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形式。简单地说,财政直接支付就是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供应商(施工单位)或用款单位的支付方式;财政授权支付则是根据预算单位申报的用款计划给其确定一定的支付额度,由预算单位在不突破额度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下行政单位零余额账户的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余额账户是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比较特殊和重要的一类账户,用于财政预算资金直接支付、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以及与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外资金支付专户等进行清算。本文以行政单位为例,对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架构以及零余额账户的设置与核算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概念事业单位在日常会计核算中,经常涉及单位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两类业务。纳入财政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改革的事业单位,财政部门为其在商业银行开设了单位零余额账户。该账户用于财政部  相似文献   

4.
一、“财政应返还额度”和“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 这两个科目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特殊产物。“财政应返还额度”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医院应收财政返还的资金额度。它应设置“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个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可以理解为一个往来过渡科目。它主要反映财政预算指标数与当年实际支出数的差额。即年度终了,当预算指标数大于实际支出数时借记本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年初,收到上年未支付的预算指标数时借记相关科目,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  相似文献   

5.
芜湖市于2003年启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除具有特殊用途的保留账户外,市级所有预算单位自有账户全部撤销,设立单位零余额账户,各项收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预算单位用款后通过国库支付中心与人行金库进行清算.目前,财政资金的运行流程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人行金库(或财政专户)→国库支付中心(或国库科)→各支出项目及单位.  相似文献   

6.
一、目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现状 1.财务报告主表不能真实表达单位的实际状况。零余额账户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是财政通知到账额度而预算单位经授权未使用的部分,因额度到账与使用不同步,有的年初到的课题费专项等额度到年底才花完,如当月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有余额则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在资产里,虚列了资产则每月报表中的资产因零余额账户的余额严重不实,收入支出表中财政补助收入虚增了。年底如有授权支付额度余额,财政要收回,  相似文献   

7.
何谓“零余额”账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库制度改革中,财政部门要在代理银行(商业银,下同)开设“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的存款账户,预算位要在代理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账户。何要叫“零余额”账户呢?1.该账户由代理银行办理财政对预算单位的直接付,在代理银行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后,余款已结平余额为零),故称“零余额”账户。2.该账户不是先由财政拨款给预算单位,而是由财审批一个“用款额度”(指标)给预算单位。预算单位可额度内按规定用款,由于它不是事先划拨资金,而只是个额度,故亦称零余额,它适用于财政授权支付。这就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账户。…  相似文献   

8.
国库集中支付就是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设立一个统一的银行账户,同时在代理银行(商业银行)开设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各单位可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批准的预算项目和资金额度内使用资金,但支付款项由财政部门来进行,资金都要通过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  相似文献   

9.
目前,县级财政基本上了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基础上的国库集中收付运行机制,收入收缴的资金及时进入国库单一账户,财政资金支付按照规范程序支付到供货商最终用款单位,原来滞留在预算单位账户上的闲置现金余额集中到国库单一账户,闲置的国库资金余额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一、国库单一账户制度 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也是我国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它是从收入收缴到预算分配、资金使用计划审批、资金拨付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帐户全过程的监控制度。国库集中支付是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国库集中支付就是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设立一个统一的银行账户,同时在代理银行(商业银行)开设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各单位的预算内外资金不再拨付给各单位分散保存。各单位可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批准的预算项目和资金额度内使用资金,但支付款项要由财政部门来进行,资  相似文献   

11.
《财务与会计》2020,(2):82-85
一、关于归垫资金的账务处理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按规定报经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在财政授权支付用款额度或财政直接支付用款计划下达之前,用本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资金垫付相关支出,再通过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或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将资金归还原垫付资金账户的,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账务处理:(-)用本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资金垫付相关支出时,按照垫付的资金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预算会计不做处理。  相似文献   

12.
张娟 《宁夏审计》2009,(5):44-44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后,各预算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有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其中财政直接支付是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向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提出支付申请,财政国库支付机构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及相关要求,对支付申请审核无误后,向代理银行发出支付令,并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通过代理银行进入银行清算系统实施清算,财政资金由单一账户划列,  相似文献   

13.
詹御涛  童吟 《财会月刊》2011,(29):44-46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已经在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铺开,本文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对高校资金管理的影响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化解"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对高校资金流动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应用于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中,进行财政授权支付。在办理授权支付业务时,先由代理银行根据支付令,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资金支付到供应商或收款人账户。虽然支付指令由单位下达,但财政不再将货币资金拨付  相似文献   

15.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人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或授权支付到商品、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部门对各预算单位的经费不再事先预拨,财政资金的使用,由各部门根据细化的预算自主决定,由财政部门核对后准予支出,财政资金将由单一账户进行转账结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是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又一项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16.
事业单位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其财务管理实务需落实收入管理、支出管理及银行账户管理等三方面.收入管理包括收入缴入国库管理、收支联动的资金管理与收入的财务核算;支出管理包括授权支付与直接支付;银行账户管理包括零余额账户、历年结余账户、税费缴纳专户和收入过渡户、特设专户等.  相似文献   

17.
一、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按年初批复的预算数下拨款项,年末对零余额账户剩余额度进行冲销,不允许将资金转入事业单位基本账户中。事业单位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一般在年终结账时一次性核算。日常收到的财政拨款视为收入,日常经费开支视为支出,年终结账时,收入减去支出的余额即为事业单位的结余。  相似文献   

18.
进一步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力 《现代审计》2008,(2):18-19
一、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集中支付的效率不高。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账户,资金缴拨由财政国库支付中心统一办理。财政部门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单位零余额总户、预算外资金专户等对各预算单位进行管理和核算。但由于集中支付工作刚开展不久,预算单位多,资金量大,而财政对于如何协调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方式与充分发挥单位积极性方面尚在探索,管理方式和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19.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确立了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改革的内容、配套措施及实施步骤。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内部控制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本文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内部控制管理进行分析,对我国当前财务管理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人国库和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服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的一项国库管理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财政性资金按规定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规范运作,有利于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过程的有效监督,有利于预算单位用款及时和便利,解决了财政性资金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但是经过几年的运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省实际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笔者就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如何改进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