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侗族文化丰富多彩,形式神奇惊人,斑斓多姿,极富特色的侗族音乐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离开文化就没有魅力。侗族文化现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充分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侗族音乐文化资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对加快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为旅游业点睛,打造文明富裕新广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渐深入,我国文化外宣日益重要。民俗文化翻译作为应用翻译的一个分支,不断受到翻译界及全世界的关注。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然而,由于侗族婚嫁特色方面的外宣较少,民族特色文化不能得到较好的宣扬。侗族民俗文化外翻研究对弘扬民族文化,加深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意义重大。因此,文章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致力于对侗族婚嫁习俗文化的对外翻译和跨文化传播,扩大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方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内外公众对民族民俗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侗族大歌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以音乐的形式传播文化,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它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以其独特的原生性的音乐文化,民俗文化,祭祀文化,审美文化,语言文化,建筑文化等享誉世界.本文旨在研究侗族大歌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经济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谐价值,并对如何保护好这一世界性艺术做出些许探讨。  相似文献   

3.
朱会华  潘灯 《企业导报》2012,(10):268-269
民族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但是因政策法规不健全、文化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保护更是匮乏。本文拟以广西容县为例,探讨高校图书馆在民族地区开展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侗族是黔、桂、湘三界相交汇而产生的民族,其民族有着至秦汉以来悠久的、浓厚醇香的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作者以湖南侗族民族文化为切入点,让民族文化与室内设计相融合,让民族文化与时代交融,让室内设计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本文首先通过探寻湖南侗族民族文化元素,然后把侗族民族元素提炼并浓缩后融合在室内设计中,力争为室内设计和侗族文化寻求一条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十四五"时期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强区的重要法宝。目前,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建设成效显著,但也暴露出文旅融合创新与特色创建意识有待加强、文旅融合项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宣传效果和品牌效应有待提升等问题,面临高质量发展的困境。文章在总结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深入挖掘民族地区优秀文化元素、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增强现代化营销策略和宣传实效3个方面促进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可以说,现阶段广西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本文拟结合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的实际,对加速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问题作初步探讨。一、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土生土…  相似文献   

7.
一个民族只有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努力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这样的民族才会有前途。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建筑界比其他行业要慢得多。继承很不够,也没有多少创新,由于对传统民族建筑的认识不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对民族建筑的保护多局限于单个重点建筑,而不重视整个街区、古城景观的整体保护;二是一味地注重经济发展,为经济利益宁可牺牲民族建筑。  相似文献   

8.
陈华  张萍 《价值工程》2012,31(35):84-85
少数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村寨建筑,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生活的集中体现。少数民族村寨是保存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的载体。如何保持和发扬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特征,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粹,在不断提高当地民众居住生活的同时,实现少数民族村寨特色保存的持续发展。结合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设计,简要分析地域性、民族性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生态村的保护设想。  相似文献   

9.
婚俗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九寨侗族婚俗文化,是侗族文化的"活化石".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介绍了九寨侗族婚俗的内容,探讨了当地婚俗的特色及其文化价值,并对当地婚俗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一带一路"视野下探究侗族医药文化英译现状,针对研究现状提出应对策略,并结合侗族医药文化本身的特点对英译策略做初步探究,尝试提出运用直译、加注和释译等翻译方法来翻译广西侗族医药文化的建议,目的是让侗族医药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党中央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声中,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等著的《广西北部湾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以下简称《文化研究》)一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镇企业》2010,(7):83-85
<正>三省坡旅游圈是以侗族文化为核心,以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之地的三省坡为中心,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贵州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七县为区域的侗族文化旅游圈。这里的侗族人口有118.8万人,占区域  相似文献   

13.
别具一格的侗族民居吴正光侗族源于“峒民”。古时侗族地区以“峒”为行政单位,故称其地百姓为“峒民”。至于侗族自己则自称“甘”。侗族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地带,其中大半在贵州,有140多万人。由于住地环境及语言习惯的差异,贵州侗族分为“北侗”、“...  相似文献   

14.
由吕余生等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北部湾地区历史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完成的《广西北部湾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近日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5.
侗族民居中的鼓楼村凌侗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自称“甘”.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相毗连的丘陵地带,人口约有一百五十万。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由秦汉时西瓯一支发展而成,历史上侗族内部曾分为许多支系,至今还分为“老侗”.“旦侗”、”皎侗”三支,桂北地...  相似文献   

16.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古镇的特征、现状与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乌江流域民族地区124座古镇中,绝大多数在历史上是乌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交通枢纽.该地区的古镇呈现出沿流域分布、沿驿道分布、与土司制度有关和与军事卫所有关等特点.建国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乌江流域的古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灭和破坏.有的全部拆毁、有的面目全非、有的被水淹没、或仅有少数幸存得以保护,其现状不容乐现.要保护好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古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形成共识,全民保护;二是建立保护古镇文化遗产的专门机构;三是摸清?家底,制定保护规划;四是制定地方性的古镇文化保护条例;五是保护古代建筑;六是保护古镇环境;七是重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研究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古镇的特征、现状与保护,既有助于深入了解山地型古镇的历史与特点.也有利于有效的保护古镇文化遗产与合理地开发古镇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蕴含丰厚价值。在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时,需充分保护其文化生态,这也是发展民族旅游业的关键所在。坚持生态旅游观念,不但要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更要保护好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利用好文化旅游资源,发掘文化生态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由吕余生等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北部湾地区历史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完成的《广西北部湾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近日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以来,广西社会科学院为了配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组成课题组对北部湾经济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多次专项研究考察。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6,(3):213-215
在过去30年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因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在巴蜀地区,书院建筑作为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之一,保护现状却令人堪忧。急需对巴蜀地区书院建筑展开研究,同时采取保护措施,才能避免书院建筑的进一步破坏甚至消失。本文首先通过对文献整理与实地调查访问等方法对巴蜀地区现存的12个书院进行研究,归纳出巴蜀书院建筑的特点。并认为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保留了众多历史文化教育方面的信息,与儒释道文化相互交织融合发展,必须进行保护。其次通过案例研究和现状条件分析,提出适合巴蜀地区书院建筑的保护利用模式,以期巴蜀地区书院建筑能够重新焕发活力并可持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20.
侗族木楼     
侗族人民大部分生活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毗邻的犬山地区。这一带群山耸立、溪流纵横、气候温湿,盛产杉木。侗寨民居是清一色用杉木或松木建成的木楼,不用一钉一铆。其建筑特征是在地面上树起木柱,在立柱上构筑成屋架,顶上盖以茅单、树皮或瓦,铺板为楼,合板为隔墙。这种建筑结构被称为“干栏式建筑”。侗族木楼依山就势建筑,平地、山地、陡坡均竖起千姿百态的木楼,鳞次栉比地布满山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