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的制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的不同模式及由此形成的相机治理直接影响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受激励水平、程度以及企业治理效率。从历史、现实的逻辑对3种典型的企业形态中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进行考察,并提出现代股份制企业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称安排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的终极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上市公司产权性质差异为视角,研究了国有控股公司和非国有控股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偏好,股权激励的实施与公司业绩相关性问题。运用因子分析、Logistic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等方法,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产权特征不同,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偏好会受到影响,进而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也不相同;相同股权激励模式下,国有绝对控股上市公司与国有相对控股上市公司的激励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上市公司产权性质差异为视角,研究了国有控股公司和非国有控股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偏好,股权激励的实施与公司业绩相关性问题。运用因子分析、Logistic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等方法,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产权特征不同,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偏好会受到影响,进而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也不相同;相同股权激励模式下,国有绝对控股上市公司与国有相对控股上市公司的激励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存在着归属的矛盾,这一矛盾使管理者有偏离企业家最优行为准则的潜在动机,可能损失企业的利益.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股票期权激励,这比一般经理人持股具有成本低、无风险顾虑、能长期激励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存在着归属的矛盾,这一矛盾使管理者有偏离企业家最优行为准则的潜在动机,可能损失企业的利益。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股票期权激励,这比一般经理人持股具有成本低、无风险顾虑、能长期激励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大股东代理问题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控股股东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水平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水平显著高于非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自然人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比国有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面临更大的融资约束问题。  相似文献   

7.
产权与不完全合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不完全合约的性质、经济含义和产生原因,并分析了产权交易与流动以及产权效率的最优配置问题。说明了正是由于产权的不完全性,才产生了剩余权利问题,把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结合在一起,分散对称地分配给生产要素所有者,最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8.
企业控制权收益的激励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企业剩余控制权是企业的重要决策权。在现代股份制条件下,企业剩余控制权发生了从股东向经理手中的转移,经理由此获得了相应的控制权收益。控制权收益对于企业经理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相对于剩余索取权来说,其激励效果并不持久和可靠。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应重新建立起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市场上存在着机会主义,导致以节约交易费用的企业出现;企业的出现又把机会主义从市场带到企业内部。为减少企业内的机会主义,必须让人力资本分享剩余索取权。由于人力资本特殊的产权特征,导致企业出现产权的公共领域,剩余分享没有客观的标准,只能对人力资本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而奖金和期权收益与盈余大小以及股价高低直接相关,从而激发管理者操纵盈余的动机。这样为减少企业内部的机会主义,又把机会主义从生产领域带到计量领域。  相似文献   

10.
针对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根据现代产权理论,按照控股股东的产权性质将上市公司分为三类:国有直接控股、国有法人控股和民营控股公司。研究了股权性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后发现,国有直接控股和民营控股公司的绩效在统计上显著高于国有法人控股公司,国有直接控股和民营控股公司的绩效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1.
在不完全契约理论下,信息权力对会计稳定性具有影响.与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上市公司相比,股权集中度较低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信息权力对会计稳健性有更为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上市公司中管理层信息权力对会计稳健性具有更为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很强。无论是国有控股还是一般社会法人控股,股权集中均不能有效抑制过度投资。在具有股权制衡结构的公司,其他大股东可以有效地对第一大股东发挥监督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4—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结合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更多的是发生了过度投资行为,而非投资不足;并且随着最终控制人两权分离程度的加大,过度投资将更加严重。而最终控制人拥有的现金流权的增加却能对过度投资行为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对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也能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发展严重失衡。我国上市公司应协调发展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从而优化资本结构,并充分利用债权融资的杠杆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2003年我国沪市的46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终控制股东的所有权结构对公司股利政策取向影响显著。当最终控制股东具有高现金流权和低分离系数(控制权/现金流权)的所有权结构时,更倾向于派发现金股利,分配的现金股利比率也更高,支持股利政策的大股东剥削假说;公司选择现金股利的概率,以及派发现金股利比率与公司现金流、成长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支持派发现金股利是为了缓解公司内部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现状与公司治理效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基本上掌握在第一大股东手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指标Herfindal指数与反映公司治理效率的指标Tobin’Q值呈现出显著的正U型曲线关系,其分别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53.38%、Herfindal指数为0.343时,Tobin’Q值达到最低。多数样本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53.38%,股权集中度小于0.343。这说明,目前就整体而言,第一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表现差强人意。另外,国有性质的第一大股东比非国有性质的第一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表现更差,亦即更无效。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2004—2007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公司超额现金持有量水平及其市场价值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治理环境,研究市场治理环境的变化是否降低了这一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两权分离程度越高,上市公司的超额现金持有水平越高;我国民营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两权分离程度较国有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高,且其相应的超额现金持有量也略高于国有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市场化进程的提高能够降低民营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超额现金持有量水平,但却不能降低国有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超额现金持有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