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颖 《金卡工程》2009,13(11):97-97
预期违约制度是英美合同法通过判例发展起来的特有制度,现已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合同法和国际合同公约所普遍接受而成为现代合同法上的重要制度。面向21世纪的我国新《合同法》在参酌他国与他地区成功的判例、学说与先进的立法经验之基础上,第一次规制了预期违约制度,扩大了对当事人的权益保护,体现了合同法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2.
周洁 《金卡工程》2010,14(6):82-83
起源于荚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与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制度一向是值得深究的一对联系密切的概念,我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在结合了这两者的基础上,以1980年《公约》作为优先适用的法律,发展出了自己的预期违约体系,本文试从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出发,对比我国的预期违约制度提出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英美法中,预期违约制度已臻于成熟。但从成法意义上讲,传统大陆法系合同法并没有形成预期违约制度,而被许多学认为与预期违约制度具有近似功能的不安抗辩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预期违约救济权。两大法系合同法在预期违约制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两大法系对合同目的、违约行为的性质和首要违约责任形式的不同认识和规定,根植于成法和判例法的传统以及不同的合同法道德理念之中。相比之下,英美法的相关规定和理论更为合理,大陆法系国家应对其合同法的基本理念重新检讨并加以修订,引进英美法的预期违约制度。  相似文献   

4.
刘子瑜 《中国外资》2014,(4):242-244
本文选取违约责任中争议较大的一部分内容:预期违约来作为研究的对象,从预期违约的定义,特征以及性质等基本概念作为第一部分入手,着重介绍了其基本的理论以及产生的方法,还有其分类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是以比较的方法,选取与预期违约制度相近似的不安抗辩权制度,简单介绍后者的基本问题,加深对预期违约这一制度的理解。第三部分是有关于我国预期违约的规定,主要解析了我国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列举了国内主要学者对于我国相关规定的看法与意见,而后阐述了笔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樊源源  黎妲  侯瑶 《金卡工程》2010,14(3):157-157
预期违约制度在现代民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合同法》在借鉴英美法系制度的基础上也对预期违约制度作出了规定,完善了我国的违约形态体系,但预期违约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不足,本文在介绍预期违约制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试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吴旭 《金卡工程》2008,12(10):70-70
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是分别属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两种制度,两者都是为了防范合同成立后旅行前的履约风险而设置的.两大法系有不同的法律文化,两项制度也在各自的体系内发挥着作用.我国<合同法>兼容并蓄,在一部法律中同时规定了这两种制度.<合同法>颁布后,理论界对两种制度的存废取舍,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因而,有必要对两种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私法自治,是指在私法领域中,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完全有权自由决定其行为和参与市民生活的方式,不受任何个人或组织工作的非法干扰。而合同是民事主体进行私法自治的主要手段,伴随着合同从磋商到签订到履行再到履行完毕以后,法律赋予当事人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在合同签订前当事人负有先合同义务,在合同签订并生效后当事人负有合同义务,合同履行完毕后当事人负有后合同义务。违反不同的义务当事人要承担不同的责任,或者负缔约过失责任或者负违约责任。但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到合同履行前这段时间内当事人违反义务应该如何规制?大陆法系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制度,普通法系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对这两种制度进行了比较,并在对比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指出了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先进之处。  相似文献   

