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玉梅 《中国市场》2013,(41):181-183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关网络对学生带来的各种影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关注,网络成瘾已成为影响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职业学校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提出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措施,这对学生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手机对未成年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一旦手机成瘾,将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等带来消极影响。为此,从法律保护的视角出发,我国需尽快专门立法,不断加强网络管理和社会监督,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和家庭教育,也是预防未成年人手机成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品牌》2015,(2):38-39
本研究以某二本院校作为代表,利用问卷和调查筛选出网络成瘾个案,运用问卷、量表和访谈等个案研究方式,对网络成瘾现象的成因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内在深层原因,为高校网络建设和网络成瘾干预提出建议。结果发现:1.网络成瘾因素分析,其人格因素、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影响被试对于网络的沉迷程度。2.根据个案研究,提出了网络成瘾的成因模型。学校应针对不同的网络成瘾原因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帮助成瘾者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相似文献   

4.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网络也是一柄双刃剑,既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也有一些不足和危害。网络成瘾是一种现代的新形式的心理疾病,严重危害着网民的身心健康,当然网络成瘾问题异常复杂,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网上人际交往的"伪装"心理,人性心理的侵略性和占有欲,人宣泄压抑的心理需要,人际沟通的心理需要,人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特殊的人格特征也是网络成瘾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冯春虎 《消费导刊》2009,(9):202-202
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成瘾成为近年来日益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文章根据现有文献对互联网成瘾的概念、诊断以及影响因素作了简要总结,介绍了互联网成瘾的现有治疗技术,提出了网络成瘾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网络成瘾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作者在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法,认知行为疗法,解决焦点短期疗法,药物、心理干预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7.
朝鲜族青少年因父母出国、下海等原因,其家庭教养方式、网络成瘾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网络成瘾受诸方面因素影响,如,家庭、社会、学校等。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及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家庭教养方式、网络成瘾出发,阐释家庭教养方式、网络成瘾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试图从朝鲜族家庭教养方式为切入点,提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推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包扬川 《商》2014,(17):161-163
未成年人犯罪、毒品泛滥、环境污染被认为是世界性"三大公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普遍存在、不断发生和日益升级,越来越困扰着家长、学校和社会,严重地影响了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担忧。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十分必要。本文将以德阳市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司法统计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瘾”行为干预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虎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67-67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社会各层面,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互联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它的负面效应,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探究其摆脱网络成瘾的办法,将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那么,在当前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如何针对青少年的"网瘾"行为进行有效干预机制,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蒋莉莉 《消费导刊》2009,(6):156-156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上网也成为普遍的现象,但网络成瘾就像"精神鸦片",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为此,必须弄清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其原因,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找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冬 《中国市场》2007,(40):92-9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较大冲击,不少大学生因整日沉迷于网络而出现了网络成瘾症状。本文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大学生网络成瘾进行预防与干预的方法,从而为指导大学生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品牌》2018,(1)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崛起,大学生网迷现象也随之突出,引起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江苏大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网迷现象的主客观因素对自身的人际交往、身心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来帮助在校生认清网络成瘾的危害,养成良好的网络生活习惯,更贴近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3.
赖嫦媛 《华商》2008,(11):75-76
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易感群体,随着网络成瘾问题的日益凸显,大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深受影响。本文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其危害,剖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网络成瘾问题是当前网络普及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类新的社会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有多个方面,但其最根拳的心理根源是人类本身存在着“去个性化”的特征.而网络的“去抑制性”正好迎合了人们这一心理特征并使其在网络使用的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成功应对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综合运用精神分析法、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家庭疗法等多种方法,帮助当事人减少并最终消除自己的不适当或病态使用网络的行为,成功达到心理干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时代进步,未成年人犯罪的方式多种多样,为了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频率,需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犯罪干预。做好未成年人犯罪干预,不仅能减少他们的犯罪率,而且社会治安也能够得到提高。如何做好未成年人的犯罪干预,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管理、社会风气、新闻媒体四种方式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在一般指的是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家庭教育不当等多种因素,处于该阶段的未成年人极易做出违法行为,触碰法律,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的探讨,旨在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7.
当前,网络成瘾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与物质成瘾、病理性赌博者一样,在决策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成瘾者相似的情况。通过对33名男性网络成瘾大学生和15男性非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测试,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选择的风险项比例显著多于非成瘾大学生,且心理安全线更低。通过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两组被试进行扫描后发现,网络成瘾组被试在右侧前辐射冠处的白质M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意味着网络成瘾组被试在该脑区的白质纤维束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被试,且纤维束更长。说明网络成瘾者决策能力受损,其脑部生理机制所形成的决策障碍改变了他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陈思维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1):206-207
青少年网瘾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他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了许多危害,分析了网瘾带给青少年负面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徐宁 《商》2014,(4):276-276
网络的发展对于人类而言是把双刃剑,如果能够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就能够极大地缩短人们的学习与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但如果不能正确的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也将会产生无可估量的严重后果与影响。尤其是对在校大学生而言网络成瘾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如不引起关注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必然会酿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我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进入教室、宿舍、家庭、实验室、办公室及社会的各个角落。网络如同其他科技成果一样,也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网络文明的同时,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高校的大学生是第一个,也是比例最高的一个接受网络的群体。由于网络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一、网络成瘾的界定及主要表现形式网络成瘾也如同赌瘾、毒瘾一样,俗称网瘾,又叫网络依赖或互联网成瘾症。它是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和迷恋网络,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导致人际关系疏远甚至恶化、学习能力减弱、工作效率低下、生活质量下降、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的一种状态。十年前,美国匹兹堡大学的Kimberlys.Young,将网络成瘾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的个体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而形成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他提出了诊断网络成瘾的十条标准,并认为只要具备其中的五条以上就可以断定为网络成瘾。这十条标准是:①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②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③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④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躁不安;⑤一旦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⑥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⑦为上网宁愿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