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维敏 《活力》2010,(20):58-5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探讨也逐步深入,美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蕴涵着许多美的因素。要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继续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改进教学方法外,还要发掘语文课本中美的因素。教师应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意境美,通过板书展示其结构美.教师的语言应揭示艺术美,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时时处处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
徐庆萍 《活力》2012,(12):121-121
中职语文新教材改革后.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致力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如何把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这一美育原则贯彻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3.
邵泽艳 《活力》2005,(6):259-259
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教育优势,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他们的情感需要、审美兴趣直接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情趣,才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赵凤君 《活力》2011,(8):238-238
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体现着作者的审美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让人称道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的人间佳话,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伟大的形象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感受到认识,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审美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呢!我将从这几方面人手谈一谈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王兰 《活力》2006,(3):115-115
儿歌是广大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儿歌的朗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每一首儿歌都是一首小诗、一幅图画,在朗读时,怎样表现出它的语言美、节奏美和意境美呢?  相似文献   

6.
在中等职业教育实践中,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很大关系。语文学习,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他们的审美兴趣、情感需要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中等职业教育实践中,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很大关系.语文学习,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他们的审美兴趣、情感需要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8.
花保平 《活力》2005,(11):92-92
语文教学艺术,是指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行为或者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特征。语文教学艺术,不仅要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而且要使语文教师愉快地教语文。要达到这个境界,就离不开创造性的教学谋划和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谋划中的运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艺术、对学生学习力的判断艺术,对自我教育力的估价艺术是谋划的科学依据,对课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与陈述、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结构的安排,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主题资源网站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实现语文新课标呢?我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学观察,有如下理性认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挥美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挥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韩金森  徐宁宁 《价值工程》2011,30(33):209-210
文章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支撑的基础上,主要是想通过抓住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这一审美教育的"良好基地",利用阅读教学拥有丰富资源的特点和阅读教学自身的开放多元化的教学特色,通过阅读作品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现在阅读教学中的存在着严重的美育缺失,过多的理性分析代替了感性领悟和功利思想遏制了学生的审美思想,阻碍了美育的渗透。所以在文章中,笔者通过阅读品味感受美,理解分析表现美,欣赏解析鉴赏美,内化升华创造美的教学方式,实现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深化美育,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罗艺  李海涛  雷燕 《价值工程》2011,30(27):156-157
工程图学是一门主要研究图样绘制与阅读方法的课程。本文通过对工程图学中点、线、面基本元素美、几何图形美、对称美、和谐美、变化美、动静美、空白美等美的探索,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触动学生的愉悦情感,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审美素质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素质,而儿童文学在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儿童文学教学与审美素养的培养作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审美素养及其作用作出阐述的基础上对当前儿童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宏观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对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美育因素是极其丰富的,而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时期,具有可塑性强、善模仿等特点,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都应抓住以下四个特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展示美。  相似文献   

14.
王守艳 《活力》2010,(12):179-179
美育作为传递人类审美的经验,审美成果的一种手段与方式,是人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应当说古已有之。西方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没有审美价值,教育过程就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学校美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利用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音乐教学,是美育的最好载体,学生则是美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张淑艳 《活力》2005,(4):152-153
语文教材中,无论哪一种文体都不同程度渗透着美育内容。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独特的美育功能。如:录像、录音、幻灯等能以其直观、形象、动态性等特点,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6.
赵巍 《活力》2006,(2):106-106
人性美,又称社会美,是与自然美、艺术美相并列的美的形态,包括人格美、心灵美、行为美和语言美。它是单个的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所显示出来的真、善、美,它和假、恶、丑是绝缘的,是积极的、健康的、进步的、有益于人民的。凡忠诚老实、正直无私、谦逊和善、光明磊落、舍己为人、热爱祖国、追求真理、见义勇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尊敬师长、廉洁奉公、乐于助人、勤劳节俭、爱情专一等等,都是人性美的范畴。但是。按照人的“天性”。人们却往往比较“爱”外在之美,而对于人性美的接受和形成,则常常需要从“外面”灌输、熏陶、影响、浸染,才能逐渐地沉淀、内化为自己的美的人格、气质、语言、行为。而且,在此过程中,由于往往受到自然性的干扰,还受到人性恶的侵害,所以,人性美的形成并非轻而易举的。高中阶段,是人性美形成的关键阶段。而语文教学,由于其课文大多数都是渗透着人性美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且语文活动常常都与人性美的欣赏、接受程度密不可分,而且,它们的作用特点都是形象感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性美的重要渠道。因此,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升华人性美,应该成为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生活与社会及人文精神的渗透,并构建了新的评价体系;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物理教学的旧观念仍未彻底改变,教学的精、深探索及个别内容仍有待发展,旧的评价体系仍在沿用。  相似文献   

18.
李迎春 《价值工程》2014,(12):272-273
文章通过对高职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探讨高职语文教学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体现高职语文工具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凸显高职语文的课程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高职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9.
高校古典诗词教学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作品本身的审美把握与鉴赏、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当今诗词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诗词教学中,要做到审美渗透,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品味古典诗词的语言美、二是再现意象意境美、三是感悟诗词情感美。教学中做好审美渗透,才能使诗词教学成为审美教育的乐园。  相似文献   

20.
陈玲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4):171-171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文章结合概念分析,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述,认为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培训、自我教育等方式,加强教学理念、语言运用、语文文化修养、语文教学操作能力等方面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