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口支援体现的主要是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属于中央政府的职责.将本属于中央政府的职责转移给地方政府承担,是政府间财政职能划分错位的一种体现.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之后,地方财政缺口成为政府间财力配置的新常态,再继续扩大"对口支援"的范围和力度就不太适宜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劫富济贫"的色彩非常突出,非常容易引起地区间的矛盾与冲突,而且其有效实施是有特定前提条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适合.相比较而言,纵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政治可接受性要强许多,只要制度设计恰当,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也能取得较好的横向财政平衡的效果.在对口支援体制基础上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增加了政府间财力配置的层次,相应的制度安排更复杂,实施成本也越来越大,由此而引发的利益纠葛更加复杂.对口支援机制的各个组成部分应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来进行相应的改革,地域性对口支援和项目性对口支援都应撤并到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中去,但应保留应急性对口支援.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纵向不平衡和各地区间横向不平衡的矛盾,需要进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亟等进一步加以完善规范。  相似文献   

3.
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为了处理各级政府之间存在的财政纵向不平衡与横向不平衡问题而产生的一种财政资金再分配形式。它一般通过纵向的资金流动与横向的资金流动来实现中央对各级政府的补助。一个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从转移支付的目标、方式、手段等方面,探讨一下如何完善我国现有的转移支付制度体系。1.转移支付目标的科学确定由于原有财政包干制的影响,现行的转移支付的目标还欠明确。例如,中央转移给地方政府的资金,还大部分停留在对…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央对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是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解决纵向和横向的财力不平衡,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文章拟从纵向和横向的均衡目标出发,通过均等化指标的构建,分析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均衡能力,并提出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进一步优化专项转移支付结构,逐步改革税收返还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政府问转移支付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间为实现横向和纵向均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主要目标是均衡各地区财力,实现各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转移支付的类型有: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特殊转移支付。设计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应坚持科学原则、规范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分税制财政体制作为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有效途径,已广为世界各国所采纳。尽管其类型多有不同,但都在实施分税制体制的同时,构建起了较为完善、公平的转移支付制度,以此来正确处理分税制体制下所导致的中央与地方财政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地区财政间的横向不平衡的矛盾,成效是显著的。我国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以来,已初步形成了以税收返还为主要内容的转移支付制度,实践证明在维护地方既得财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转移方式、类型以及制度的规范性等方面还很不成熟,亟需改进和完善。因此,对世界各国转移支付制…  相似文献   

7.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规范,财政管理效率上的差异等原因导致了广西地方政府间财力和差异,影响各地方政府职能实现的程序。为此,发展广西各地经济,拓宽地方财源;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实施规范化转移支付模式,进而缩小广西地方政府间财关力差异,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促进广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又称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是财政支出中的一项制度。它作为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解决财政纵向和横向不平衡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确立,探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澳大利亚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历史沿革 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人口等方面的情况差异很大,由此造成了澳大利亚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无论从纵向看还是横向看,都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0.
国内一般性转移支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遵循公平、效率和法制化的原则,运用科学、公式化的计算方法,通过均等化转移支付手段,解决纵向与横向的财政不平衡,逐步缩小地区的财力差异,实现全国各地区公民享受到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目标,是成熟市场经济同家转移支付的一般做法。由于实现条件不允分,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我国没有推行标准化的转移支付制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