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付永军 《企业研究》2011,(10):12-12,16
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基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而依法取得和认定的,或者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及投资收益形成的,以及国家拨款、接受赠与等形成的各种财产和财产性权利。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致使国有资产的流失非常严重,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一条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以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和形式所谓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家作为所有者出资所形成的资产及其未来收益的流失。这种流失不同于一般实物资产的流失,它实质是国有资产的权益及其可以产生的收益的流失,即财产权利的流失,主要表现在产权重组过程中,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相似文献   

3.
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基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而依法取得和认定的,或者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及投资收益形成的,以及国家拨款、接受赠与等形成的各种财产和财产性权利。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相似文献   

4.
一、国有资产转移性流失。在企业改制过程中 ,出现了国有资产向非国有经济成份转移的现象 ,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表现为 :一是“脱壳改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的企业在进行改制时 ,把原企业的一部分有效资产剥离出来 ,出售或转让给非国有经济成份企业 ,原企业只剩下空架子 ,不仅使银行信贷资金追还无望 ,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作为原企业出资人 )的权益。二是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 ,甚至无偿划转。如某企业将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移给国有资产仅占少部分的一下属股份公司。三是转移破产企业资产。如某企业与外商兴办一家合资企…  相似文献   

5.
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资产的完整及保值增值关系着国家财富的积累和社会再生产的扩大。但是,当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普遍,形式多样,数额巨大,成为经济生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其流失渠道有清醒的认识.在对策上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6.
马洪霞 《内蒙古财会》1996,(9):44-44,43
国有资产是指国家或其授权机构对企业投资而形成的资产。以及由国家法律确认的各类资产。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总额已达45000亿人民币,它们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物质基础。可近十年来,据国有资产管理局资料.国有资产平均每年造成的流失高达500多亿元,即每天流失1.3亿元。胜目惊心的事实表明,遏制国有资产流失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黄关从 《经济界》2002,(3):16-17
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的总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到2000年底,国有资产总量已近10万亿元,近10年来,年递增率达17.9%,令人鼓舞。与此同时,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很惊人。据估计,国有资产的流失每年大约有1000亿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这不能不说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严重问题。如不加以遏制,必将影响国家的稳定和改革的成效。 探寻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权不清晰。在法理上,国有资产属于全…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国有资产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现实生活中.所有者的权利由政府机构来行使的,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成为财政的一大黑“洞”.资料表明,我国1985——1991年共流失国有资产2000亿元,针对这一情况,为调动各地市政府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确保固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必须执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即由国家制定政策,各级人民政府在中央领导下实行.那么如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呢?笔者从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相似文献   

9.
加强会计工作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白丽光国有资产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却非常严重,国有资产通过各种渠道从国家流向个人,从帐内流向帐外,从国内流向国外,数目之大,方式之巧妙不由人不震惊。国有资产流失的...  相似文献   

10.
“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产,国家的命根子.如果我们的国有企业搞不好,国有资产都流失了,就谈不上搞社会主义了。”这是朱镕基副总理在全国国有资产暨全国清产核资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对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过程中发现,一个比较突出的反映是企业国有资产质量存在问题多多,给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潜在损失埋下诸多后患因素,十分不利于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保值增值,使企业在进行改制时带来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另一方面,也掩盖了一些未能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会计制度的行为,致使企业国有资产造成大量的变相损失、变相流失等等。   为维护国家财经法规,堵塞国有资产损失、流失、浪费的漏洞,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有资产,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确保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深化改革中企业的改制服务,笔者认…  相似文献   

12.
浅谈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及对策杨玉华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于1992年7月发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具体规定了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于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是,由于一些国有企业忽视国有资产管理,致使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似未得...  相似文献   

13.
刘德明 《活力》2010,(14):58-58,60
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极为重要元素,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它的流失早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依据法律、主权取得或认定的资产以及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我国原有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基本框架是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作了一系列改革,大大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企业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突出,流失途径和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只顾局部利益,缺乏大局观念;有的只顾眼前,忽视长远利益;有的甚至无视国家法律,擅自私分、侵吞国有资产等等。…  相似文献   

15.
国有资产的发展前景如何?已成为公众关心的一个主要社会问题。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竭尽全力试图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杜绝国有资产流失,但目前这种现象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且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在此,我将对一些常见的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手法,作一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每天以1个多亿的巨大数额在流失.有资料显示,仅1982年至1992年10年间,就有5000亿国有资力通过各种渠道流入集体、个人和外商的腰包。平均每年500亿元,相当于国家财政总收人的19.5%,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本文拟就当前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渠道及防范措施做一简要分析,谈点个人的看法.流失的渠道之一:在合资合作经营中流失一方面,在合资企业中,有的外商投资者利用中方人员不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和缺乏经验的弱点,以及迫切素要引进资主、技术设备的心理.大钻空子,采取以设备代替外汇投资的方式,低价高报、以…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是国家的财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由于国有资产营运机制、结构、管理与监督等方面的不健全,不仅使国有资产营运效益不高,而且国有资产流失相当严重。随着改革的小断深化,企业自主权越来越大,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经济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去年我们在对某企业审计时发现.谈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主业与多经企业之间存在着资产、人员、个人所得分配关系不清,造成主业收益流失、国有资产悄然私有化。其表现形式有:  相似文献   

19.
陈莉 《审计月刊》2007,(10):30-31
审计本身并不能产生效益,但卓有成效的审计无疑是国有资产强有力的看护者。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对国有资产的流失进行审计。A从审查转移性国有资产流失入手审计转移性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审计改制不规范造成的国有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已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尽管国家制定了一些关于保护国有资产的法规,并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等专门机构,但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仍屡见不鲜。可见,认真分析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