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在2003年,国内就悄然兴起“个人合作建房”之风,但因资金和土地等瓶颈束缚,一直无法取得突破。随着深圳和广州“合拍购房”(即个人合作建房者共同合作参与拍卖购得房产)的成功,无数人的安居梦想重新被点燃。有人认为,这是个人合作建房者曲线“建”房的一种聪明之举,但也有人认为,合拍购房只是个人合作建房的无奈选择,星星之火,难以燎原。那事实到底是什么,抑或合拍购房只是个人合作建房的一种歧路徘徊?近日,本刊编辑部特别邀请了一位合作建房发起人——来自深圳的林立人先生和一位发展商——江西宝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徐海斌先生,就这个话题进行了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温州“合作建房”项目即将完工,房价合六七千元每平方米,仅是同等地段房价的五分之一。成功运作温州合作建房项目的赵智强,联手北京律师成立团队,准备将“温州模式”复制进京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一系列的个人合作建房计划宣告失败或以多种方式“异化”之后,曾经是很律师出身的北京合建房发起者之一的孟宪生所采用的信托模式合作建房或许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2006年11月15日,温州市个人合作建房联盟委托房地产开发商以1.0458亿元的价格获得政府挂牌出让的30亩国有土地使用权。2006年12月22日,深圳个人合作建房的组织者和其他80名合作建房者通过拍卖竞得两栋宿舍楼。发生在这两个城市的合作建房“成功”案例,使自2003年底春潮乍涌的个人合作建房这一新生事物的盖头渐渐掀起。从非法集资的质疑到违法预售的指责,合作建房走过了一路荆棘。先行者们试图突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传统模式并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但实践证明,这条路仍然存在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本文试图对个人合作建房作一理性思考,以新视点考量新事物。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面对惊人的商品房价格,个人合作建房模式在一些大城市悄然出现。2003年,北京有人提出个人合作建房的设想。2005年后。个人合作建房方案在广州、沈阳、深圳、南京、厦门、武汉、杭州、成都等不少城市纷纷出炉。2006年11月15日,一度在各地风起云涌的“个人合作建房”浪潮。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率先在温州“破冰”——260名合作建房者以10458亿元拿到温州市政府挂牌出让的30亩地块。成为全国个人合作建房中首个成功拿到地的先例。  相似文献   

6.
《企业世界》2007,(12):27
为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寻找新的发展平台,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广州市决定将加强与珠三角经济区(小珠三角)各市的合作,使广州成为“小珠三角”发展的引擎。同时,在CEPA实施的大背景下,加强与粤港澳“大珠三角”的合作,使广州发展成为“大珠三角”的研发和制造业基地。另外,还将加强与“泛珠三角”,包括闽、赣、湘、桂、琼等9+2的省市的区域合作,拓展广州的发展腹地和空间。通过上述合作提升产业价值环节,加快转入以提高价值链为主的新的发展模式,创造“合作红利”。  相似文献   

7.
2006年11月15日,温州市“个人集资建房”牵头人、该市市场营销协会秘书长赵智强正式宣布:温州“个人集资建房”的委托开发商已于当日拿到政府挂牌出让地块,5个月后可望动工,将成为全国首首例个人集资建房项目,开发成本价则不到周边商品房市价的一半。 也在同一天,来自北京、广州、沈阳、武汉等地的7位个人集资建房牵头人到温州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个人合作建房研究会”。  相似文献   

8.
面对不断攀升的房价。普通大众对置业的渴望汇成一股股细流。东奔西突。不断寻找着可以实现安居梦想的出口。于是,当商品房高不可攀,当政府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不知何时能够轮到自己,“个人合作建房”作为一种实现梦想的可能途径。开始被许多欲购房者所关注、探索和尝试。近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中更频频出现个人合作建房的“破冰”之举——远的是温州拿到了一块地,近的是深圳在2006年12月,通过拍卖以每平方米1500余元的价格拿到了两栋宿舍楼。再近一点的就是广州的合作建房者以最低价格1706元/平方米,拍到了银海花园的18套房屋。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直至目前为止.个人合作建房并未真正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仍面临许多不可知的难题和风险。迷雾重重。相关政策法规更是空白。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合作建房之路究竟会走向何方?最终能否成为房地产市场供应的有益补充和有机组成?都值得我们继续探讨、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贾志刚 《乡镇论坛》2010,(11):33-33
近些年来。农村建房的成本在稳步上升.而农民收入实现的是“被增长”。 因此,农村出现“房奴”,不是一两个,而是现象。什么事情到了现象的地步,就比较严重了。 从前,很多农民选择“分期建房”的策略,就是先把房建好,各种家庭设施和装修延后,什么时候有了钱再补充。这样做的好处是至少有房子住了,条件可以慢慢改善。可是现在进入“房奴”时代.盖房的钱首先都不够了,这问题就大了。  相似文献   

10.
日前,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就个人集资建房问题,采访了大众,其中既有温州、北京、广州、深圳、重庆等地的个人合作建房发起人,有房地产开发业界、银行业、法律界的权威人士,更有来自学术机构的研究者。众多观点汇聚一堂,成为“个人集资建房”面世以来最大的一次实践与思想的交汇。  相似文献   

