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战略性贸易政策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为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进行贸易干预、保护本国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通过推行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达国家贸易的发展和产业的优化。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的指导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已日益暴露出其自身的局限性,发展中国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深化对外贸易理论。在此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能否借鉴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来指导和促进本国贸易和产业的发展呢?为此,笔者结合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定义、实施条件及中国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中国发展新经济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发展中国家来讲 ,信息化发展与对传统产业改造的互动 ,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政策选择。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战略 ,必须立足传统产业 ,通过信息化使经济持续增长发展自己的“新经济”。在分析了信息产业对我国传统产业将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 ,本文还论述了我国传统产业信息化过程中所必须的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科技兴贸”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在外经贸领域的具体体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是保证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近几年通过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在我国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有所提高的同时,要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我们在努力营造有利于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等外部环境时,应该着重在如何通过提高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出口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上做文…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然后对国际贸易新理论进行了介绍,着重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阐述,最后探讨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启示,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经济交往的加强,各国之间的贸易依赖度也在不断的提高。然而全球化程度的深化并不意味着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市场完全竞争理想状况的到来。各国如何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来达到保证本国利益与维护贸易公平的均衡,这个备受争议的理论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适用又有怎样的异同,本文将做出分析。本文首先介绍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生背景与理论基础,而后会分别从利润转移和外部经济两方面分析其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周月新 《特区经济》2012,(2):233-235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突破了规模经济和完全竞争的假设,认为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有助于提高一国的贸易福利水平。本文通过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前提假设的分析,结合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认为目前应当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以推动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双边自由贸易组织的现实合理性及其过渡性分析发现,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倾向于选择双边先行的自由贸易体制。要获得更大的贸易收益,中国必须积极主动融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贸易收益只取决于相对偏好和相对人口比例大小的条件下,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符合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同时中国应加快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植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掌握先发的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新贸易理论为基础,主要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寡头市场研究成果,对政府的干预行为进行研究。由于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不一致、政府干预受到利益集团影响以及政策制定的偏差,尽管战略性贸易政策只是作为自由贸易政策的补充,仍受到质疑。与此相应的研究也经过了一段低迷的发展时期。但实践中,战略性贸易政策仍在被各国政府所采用,近10年来,战略贸易政策研究重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且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在理论和经验方面都显示了研究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反倾销衍生出的反规避新贸易壁垒问题阻碍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发展。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基础上,利用涵盖反规避信息的反倾销数据,建立基于面板回归的贸易引力拓展模型,分析中国对以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反规避贸易壁垒在出口贸易中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人均国民收入、洲际定向出口额占比以及签署“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人民币升值、反规避调查对出口贸易产生负向影响。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渐进式调整汇率机制、深化对外贸易改革、达成保障性贸易合作共识、完善反规避机制体制的保障性措施,实现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及相关研究综述,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转变对外贸发展战略的重要性,针对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文章通过总结和归纳自身研究,提出中国的新外贸战略内涵及政策建议,以期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可有效提高我国产业与外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胡靖 《华东经济管理》2004,18(3):110-113
全球经济中已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复杂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跨国公司特别是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既是先进技术的载体和绝大多数前沿技术的创新者,也是国际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的主体。随着前沿创新领域的扩展、创新成本的迅速提升以及高科技活动战略联盟的发展,没有跨国公司的直接参与而获得新技术将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而且,随着FDI机制越来越自由化的发展,创新活动成本的提升使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内部的技术转移:随着我国加入wT0,开放的逐步深化,贸易投资的日益自由化可能会进一步使技术引进的政策失效可见,如何在大量吸引外资的同时加速外商技术转移已成为我们引进外资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实现的过程,进而提出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行为函数,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总体分析模型,明确了影响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现实经济因素.为进一步确立政策选择思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贸易内生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1994—2010年间出口贸易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机制,发现出口贸易部门对非贸易部门技术外溢的正外部性影响促进了中国经济与产业发展,但中国各出口贸易结构部门以及整体出口贸易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依然较低,并由此提出通过实施贸易商品结构战略化、贸易方式结构一般化、贸易主体结构民营化以及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3.
影响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经济中已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复杂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跨国公司特别是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既是先进技术的载体和绝大多数前沿技术的创新者,也是国际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的主体。随着前沿创新领域的扩展、创新成本的迅速提升以及高科技活动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得到蓬勃发展.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还是以运输、旅游等传统行业为主,其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对我国服务贸易的贡献较小.巩固传统服务贸易的优势,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贸易,将有利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开拓国际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更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我国创意产业中的国际分工,并与典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我国创意产业的出口贸易总额及比重占据世界第一,远远超过了所研究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国创意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也远远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是,更进一步的分析揭示我国创意商品的出口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低创意...  相似文献   

16.
肖利秋  许晶 《特区经济》2010,(9):220-222
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缓解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对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提升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现实而长远的重要意义。伴随着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有条件的本土企业选择"走出去"投资战略。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可以为现阶段我国企业成功"走出去"提供战略投资和路径选择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The coalition of North American labor unions and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that joined in Seattle in 1999 is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a Heckscher-Ohlin-Samuelson simulation in which a labor abundant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 globally polluting industry but a weak environmental policy, endeavors to export some of the output of that industry to a capital abundant industrialized country but is thwarted by a trade sanction that requires it to adopt the strong environmental policy of the industrialized country as a precondition for trade. Labor unions in the industrialized country and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both gain when the developing country complies with the sanctions but lose out whe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overrules the sanctions as barriers to free trade.  相似文献   

18.
林海平 《特区经济》2008,(10):15-16
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竞争领域已从传统工业制成品转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已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焦点。在这场出口贸易博弈中,如何实现共赢性的非零和性博弈,成为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探讨了非零和博弈实现的路径:博弈方在贸易政策上实行合作,在产业技术上进行创新,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9.
蓝色壁垒对我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承刚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80-182
发达国家在劳工标准上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贸易管制,构成新贸易壁垒,即蓝色壁垒。文章首先对蓝色壁垒及相关标准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深入探讨蓝色壁垒及其相关标准,最后就它们对我国企业出口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应对它们给我国企业出口带来的冲击提出几项措施,以期达到在面对发达国家的蓝色壁垒时,能够针对其实施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我国企业出口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最终突破蓝色壁垒。  相似文献   

20.
As a large trading nation, China competes with importing countries’ domestic and third‐country markets but also creates growth opportunities for exporters. Most studies on China trade shocks or “China shocks” focuse on the impacts of import competition on developed economies. The present paper complements research on China shocks by exploring the other side of the trade exposure to China – China as the largest importer, rather than as an exporter. We analyze the effects of export expansion into China on the local labor markets of the export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the years 1992 to 2018. Using detailed export and employment data, we estimate employment pattern variation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with exports from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instruments for export exposure. We find that the increase in trade exposure to 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 has caused extensive job gain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were exporters. On average, our estimations show that this trade exposure created approximately 1.5 million additional jobs from 1992 to 2018, which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ur empirical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trade had stabilizing effects on employment in the countries in our sample gener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