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城乡二元结构非常突出.城乡关系包含相当广泛的内容,如城乡发展关系(产业发展关系、经济发展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城乡文化关系、城乡社会关系、城乡生存关系、城乡运行关系等.理论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学术问题进行了较多的探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必须认清城乡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并从制度创新的视角深入探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策. 湖南商学院唐红涛副教授新著《中国城乡商品市场协调发展实证研究》,从城乡商品市场关系这一独特理论视角解读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难题,提出以城乡商品市场协调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观点,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对新时期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战略指导作用.唐红涛副教授从商品市场协调发展的理论视角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改善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围绕这一分析框架,在详细剖析我国城乡商品市场发展现状和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对中国城乡商品市场贸易壁垒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中国城乡商品市场协调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促进中国城乡商品市场协调发展的对策.与现存文献相比,该著作的主要亮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从城乡商品市场的角度分析了城乡二元经济问题,为城乡经济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质是表明了城乡关系的对立、恶化.  相似文献   

2.
商品市场具有很强的人口集聚作用,是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湘西地区为例,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商品市场对城镇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商品市场发展对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的长期影响和一定的短期影响;商品市场越发达,商品市场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越显著。因此,民族地区要着力提升商品市场的发展规模和效益,发挥好商品市场对区域产业和人口集聚的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商品市场运行基础薄弱、运行要素缺位、运行环境恶劣,民族贸易发展也深陷困境。建设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商品市场和发展民族贸易需要走产业、市场互动的自生型发展的道路。应落实民族贸易政策,重构民族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4.
城乡市场协调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市场的发展越来越不协调.农村市场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和协社会的"瓶颈".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农村市场对城乡市场发展更具推动作用的结论,并在对现有问题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促进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功能,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较多民族地区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选举措。分析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资源、生态环境、市场需求等优势的基础上,总结1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模式可发现主要有综合型、核心景区带动型、公司集团型、特色产业带动型和特色乡村型五种。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加强旅游产业链建设和鼓励社区参与,以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张欣 《西部金融》2012,(7):46-49
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理,利用1993-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和全国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明显的库兹涅茨效应,即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除此之外,本文还研究了地方财政支持、就业结构以及地区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介绍湘鄂渝黔边毗邻民族地区概况和综述产业集群、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湘鄂渝黔边毗邻民族地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模式,并针对该地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的"柠檬市场"现象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产业集群中社会关系网络的存在和商品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便有可能在集群内产生“柠檬市场”。本文分析了集群中“柠檬市场”产生的原因以及“柠檬市场”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了解决集群中“柠檬市场”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湘鄂渝黔边毗邻民族地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介绍湘鄂渝黔边毗邻民族地区概况和综述产业集群、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湘鄂渝黔边毗邻民族地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模式,并针对该地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分析西部地区民族贸易发展的现状基础上,认为民族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从大力培育西部民族地区市场主体等九个方面,提出了发展西部地区民族贸易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当前甘肃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着市场规模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低、生活质量差,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环境落后等问题。双向互动的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交易效率差异,为此,我省应以零售企业为主导,形成覆盖城乡的商品供应链网络,并围绕缩小城乡交易效率,从完善交易设施、改进交易技术、创新交易制度等方面入手,为我省城乡市场体系建设跨越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考察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不同财政支出项目的影响方向不同,且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中国三大地区存在差异性。因此,研究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能仅就全国范围进行考察,还需分区域进行。本文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一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西部农村反贫困,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的重大战略意义。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资料分析表明,新时期西部农村贫困除了人口数量大分布广之外,还呈现贫困程度深、边境性、民族性与脆弱生态环境空间分布高度一致性等新的特征。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必须将农村反贫困问题纳入其要义之中。  相似文献   

14.
启动陕西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城市市场处于基本饱和状态,能否全面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不仅关系到陕西省全面小康社会和西部经济强省目标的实现,而且已成为陕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对当前陕西农村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农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启动陕西农村消费市场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经济模式下,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十分有限,经济发展水平低,交流范围狭窄,因此,可持续性和生态平衡得以较好地维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之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国家确立了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后,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带来了前所来有的冲击,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和技术手段来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为解决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便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千家万户至今仍未完全适应市场,农村市场仍处于机制不健全、市场体系不完善的状态,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对滞后。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过程。因此,加快西部农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高西部农民的收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城市设施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市设施水平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东部及沿海地区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城市设施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等经济落后的省份城市设施水平较低。因此要通过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来提高中西部城市设施水平。  相似文献   

18.
农村商品流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得到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计量模型分析表明,农村商品流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持续增加。大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多层次的流通组织,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统筹发展,将更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78年至今,中国西部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根本性的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显著提升。西部农村经济的巨大成就证明了,农村改革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为基础,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力量。在新阶段,还需在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的完善、农村金融的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改革措施,推进中国西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