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王春英 《价值工程》2011,30(24):294-295
媒体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提高公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媒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实际上是对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是对体育文化多元化的有力补充。但媒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由于媒体性质和追求经济利益等因素将会导致公众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识、分析、评价能力的下降与偏颇、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贻晖 《价值工程》2011,30(10):220-221
文章对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探讨,以其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又有利于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的关注焦点。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吸引了从国家到社会乃至每一个人的关注。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占有天然的独特优势。如何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促进社会文化大繁荣,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柳慧玲  李旭芝  万秦华 《价值工程》2012,31(31):319-320
通过回顾安康龙舟节的产业化发展历程,分析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产业化发展途径,并提出既要继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统,又要使传统活动与时代需要同步发展的原则,从而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继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新的思维向度和观察视野。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正受到了来自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很多原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正日益萎缩。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其消亡速度,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山西剪纸为例,探讨民间美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过程中标准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施策略。文章将对山西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固化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在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有效手段,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沅水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丰富且多元的特征,而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工作,则对于沅水流域文化传承与发扬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提升沅水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工作成效为出发点,在对沅水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档案化保护状况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沅水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许昌市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管理、开发利用、后续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文化内涵既能保存下来,又能在新的时代寻找生存价值,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正非物质文化集古代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于一身,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传承人传承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对传承工作的相关态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良好与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从旅游开发角度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本文主要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入手,阐明了通过旅游开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介绍了保护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科学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式,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特色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郝晓蔚  张伟  杨希  赵卫利 《价值工程》2014,(30):266-26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高校有序展开。本文就高校开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背景及其具体实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朱安妮 《价值工程》2012,31(21):328-329
中国传统文化悠久灿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针对我国是传统文化大国的特殊地位,我们认为,这是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应该牢牢把握"非遗"的生产性与可持续性方向,把文化的生产性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以提高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产业经济发展中培养更多后继人才,力求在经济发展、文化保护与改善民生中推进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孙荣辉 《价值工程》2012,31(9):243-244
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承载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课程发展的双重使命,面对强势的西方体育文化入侵的冲击和挑战,本文试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的文化价值取向入手,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相关理论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核心内涵进行分析,它对解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项探讨的提出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意见,它主要研究高校体育课程中制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各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于奎龙 《价值工程》2011,30(7):204-205
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7种社火为研究对象,分析陕西社火溯源、内容形式,挖掘其具有的健身性、教育性、娱天、娱人、娱神等特征,探索社火蕴含的体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俞红丽 《价值工程》2010,29(3):115-115
原州区非物质文化保护存在很多问题,如果思想解放不够,不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非遗保护;落实工作不够,不能用实际行动支持非遗保护;"普"而不"保","保"而不"实";吃老本导致欠账越积越多。今后原州区要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步伐,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加强对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  相似文献   

16.
文化变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永恒定律。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之重要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绝对的变异性。壮族铜鼓习俗是一项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壮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壮族铜鼓习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出现了民俗文化再生现象。这种民俗文化再生现象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产生深刻影响。对壮族铜鼓习俗之文化变迁和文化再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之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特征,分别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地理标志等具体知识产权制度,去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提出立法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