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宏 《辽宁经济》2013,(1):32-35
物联网作为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典范,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物联网概念在中国也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关注物联网的发展.本文立足辽宁,结合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沿,来研究物联网在辽宁应用前景,以物联网现有的技术和发展状况为逻辑起点,借鉴国内外物联网应用现状,对辽宁物联网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以省情为基础选择了六个主要方面的应用:智能交通应用、农业物联网应用、城市一卡通与手机NFC应用、机场安保与物联网应用、口岸与物联网应用、智慧旅游与物联网应用,从而对物联网在辽宁的应用前景做出判断,最后提出了发展物联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电子商务使各行业的市场规模和盈利模式得到了发展,但随之产生的运营压力和发展瓶颈也越来越明显。将物联网应用于电子商务线上运营及线下物流中,可以解决电子商务中的许多瓶颈问题,但物联网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依然面临一些难题,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充分发挥物联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已经成为人们最大的追求,物联网这个新名词也随之应运而生。但是物联网到底能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它有多少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奥秘呢?一、概述物联网的具体定义很抽象,简单的可以概括为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嵌入式系统,使之成为"智能物体",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互联。  相似文献   

4.
物流发展关系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广泛推进和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完善和优化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物流管理的合理化,而且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物联网的发展,将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本文旨在研究物联网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首先论述了物流网是如何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再以入库管理为例,说明物联网的具体应用,最后展望了利用物联网建设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马妮娜 《魅力中国》2014,(19):162-162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产业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浪潮,我们迎来了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和计算机使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通过建立物物相通的网络体系。实现了将人、物、传感器、机器、控制器等资源连为一体,从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的职能化网络。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在于实现了物品之间的通信和信息的交换。  相似文献   

6.
物联网技术是智能家居的核心技术支撑,智能家居是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庭中的应用体现。当前网络和智能技术高速发展融合的背景下,智能家居作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无论是IT终端制造厂商、互联网运营商、服务商和传统家电制造商均把它视为新的增长爆发点。本文通过对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来说明物联网的运用对智能家居系统技术进步、功能扩展、服务、达到满足人们对安全、舒适、方便和绿色环保的需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康 《重庆与世界》2012,(11):138-140
被冠以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的物联网已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流产业将会是最先运用物联网的重要领域。以重庆市烟草公司物流分公司为实例,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防控制系统在仓库安防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智能安控系统,可实现对仓库的全天候全程监控和信息化、综合化的仓库管理,从而大大...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智能手机、云端、大数据及物联网的兴起,各式各样的视听电子产品不再仅是独立个体。以IP Camera为例,在物联网时代,它不再只是摄影机,变成了有智慧、有思考能力的"眼睛"。随着物联网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电视机、音响、摄像机等视听产品都将实现相互连接。  相似文献   

9.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物联网是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它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及应用缺乏规模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动力要素及其作用机制,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最后基于反馈环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阐述了校企合作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湖北师范大学物联网专业的实践与应用,并给出了该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基本原则和具体实施方式。通过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办学,达到企业平台和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物联网技术在中国物流业的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物联网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从应用范围、分类技术应用、推进机制等方面描述了物联网技术在中国物流业的应用现状,初步评估了物联网在中国物流业的应用水平和前景,并进一步从政府、行业、平台角度提出推进物联网在中国物流领域应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物联网对供应链绿色化的影响,从政府、供应链企业、消费者三个方面建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通过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分析,得出设置相应的政府补贴和惩罚可以提高供应链企业建立物联网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对供应链的实时检测、实时监测,保障产品的安全,降低传统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供应链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13.
2009年,物联网概念大热起来.应该说这不算是一个忒新的概念,但经过系统的梳理与包装,呈现出了诱人的产业化发展前景.实际上,在公众还没有熟悉这个新名词之前,物联网的一些技术和应用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在城市道路、电力传输沿线、通信基站上安装的那些监控设备就属于物联网的应用范畴.  相似文献   

14.
应用代表着物联网的用户需求,属于市场的范畴,也是发展物联网的目的所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把物联网提升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提出要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在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我们要抓住物联网发展的这一重要历史机遇,着力提升物联网应用水平,在国民经济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形成物联网的规模性应用,对物联网产业发挥巨大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环保和物联网原本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名词,但是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信息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两者的结合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环保物联网. 众所周知,物联网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那么,什么是环保物联网?北京赛迪世纪信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柳絮解释道,环保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智能应用,是通过综合应用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红外探测、射频识别等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污染源、环境质量、生态等信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动环境信息资源高效、精准的传递,通过构建海量数据资源中心和统一的服务支撑平台,支持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测、监督执法及管理决策等环保业务的全程智能,从而达到促进污染减排与环境风险防范、培育环保战略性新型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事业科学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物联网被视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尽管目前物联网在应用环节还存在技术、标准等方面瓶颈,但其总体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大规模推广普及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据预测,到2020年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万亿元。辽宁省和其他省份在物联网产业发展方面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抓住机遇,抢占产业制高点,应当成为一种战略选择。在全面实施"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作为省级政府,应采取非常规措施,以加速培育物联网产业、打造重大示范项目和构建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为着力点,努力扩大物联网产品与服务的市场需求,形成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以此汇聚国际国内相关要素,撬动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电梯作为现代物质文明发展的产物,肩负着人和货物运输的重任,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服务,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样高层建筑快速普及的时代,电梯成了其主要构成之一,它所具备的安全性能和服务功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而电梯智能控制核心系统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大大提升其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使用体验。因此,有关电梯智能控制系统在物联网中应用的研究,备受关注。文章在对物联网做出简要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就电梯智能控制核心系统在物联网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新信息技术,本文主要阐述物联网关键技术、电力物资仓储管理存在问题及物联网技术电力物资仓储管理措施,从而促进电网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上海国资》2010,(6):6-6
物联网最早出现的时候不叫物联网,媒体上的说法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2009年最后一个季度,物联网这个名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市场上也成为资金热捧的概念。直到现在,热度也还是很高。不同的是,经历了初期的兴奋,现在终于可以冷静思考了。  相似文献   

20.
制定战略规划 对于世界各国来说,物联网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谁抓住了物联网的发展机遇,掌握了领先的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物联网产业化发展,谁就将掌握物联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从而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