8.
先期违约亦称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订立以后,履行期到来之前,一方表示拒绝履行合同的意图,由此在当事人之间发生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刘婷 《金卡工程》2010,14(11):24-25
预期违约源于英美法系,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效率为基础,我国现行合同法对此也作了简单的规定。本文旨在从比较法的角度比较英美法和国际公约同我国合同法在预期违约方面的不同规定,从而指出我国合同法在该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相关立法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本违约是从英国普通法上发展而来的一项合同法律制度,在现代各国的合同法中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对根本违约制度的概念、构成及界定标准及其法律效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介绍了根本违约制度在我国立法和国际法现行立法中的运用,且根据我国现行合同法规定对其在我国的司法适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关于违约责任中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一直以来争议颇大,我国至今在立法上未作明确规定,但司法实践中却客观存在,现实生活亟待要求解决这一问题。从保护受害方利益出发,对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是非常必要的,但应有一定的限制范围,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在立法和司法中明确它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2.
合同法调整的是交易双方的契约关系,在利益的取舍上要遵循基本的经济规律,但在守约方没有受到财产损失,而违约方却获利的情形下,现有的违约损害赔偿责任以公平价值为依托,无法提供充分的补偿.以法经济学为研究视角,从经济学成本—收益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违约获益赔偿责任将传统损害赔偿责任的起点从守约方的损失转向违约方的获益.通过考察论证违约获益赔偿责任的正当性,追索效率与公平的协调机制,对违约损害赔偿责任制度安排作经济的分析,并以此为契机,规范相应的制度设计,弥补传统违约救济局限性,完善我国违约赔偿责任体系的救济功能及途径.  相似文献   

13.
运用企业与员工非对称性互惠共生Logistic基本模型与引入心理契约破裂参数的扩展模型进行企业与员工共生关系研究,并通过Matlab数值仿真验证模型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能量的非独立性生成、非对称性分配是企业与员工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的典型表现;工作发展型心理契约破裂在企业与员工共生关系协调阶段对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有较大的阻滞;会导致企业与员工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真正的破裂。  相似文献   

14.
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是建立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依据,并可以将代理人的报酬与其所做的努力联系起来,但业绩合同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本文从业绩合同管理模式、管理工具、过程控制和业绩考评等方面对业绩合同管理的运行进行了分析,从而有助于提高业绩合同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张立迎 《中国外资》2008,(12):285-286
心理契约是一个变化发展、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视角来看,个体和组织的心理契约的形、成是心理生态系统中各种关系的动态和谐,即心理生态系统各因子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适,以使系统不断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的过程。心理契约的研究中引入生态学的视角为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6.
经济犯罪活动中,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比其他诈骗犯罪更具复杂性、隐蔽性和欺骗性,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惩治经济犯罪,本文主要从现状、成因、特点、危害、认定等方面入手,提出预防和解决经济犯罪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是市场中的企业,因此可以理解为一个(或一组)要素所有者缔结的市场合约。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非合约性决定了其在治理结构上必然先天存在缺陷。要进行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创新,关键就是要使其成为各种要素所有者进行要素使用权交易形成的市场合约。同时,还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从而形成市场约束,完善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合约,以酬金、晋升等方式为高级管理人员、员工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在商业银行外部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乃嘉 《征信》2020,38(2):45-48
从总量的角度来看,信用债违约主体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违约主体的行业、地区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各主体的违约特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受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民企再融资收紧、股票质押爆仓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结合微观企业违约的最新特点,在信用风险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发生了投资激进、短债长投、公司治理风险、财务舞弊等问题。建议正本清源,加强对财务造假的惩治力度,强化企业信息披露,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民营企业信用缓释工具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舒  陈歆孜 《金卡工程》2009,13(8):136-137
来电助手业务是否侵犯隐私权在用户中引发了众多争议,其中的来电通知业务符合法律规定,而开机提醒业务是否侵犯隐私权则十分值得探讨.同时,由于隐私权在民事基本法上的空白,现行公力救济未能对权利实现全面的保护.在现行的法律体制下,对开机提醒业务侵犯隐私权的救济,可通过提起侵权之诉或违约之诉的法律手段实现.  相似文献   

20.
《民法典》第584条为有关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可从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两个视角进行分析。事实因果关系视角下,应注意区分履行利益、信赖利益和返还利益。在因解除而发生的违约损害赔偿的计算中,应注意履行利益和返还利益的关系,避免重复计算。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决定中,确定性问题位于事实因果关系层面,是事后判断;而可预见性问题位于法律因果关系层面,是事前判断。若涉及确定性问题,确定性问题的探讨应在可预见性问题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