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业视点     
《审计与理财》2009,(12):63-64
湖北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审计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免疫系统”功能。2007年,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1+8)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了充分发挥审计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免疫系统”功能,更好地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平稳较好发展,湖北省审计厅及城市圈审计机关紧密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2.
刘军  宋颖 《企业文明》2008,(3):36-38
当前,我国电力、石油,土地和水资源等最重要的资源普遍紧缺,工业生产、日常消费等环节浪费严重,石油缺口越来越大,耕地越来越少……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2007年底,随着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特区"之争尘埃落定,"1 8"武汉城市圈吸引了世界的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发展物流业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近日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根据规划,到2022年,作为圈"内龙头"的武汉,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响应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支持“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区”建设.服务“创新武汉”、“和谐武汉”.武汉市工商局立足统筹经营者、消费者利益,着力整合工商系统内外两种资源,在2007年试点设立12315公共服务指挥中心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今年部署在全系统设立12315公共服务指挥中心.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试点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为建立一个资源保护、环境友好的社会提供一个示范。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正好吻合了“两型”社会的宗旨,应当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港口物流园区协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港口物流园区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港口物流园区的研究方向,以武汉"1 8"城市圈获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简称"两型社会")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背景,利用协同学研究城市圈港口物流园区协同,提出港口物流园区的协同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现状及一体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包含武汉一百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个中小城市,是湖北产业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武汉城市圈规划在未来若干年内实现圈内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环保等多个"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以下简称“两型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物流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绿色物流创新。文中在阐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和绿色物流基本内涵和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武汉城市圈农业绿色物流优劣势,最后提出了发展武汉城市圈农业绿色物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镇企业》2010,(8):69-72
从特区、新区再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国在国家层面上推进的地方改革试点正在进入全新阶段。目前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数量已经增加到8个,并基本形成东中西部互动的试点格局。在改革的具体任务和分工上,8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也各有侧重: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经济特区,主要对加快开发开放,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探索;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开展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验;重庆市和成都市的改革重点是统筹城乡发展;沈阳经济区的改革主题是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特区设立初期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不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都不再拥有特殊政策,而只拥有改革先行先试的权力。几年来,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改革探索,在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产业结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10.
《科技与企业》2008,(12):73-74
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目前召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方案获批新闻发布会,省长李鸿忠态度鲜明地表示,所有进入武汉城市圈的项目,既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更要符合环保的要求,否则,再大的资本也不要。此前,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总体方案。这意味着,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正式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11.
苗婧 《国土经济》2008,(6):66-68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1+8城市图的发展加速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得国家批准,武汉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本文用SWOT方法分析了在这个背景下武汉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成胁,并据此提出几点武汉市房地产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李军银 《企业导报》2012,(1):164-165
武汉城市圈被国家赋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任,武汉在国务院批准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被确定为中部中心城市,武汉实现跨越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然而,历史沉积的用人机制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实行创新。为此,本文提出,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干部选任实现人岗相适;建立健全"治庸问责"长效机制;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激活释放科技和管理人员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建设,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部地区的必由之路;是湖北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大契机;是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具有根本性、时代性、系统性、社会性、公共性的特点.打造以武汉为中心的"1+8"现代城市群,以集约化发展思路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社会创新为着力点,尽快把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核心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4.
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建设需要确立生态文明理念,这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确立生态文明理念体现在观念、制度和物质等层面。目前,武汉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强化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制度,落实生态保护法治,建立生态经济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5.
金融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信用制度完善的综合配套改革,有利于形成与“两型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企业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的金融环境,为推动武汉城市圈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新路径,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武汉市自2007年正式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按照"规划先导、基础设施先行"和"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思路,积极探索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一、主要做法和成效2008年以来,武汉城市圈不断推进区域发展机制的改革创新,区域一体化进程持续深化。  相似文献   

17.
集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向重点镇和重点工业园区集中,探索建立优化产业布局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实现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湖北省仙桃市地处汉江平原腹地,北依汉水,南靠长江,东临武汉在湖北省政府批复的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规划、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仙桃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以及《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2008-2030)》中,仙桃市一直作为江汉平原的中心城市进行规划如何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快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余丽 《价值工程》2010,29(17):169-169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其建设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利用资源,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职业教育要把握"两型"社会建设的脉搏,寻求联接点、结合点、增长点,迎接"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武汉ETC收费系统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规章的规定要求,具有法律依据.ETC收费系统具备了形式正义的要素.武汉ETC收费系统符合两型社会构建要求.武汉ETC将对武汉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会产生"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 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8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方案.短短两年间,武汉城市圈在"两型"道路上迅速起步.  相似文献   

20.
《大众标准化》2009,(9):21-21
本刊: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已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请院长介绍一下长株潭城市群的特点。 吉维院长:湖南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是非常值得庆幸的大事。建国60周年了,湖南的经济建设发展较快,尤其是长株潭“3+5”城市群建设,更是突飞猛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