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家界市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居民正逐渐被视为旅游产品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张家界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感知,比较了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结果表明,张家界市居民总体上对旅游的正面影响感知较强,对旅游的负面影响感知较弱。最后建议通过建立健全居民参与旅游发展规划的机制来调控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以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衙州市七里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配合深度访谈,分析了当地居民对“农家乐”旅游影响的感知程度及对旅游业的态度。结果表明:居民对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环境、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提升当地形象有显著感知。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强于负面影响的感知。居民感知最深的是经济影响,其次才是环境和社会文化。大部分居民赞同“发展旅游利大于弊”。最后,就改善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提了建议,以期对当地旅游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全国12个遗产地的分组调研,利用SPSSl3.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分别对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遗产3类遗产地的旅游总体影响进行定量归纳。并重点利用多组数据单项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结果显示:遗产类别是旅游感知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自然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旅游有利经济影响的感知强于文化遗产地、对文化影响(中)的感知强于其他两类遗产地;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有利经济影响的感知弱于其他两类遗产地;双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有利经济影响感知强于文化遗产地,对消极社会影响感知弱于文化遗产地.  相似文献   

4.
基于国内外旅游研究基础,文章以湖南张家界为例,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对旅游地居民感知度、满意度分析基础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剖析旅游地居民感知度与满意度及其对旅游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度对其在旅游经济效益方面的态度影响显著;居民的旅游满意度对旅游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态度具有显著影响;而感知度和满意度对其旅游发展和游客满意度的态度影响甚微。因此,当地旅游局应该充分考虑旅游地居民诉求,对旅游经济收益合理分配,提高居民满意度,创造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加大力度建设旅游设施;同时提高居民对旅游产业未来发展和游客满意度的重视度。  相似文献   

5.
妈祖信俗成功申遗对于妈祖文化的传承和湄洲岛的旅游发展等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选取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妈祖文化旅游节为案例,基于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分析当地居民对该旅游节影响的感知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居民主要是通过直接经验和社会互动形成对旅游节的认知,且其对该活动影响的积极感知占主导地位,对利益分配、土地利用等消极感知也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6.
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旅游的影响作为旅游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学者和专家的关注。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对部分目的地社会文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导致这些地区的居民对旅游的消极态度,严重的甚至发展到对抗的程度。着重就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作些预测以及对于这些负面影响所应采取的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论文在分析了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从对接待地和当地居民两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化景观及其保护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以龙胜龙脊梯田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影响感知、人口社会学特征与影响感知的差异性以及影响下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发现:(1)旅游对梯田文化景观的感知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主要原因是旅游开发后,发生了旅游与梯田争夺水源、劳动力的问题,以及旅游利益分配不协调;(2)被调查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与梯田的旅游影响感知存在差异,主要是年龄与建筑用地占用梯田用地程度问题的感知.最后提出旅游影响下龙胜龙脊梯田文化景观发展对策.实现龙脊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选取广西北海市涠洲岛作为案伊j地,探讨旅游开发与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在对案例地进行同卷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目的地居民财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从而对涠洲岛旅游开发产生的区域文化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当地社区是非物质文化的承载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时,了解当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影响感知特别重要。以里耶古镇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里耶古镇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五大感知成分,并发现多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正面感知占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用聚类方析法将当地居民分为矛盾认知者、积极支持者和理性中立者三种类型,发现不同类型居民在传统风俗习惯的传承与传统工艺技能的精通程度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国内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研究是旅游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做出了一些尝试。但现有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鲜有专门的研究,大致可分为理论引介、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具体类型、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态度和行为的居民群体划分几个方面.既往研究呈现出理论创见少、方法较单一、个案研究为主的总体特征,有待深入与拓展,特别应加强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旅游地居民作为旅游影响的最直接感受者,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是旅游影响状况的晴雨表。通过广西桂林世外桃源景区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调查分析,表明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在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和经济影响3个方面存在大的差异,普遍认为景区旅游开发对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对社会文化影响面较小,对旅游开发的经济影响感知强烈,认为旅游开发使少数参与旅游活动的居民提高了收入水平,大多数居民对景区旅游开发持积极的支持态度,希望参与景区的旅游开发经营活动。感知调查还反映出旅游地居民与景区之间在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不和谐的矛盾,景区和政府需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充分关注和重视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技术培训、社区发展等问题,共同促进旅游地和景区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朝鲜族民族村寨红旗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获取数据资料,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这三个方面对当地村民关于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族村民总体上对于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持积极的态度,正面影响的感知强于负面影响感知。红旗村的朝鲜族民俗旅游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村民更倾向于正面感知。  相似文献   

14.
以常州环球恐龙城为例,利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对态度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之后,旅游地居民的经济影响感知、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和环境影响感知对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对比发现,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对态度的影响效应较大。该研究拓展了人们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为旅游地开发和管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典型的民族地区居民为例,通过对假设关系的验证性分析,研究居民地方感、社区参与对旅游影响感知各个维度、态度及资源保护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并就研究结果做出形影行为分析,可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情的基础上,为促进居民持有积极的旅游发展态度并支持当地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往研究举办地居民对大型事件影响的认知时。主要关注居民对大型事件影响的感知及其态度,极少论述居民认知事件影响的过程本身.其中,涉及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定量研究方法探讨居民对大型事件影响的感知和态度.选取2010广州亚运会这一大型事件,运用社会表征理论框架。将研究重点转向居民对大型事件影响的认知过程,从注重结果转为凸显过程.通过广州亚运会举办前后对近30位广州居民的深度访谈,从直接经验、社会互动以及媒体影响3个角度分析了广州居民认知2010亚运会影响的过程.研究发现:1)居民对亚运会影响的认知渠道很广,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个体的社会表征(个体态度)形成了整体的社会表征(集体态度)12)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以及人们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居民对亚运会影响的感知全面,对亚运会的影响并非限于利与弊的二维判断,而是表现出“好恶交织”的情感;3)对于亚运会的举办.大多数居民持积极的支持态度。  相似文献   

17.
旅游发展必然带来社会文化的融合,地域文化的交融势必影响到旅游地的语言变化。旅游区居民的语言的影响力研究是对文化影响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分析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指数。论文对咸宁当地居民语言影响力研究中发现,随着旅游业的日益深入和成熟,当地居民语言内容、形式、对语言的认识也发生着变化,甚至带动了地方语言体系结构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我国许多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其旅游影响已凸显出来。对遗产地居民旅游态度的调查可以了解旅游影响的状况如何。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古城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其态度并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居民以及不同人口学、社会学特征的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众的消费类型也从满足温饱的生存资料消费已渐渐过渡到享受性资料消费。旅游便是享受消费的最突出的表现。旅游业在带动景区经济发展、社会整合、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景区居民是这些影响最直接的感受者.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游客的态度及当地政府对旅游的决策.因此,本文以景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回顾国内外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现状。界定居民感知相关概念,归纳居民感知的理论依据,并总结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指标体系。其次,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为例,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运用自填式问卷的资料收集方法及社会统计软件的资料分析方法开展研究。最后.针对景区旅游现状及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实现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老年群体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本文在UTAUT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感知风险理论,对深圳市龙华区老年人智慧养老服务的选择情况进行调研。研究发现,老年人自身因素(年龄情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感知因素(风险感知、技术感知、便利感知)和技术因素(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对智慧养老服务的选择意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