我国酒店从业者的实际工作环境和状态的基础上,从工作特征因素、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剖析我国酒店从业者职业倦怠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很多.本文从工作压力和人格的关系出发,指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是A型人格者,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加以分析,提出教师心理倦怠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谢秋红 《管理观察》2011,(18):159-160
职业倦怠是近年来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通过对职业倦怠的认知,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表现、成因,提出了干预馆员职业倦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公安审计在公安工作中作用的逐步显现,对公安审计人员的要求及工作负荷也相应增加,使一些公安审计人员出现了职业倦怠,影响了公安审计的效率。公安审计人员的职业倦怠是否由工作压力引发、个人资源中的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能否起到缓解作用等问题亟待澄清。借助问卷调查等方法,以江苏公安审计人员为例,研究公安审计人员工作压力、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发现增加积极的工作压力有利于缓解职业倦怠,提升心理资本对缓解职业倦怠效果不明显。基于这一研究结论,应从增加挑战性压力并消除阻断性压力,在培育心理资本同时重视营造相互支持的工作氛围等方面入手缓解公安审计人员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6.
以往关于职业压力和倦怠的研究大都采用定量的方法,但是不同职业群体所面临的倦怠现状及其引发因素是有差异的,采用定性的方法去进行研究对理论和实践都会起到补充的意义.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选取极为典型的G老年医院作为分析对象,对该医院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剖析,并依据资源保存理论去探讨组织支持、组织公平、心理资本等要素对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影响.最后从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入手,分别提出增强护理人员组织支持感、组织公平感和心理资本的措施,得出缓解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一、电信职工的职业倦怠1.什么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为“工作倦怠“、“职业衰竭“、“职业枯竭“,就是个体感到心理资源消耗过度,身心俱疲,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丧失、情绪低落、创造  相似文献   

8.
何辉  胡迪 《企业研究》2005,(9):66-67
近年来,职场中的倦怠情绪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经常听到老板抱怨手下员工不思进取,对工作无动于衷,完全丧失工作热情,这就是职业倦怠。倦怠(burnout)本意是一种情绪性衰竭的状况。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1974年在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用以说明个体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综合症。1981年玛勒斯等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  相似文献   

9.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是编辑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一种极端反应,它是包括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个人低成就感在内的一种综合症。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问题的产生有其工作和个人方面的原因。职业倦怠会破坏编辑自身的身心健康,影响整个组织的工作绩效,故对其实施干预对于我国期刊业的发展及编辑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工作压力的产生与形成,不仅取决于工作要求与控制的交互作用,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将通过影响工作控制与工作要求的匹配程度而导致个体不同程度的压力;同时,自我效能感又是预测个体工作绩效的重要变量。因此,传统的JDC模型应充分考虑个体自我效能感。对于组织而言,可采取个体压力认知重建、压力应对技能培训、工作丰富化、个体参与管理等措施来改变个体自我效能感水平,继而有效降低个体压力并提高组织绩效。  相似文献   

11.
压力是个体基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压力,是指他们从事的新闻传播活动及与其生存状况相关的事件或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及相应的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当新闻工作者觉得外界对自己的需求超过自身能力或难以满足时,压力就会产生.由此可知,构成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的要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产生压力的外界环境和事件,二是个体对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即新闻工作者个体与职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下企业之间、员工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组织要求员工投入更多以增强竞争力,而员工自身精力有限,工作、家庭角色冲突给职场人士带来了很大挑战,来自家庭和工作的拉锯极易造成员工焦虑、消极甚至暴力等不良情绪,压力的累积产生了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但妨害员工身心健康,也会给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如缺勤、生产力、创新能力、工作绩效等下降。  相似文献   

13.
黄渊明 《人力资源》2006,(14):39-42
近日出版的《职业倦怠自治手册》显示,中国目前有70%的从业人员表现出了各种程度的倦怠症状, 其中政府公务员、教师、法官、医护人员、企业职员等患有职业倦怠的现象尤为严重。职业倦怠(Career Burnout),也称为“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是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俱疲并阳碍个人发展的状态。按照国际公认的定义,衡量职业倦怠的三项指标分别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主要包括高压力群体、工作乏味者、工作投入者及自我评价低者。职业倦怠下的员工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样的状况:逐渐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很大;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等。职业倦怠会影响人际关系、工作效率与生活幸福感。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发现有些员工出现了这些现象, 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地对她们施以辅导和调节, 以避免这种消极影响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倦怠问题日益突显.我国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不仅影响着公务员自身的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更与行政组织的效率、政府形象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基层公务员的工作体现着任务繁重、成就感低、自主性较弱等特征.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从个人、组织和社会三方面进行考察.例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调适能力较弱、组织培训与晋升制度不完善、社会期望值过高等.针对其产生原因,可寻求不同层面的解决对策.如促进公务员个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健全工作流动机制、增强社会支持等.对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进行原因与对策分析,不仅有助于公务员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更有利于提升组织工作绩效,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特别是计算机教师,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承受的压力更大,从而更易产生职业倦怠。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了高职计算机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层面上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员工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综合症,当员工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职业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身心陷入疲惫状态,工作绩效明显降低。长此以往,个体及组织都将面临危机。为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陈玉婕  吴庆平 《企业导报》2011,(16):242-244
职业倦怠是指一种在工作重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往往伴随从业者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职业倦怠主要是由工作环境、个人心态、企业和社会等因素引起的,并且对个人、企业等产生不良影响。针对这些原因,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8.
政府采购从业人员是采购工作的执行者,采购政策的落实者,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水平。职业倦怠现象在政府采购行业普遍存在,本文分析了政府采购从业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而提出破解职业倦怠的策略以消解职业倦怠造成的消极情绪,有益于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的敬业度和采购工作的质效。  相似文献   

19.
刘有顺 《科技与企业》2014,(15):332-332
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压力随之加大,而各种人群承受压力的能力有很大差别,宣泄的方式各有不同。本文对职业倦怠的形态、症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出应对的良策和解决的方法,从而重新焕发曾经患有职业倦怠症状人群的工作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快乐的工作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基层公务员作为国家政策的一线执行者,其工作效率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顺利进行,职业倦怠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公务员工作效率和效果的隐患,本文以心理契约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证资料,发现了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行政组织未尽契约义务、 公务员压力过和心理问题、 契约双方缺乏有效沟通,契约地位不平等.本文更进一步提出了职业倦怠的解决对策,不仅促进了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理论体系的完善,还有利于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