11.
广州——佛山,在全球所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中,未有任何两座城市如此,肌肤相亲。 “零距离”的广佛,各个对接口皆是十里繁华,而南海黄岐更有着 “中山九路”之称,历史、地理、人文、经济的纽带,将广佛紧紧连在了一起。君不见,南海东部房地产的迅速升值,靠的就是打“广州牌”;谁能说,顺德的积极东进,不是为了配合广州“南拓”? “你澡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今天的广州与佛山;“双城置业,同城生活”这是今日跨城工作,置业者的美谈,“广佛合作,共赢中国”这是广佛一体化的创富使命 广佛地产的“双人舞”如何跳得更健康,默契?作为一个“双核之城”  相似文献   

12.
合作建房源于住房“解困”,伴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发展,适应了住房短缺的需要。常中央、国务院在政策上给予合作建房大力支持,1986年起的十年间,城镇合作建房进入蓬勃发展期,各种类型的住宅合作社曾发展到5000多个。住宅合作社作为合作建房的主要载体,有三种类型和组织形式,合作建房具有不明的特征有,是实施住房保障的一种供应形式,应成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以住宅合作社的形式进行合作建房也是国际上一种被普通采用的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方法。在新形势下,建议继续以住宅合作社的形式开展合作建房,从完善合作建房制度入手,充分发挥其在实施住房货分配、危旧房改造、加快城市建设,抑制房价、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调控房地产市场等方面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合作建房行为分析框架,从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维度考察城市合作建房意向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浙江、贵州、湖南、深圳四地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对合作建房功能的态度、对合作建房获得外部支持的评价以及对内部控制合作建房资源的能力感知均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居民合作建房意向,影响系数分别为0.128、0.141和0.669。我国城市合作建房模式的设计应兼顾合作建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种功能,既要发挥合作建房“自组织”的力量,又需要获得政府、市场、社会等“他组织”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合作建房的本质是解决住房品质问题,包括质量、服务和权益等,而不是光图便宜。”在北京地坛公园旁一个小区的出租屋里,《中国地产市场》杂志记者采访到了被称为“合作建房第一人”的于凌罡。  相似文献   

15.
近来,老潘与上海证券报的时寒冰搞论战,很热闹,连任志强都出来“替小潘说两句”了。但平心而论,这个论战不精彩,还是觉得老潘最近这篇谈论“集资建房运动”和“不购房运动”的文章带劲。这篇冠名以《从市场角度看“不购房运动”》开头先通过对比其他行业来说明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然后论述了一下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增长给社会经济和房地产相关行业带来了许多的压力和不平衡以及政府近几年来的调控政策。最后,论述了“集资建房运动”和“不购房运动”,下面是这部分的原文摘录。  相似文献   

16.
陈菊 《房地产导刊》2004,(90):34-35
东方新世界地处天河中心公园旁地段,以“亲情”为主打理念,在广州首创“一碗汤”户型,这个概念的一经提出就受到业界的追捧,可以说东方新世界已经开始成为广州亲情社区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东民  洪丽英 《数据》2007,(4):39-39
当前,面对各地居高不下的房价,一些普通购房者不得不望“房”兴叹了。那么,个人集资建房能帮助人们尽快实现拥有住房的愿望吗?去年年末,个人集资建房模式终于在温州迎来了第一缕曙光:温州市个人集资合作建房项目近日拿到了政府挂牌出让的地块,这是国内首个拿到土地的个人合作建房项目。据测算,预计建成后房屋成本价为每平方米5300元,低于周边同类楼盘市场价30%。尽管这种建房模式自诞生之日起在业界就备受争议,但一般人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为了解公众对个人集资建房的看法,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温州、沈阳、重庆七大城市近千名公众进行了电话调查访问。调查显示:  相似文献   

18.
2012年,曾经轰轰烈烈的”合作建房“卷土重来。7月.房地产从业者孙智群,以及被称为“个人合作建房破冰第一人”的温州商人赵志强.先后发布了进军北京合作建房的消息;9月.杨金城在河南许昌以个人委托代理建房名义建设的书香苑小区将迎来第二批业主:而2003年首倡合作建房的于凌罡,至今没有放弃合作建房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导刊》2005,(19):59-60
2005年,一系列房地产“新政”的出台为广州的房地产界吹来了一股冷风。随着“新政”的逐渐明朗化,近期广州楼市已开始渐渐回暖。然而,“新政”的影响似乎仍然存在,这就决定了在“政策年”中即将到来的“十一”黄金周,将成为一个与往年完全不同的时期。今年的“十一”黄金周,作为可以扭转现有市场状况的有利时机,被发展商和消费者双方赋予了很大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不断有人提出推行合作集资建房的建议。有些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报导,不仅把合作集资建房叫做“新生事物”,而且满怀信心地预测合作集资建房必将在我国形成“燎原之势”。其实,合作集资建房在我国已经走过了50年,而且出现过两次波折,目前正处于相当困难的局面。现在把它的风雨历程写出来,供有志于研究合作集资建房的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