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我国高房价现状主要表现在房价收入比、房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房价租金比均过高等方面。其原因包括房地产市场供给严重不足、需求过于旺盛、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信贷扩张与违规贷款现象严重以及各种垄断机制盛行等。我国应建立健全房地产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和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有效遏制房价过高过快增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着投资过热、房价过高和结构失衡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相关举措,使我国这一轮的宏观调控政策得以真正落到实处.目前,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业的政策障碍已经扫除,汇率弹性增强使外资更多地进入房地产市场,这都为新时期房地产业步入理性发展提供了动力.今后,应改变房地产增量与存量市场的不平衡状态,通过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来加快保障住房供应.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风云变幻,银行房地产贷款的风险也在不断变化,分析当前房地产业的特性及其价格影响因素、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的困境、房价调整与银行贷款风险关系的特点,并对银行房贷的风险管理提出相应建议:建立专门的抵押贷款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加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创新,建立政府担保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风险分散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业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而房地产价格是房地产业最敏感的因素,房价是否合理关系到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房价又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要研究房价就必须从供求入手。因而,文章从研究房价的供求关系入手,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微观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贯彻落实“稳定房价”和“住有所居”政策,国务院相关部委近期经过研究和部署,快速有效地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客观分析我国政府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取向、有效途径和发展前景,有助于保障我国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公房基金指的是以解决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为目的、以住房供应结构调整为导向、通过政府部门参与组建并提供部分资金、主要建设收购市场上小户型住宅出租或出售的一种投资基金。作为房地产金融创新模式——公房基金的组建,是实现"调整住房结构,稳定房价,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发展"的途径之一。这对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维护房地产业稳步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房价高,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价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且纷纷提出降低应对之策.但对于降低房价这个问题要客观的辩证的看.房价作为房地产这种产品的特点来讲,它的价格的降低和上升,两个比较而言,长远的说上升是永恒的趋势,因为房地产主要用的是土地,土地的资源永远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房价的上升还带有永恒性,但是并不是说不可以控制,不可以做到合理的控制.中国目前城市化加速建设,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的收入快速的增长,在这样的大的环境下,房价的上升和下降必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幅度的降低房价在国家住房需求和住房供给割据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不可能很快的降下来.现在总体的情况是需求大于供给,尽管现在房价不断上升,但总体来讲,是住房的需求大量上升.  相似文献   

8.
郑华平 《全国商情》2008,(10):96-98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支柱型产业的房地产业,房价的涨跌吸引着众多人的眼球,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加强,房价不降反升的现象仍出现在很多的城市.本文针对广州市房价上涨的案例来分析宏观调控下近五年广州房价上涨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浅析影响我国房价上涨的原因及解决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戆 《全国商情》2010,(3):28-29
房地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行业,它的变化关系到整个经济,尤其是百姓的生活.而如今,房价连连攀升,这给一些普通的居民购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国家虽然三令五中出台政策予以限制和干预,但从整体效果来看非但没有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还从另一个侧面助推了房价的继续攀升.那么,房价究竟为何不断上涨?为何政策越打压房价越上涨呢?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分析影响当今中国房价变动的诸多因素,从而揭示房价不断上涨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0.
1999年的中国房地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国家积极采取降低住房贷款利率、减免税、降息、征收利息税等一系列措施以促使房价的进一步下跌和刺激住房需求的增长 ,因此有观点认为 ,目前房价已触底线 ,反弹在即。笔者以为不然。事实上 ,对于房价走势 ,须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进行分析。从短期来看 ,供大于求的因素将继续拉动楼市整体价格有所下行。由于前几年楼市的火爆效应 ,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进入房地产业 ,导致投资失控 ,大量商品房空置滞销。据国家发展委员会投资法规处提供的数据显示 ,至 1997年底 ,全国商品房占压资金已在 10 0 0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目前高房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文艺 《全国商情》2009,(18):122-123,133
经过10多年的房改,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各种原因,房价的上涨已使老百姓目前很难买得起房子.房屋的销售开始大幅度下降,影响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房价来满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房价的不断上涨,房地产泡沫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就房地产商之间、房地产商与商业银行以及房地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他们在博弈过程中的得益,找出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并试图给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与我国高企不下的房价有着重要的关联。我国历次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均只是调形式,没有抓住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快的根本。实质上,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信贷政策与房价有着高度的关联性。无论是个人按揭贷款还是对房地产开发贷款都能够引起房价的变化,而且房价对房地产开发贷款能够产生更为迅速的反应。因此,在制定信贷政策时应继续保持信贷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加大对供给贷款的信贷约束力度,通过预期的影响来调节房价。通过在对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和房价关系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思考商业银行贷款在房地产调控中发挥的作用,提出运用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调控房价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在一些地区已出现了房价连续虚涨、空置面积不断增加等现象.故而,有人认为"中国房地产业已成为泡沫经济".对福建房地产业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可知福建房地产业的总体发展还未出现泡沫经济状态,但存在一定的经济泡沫.应把这些经济泡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其能活跃房地产市场而不致形成泡沫经济.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商业银行房贷余额不断增加推动着房价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房贷风险开始聚集.本文分析了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指出商业银行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信贷风险,并提出防范和化解这一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房地产泡沫理论问题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历程中充满着关于房地产泡沫的争论.特别是近两年来,围绕着经济是否过热,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我国房地产理论若干问题进行解析.从理论分析入手给出一个解释房地产泡沫的模型,用数据对中国房地产业做了实证分析,分别探讨货币供给、深证指数和上证指数对房价(地产泡沫形成)的影响,最后得出我国房地产业局部过热的结论,并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业发展迅猛,房价居高不下,可房地产业的所得税存在严重的欠、偷、逃税现象,影响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深化改革,完善税制建设,改革房地产税,尽快开征物业税、遗产税和赠予税,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益,加强税收征管工作,提高科学征管水平.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支柱型产业的房地产业,房价的涨跌吸引着众多人的眼球,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加强,房价不降反升的现象仍出现在很多的城市。本文针对广州市房价上涨的案例来分析宏观调控下近五年广州房价上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住房保障的目标是住有所居而非稳定房价,这是保障性住房真正回归其保障功能的前提.山东省某城市住房保障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住房保障与稳定房价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因而稳定房价不能依赖住房保障,而单一调控房地产市场并不能从根本上稳定住房价.拓宽投资渠道与改善投资环境是稳定房价的重要途径,实行统一租金补贴是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措施,而大幅度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才是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在经济持续增长和不断向好的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业可预期的持续和稳定发展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为了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做好稳定房价和理性消费的工作,我国政府将在2007年这个房地产业"政策执行年"中,加大税收杠杆的调节力度,以期通过税收政策的改革和创新来引导和调控我国住房的合理消费与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