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在中国经济增长加速中.关于中国经济的冷热之争激烈地进行了一年。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3月.争论有所喘息。2005年4月之后.争论再起.最近又达到一轮新的高潮。如果说上一次争论的主要焦点是中国经济是否出现过热,那么这次争论的主要焦点则是中国经济是否正在趋冷。  相似文献   

2.
这一轮的重型化是不是"有点走了岔路"?是不是"片面重型化"?在民间企业的重型化企图已经在宏观调控中遭遇重挫的时候,一场关于重型化的争论突然出现。这一回,争论的主角是中国两位教父级的学者吴敬琏和厉以宁--但凡劳动这两位泰斗学者共同发言的政经问题,必定是个大问题。 这个讨论,似乎来晚了一点。中国企业大规模的重型化,在三四年前萌芽,在两年多前启动,在一年前嘎然遇挫。2004年2月《中国企业家》推出"民企重型化"封面报道时(顺便说一句,  相似文献   

3.
近来,中国正在出现一场关于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从宏观经济的走向看,一方面,经济增长与货币增长加快,经济正在走向“过热”;而另一方面,市场、物价和就业形势又仍然“趋冷”。那么,对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目前是否需要踩“刹车”呢?为此,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建。王建会长首先指出,1993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来,连续8年中国经济增长走低,物价形势相应从通胀转入通缩,今年以来出现的高增长,许多人把它看成是中国经济进入又一高增长期的标志,而且许多产业领域的投资上得很猛。为此,有人担心可能出现经济过热,并提出在宏观…  相似文献   

4.
引言: 2004年的中国经济,仍将在高速增长的轨道上运行,这是中国众多经济学家在预测新一年经济走向时表达的普遍共识.但由于过去一年已经存在某种过热的苗头,这就难免积累下一些不利因素,所以必须防范可能遇到一些风险--  相似文献   

5.
2003年四季度以来,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看法学术界有很多争论,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学界20年来最为激烈的一次争论。开始时对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判断分歧很大,总的来说,经济学家比政府部门乐观,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乐观,中国人比外国人乐  相似文献   

6.
张延陶 《英才》2013,(9):40-41
学者大讨论,思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投资与消费,谁才是中国经济再启程的引擎?围绕着吴敬琏与林毅夫关于投资驱动与消费拉动中国经济的争论,这一命题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被认为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林毅夫认为,当前经济放缓的原因是周期性的,而不是体制性的。因此,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应  相似文献   

7.
本轮经济周期波动特征与2005年经济走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我国经济在加快结构调整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2003年和2004年GDP增长分别达到9.3%和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27.7%和25.8%,出现局部经济“过热”。2004年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工业生产、投资和进出口在持续高增长后增幅均有所回落,各种价格指数也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2005年是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的关键之年,投资是否会出现反弹?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否继续存在?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的稳定增长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关于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在分析国外关于这一争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的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一系列实证检验,考察了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结果说明,中国股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不高,回归结果也不能说明中国股市发展会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机会     
去年年底以来,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0.
2004年是中国猴年 。伴随着猴年的到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跨入了第二十五个年头。去年中国虽然遭受了“非典”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冲击,但经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曾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关于“过热”与否的观点对于去年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但对今年来说却不可忽视。因为:各种经济政策及其变数要显现其作用,都有一个滞后期,今年这些变数将会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表现出来,同时对全年经济走势将会产生实际影响,各界专家已经就此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王建 《河北企业》2004,(12):4-5
<正> 从前三个季度的数字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在9%以上已经没有问题,在粮食丰产和大量进口的背景下,CPI指数也将开始回落,全年应在4.5%左右。中国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成功地控制了经济"过热"势头,物价平稳而实现了高增长。但中国经济仍存在许多隐忧。从国内看,主要是宏观调控已经取得的成果能否稳固,粮食增产的好势头能否保持,消费增长低落的势头能否改变;从国际看,油价及初级产品价格的强劲上涨是否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瓶颈制约,自二季度以来美、日、欧经济出现的增长率下滑势头是否会中断中国出口高增长的过程。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2005年中国经济是否仍可以保持住已经连续两年的高增长。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力来自投资、出口与消费,看明年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高增长,还是要首先分析明年这三个方面的走势。本轮经济高增长主要是由投资需求拉动的,而投资需求又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方面,这是因为牵动投资需求的最  相似文献   

12.
对当前经济是否过热,经济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估计:第一种认为当前货币供应量适合于增加内需和抑制通货紧缩的需要;投资增长只会带来效益,而不会造成过热;对这轮增长要保护好,不应踩动刹车.  相似文献   

13.
杭州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集群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新科技的影响下,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不断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竞争力从上年度的第39位上升到第33位.中国开始强大,浙江发展更快,杭州更是领先.杭州市2004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034.51亿元,同比增长35.5%,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高点,总量和增幅继续居全省第一.由于习惯思维和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我们更多是考虑"大",而忽视"强".有些人喜欢看2004年"财富500强",不太愿意看"商业周刊1000强排名".这是因<商业周刊>的排名体现竞争力,<财富>重视企业规模.  相似文献   

14.
记者:吴老,2004年底您对快速增长的国内经济提出一个誓告:以"重化工"为主导的重型化经济增长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危险.请您详细地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5.
王建 《经济界》2007,(5):7-10
近年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各主要隐患的源头是中国的分配矛盾。2007年下半年以后,中国经济可能进入生产过剩矛盾表面化阶段,引发矛盾爆发一是国内供给增长率突然加快,二是国外需求出现塌缩。防"过热"很重要,防"过剩"更重要。在"过热"时要紧缩需求,但"过剩"时要放松需求,目前要随时准备进行宏观调控从紧向松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经过2003年特别是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新一轮经济增长初始阶段的不稳定因素得到了有效控制。从2004年四季度开始,经济运行高位趋稳;2005年1~2月份,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增速与2004年同期基本持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5%;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6%;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总体看,继续保持稳定态势,宏观调控的成果得到保持。比较1993年经济升温到趋稳的历史,以及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般特点,可以认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已基本步入稳定期。  相似文献   

17.
2006年第一季度经济金融数据公布后,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议再现耳旁,似乎在重演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上半年时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议。经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3313亿元,同比增长10.2%,是近年来最快的增长速度。经修正后的数据表明,2001年至2005年GDP增长率分别为8.3%、9.1%、10%、10.1%和9.9%。今年第一季度,第一产业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12.5%,第三产业增长8.7%,各产业占比分别为7.4%、49.9%和42.7%,较2005年第一季度各产业占比结构有所好转,尤其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有较好的调整,但第二产业增速仍在继续提高。由此可…  相似文献   

18.
据2004年3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导: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萧灼基教授在全国政协会上当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面争论起来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存在‘过热’问题”。而北京大学萧灼基教授则“针锋相对”,他发言的题目就是《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很好,不要轻言‘过热’》  相似文献   

19.
盛宏清 《数据》2005,(6):36-38
1990年以来,北京经济增长已经走过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1996年是该周期的拐点.从2003年开始,北京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15年间,以1996年为界,前期出现高增长高通胀的局面主要是投资需求过热和经济发展受"瓶颈"制约的结果;后期出现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结果.后期经济运行愈加平稳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越发娴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重化领衔     
2003年,中国经济继续高歌猛进,GDP增长8.5%。为此,许多国内外经济专家预测,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比如,高盛旗下的专家认为,2004年中国GDP将增长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