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塌不下来     
<正> 日元突破1美元兑140日元这一重要的心理价位后,亚洲货币市场、股票市场一片恐慌。人们担心,日元贬值会拉动其它东南亚国家货币一起下滑,从而再次葬送它们在货币危机之后出现的短暂复苏(印度尼西亚除外)。然而,不必为日元对美元贬值大惊小怪。日元汇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并非日本出口竞争力下降,实际正相反,  相似文献   

2.
日元贬值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以来,日元兑美元汇率从年初的114:1持续下跌为目前的130:1左右,贬值幅度高达14%。日元是世界较为重要的一种货币,日本的经济状况以及日元汇率的变动对我国和亚洲经济金融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秀丽 《资本市场》2003,(10):43-52
日元波动(主要是想贬值)对日的好处在于:既有利于出口又有利于抑制通货紧缩。因此,从当前日本宏观经济处境来看,旨在借日元贬值启动日本经济。对我不利影响在于:日元贬值除了会影响我对日出口,很可能会导致东亚各国的货币连锁贬值,削弱整个东亚地区货币合作机制和金融市场稳定的基础,甚至导致1997~1998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再次重演,这既影响亚洲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的稳定,影响我对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来,日元的大幅度贬值再度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竞争性贬值或“货币战”的担忧。  相似文献   

5.
杨理 《商周刊》2013,(10):53-53
日元的大贬值将直接造成新的贬值浪潮和货币战。而且主要是亚洲国家来承担。  相似文献   

6.
自 2 0 0 1年以来 ,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日元等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汇价持续下跌 ,而美国经济在这段时期增长速度也是大大放慢 ,陷入衰退之中。本文分析美元贬值的原因和与美元贬值密切相关的美国经济增长趋势 ,揭示出美国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问题的症结、未来的趋势及其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 ,美国经济正处于从一个增长周期向另一个增长周期过渡的阶段 ,过渡会持续一段时期 ,这导致了美元的颓势 ,同时也表明美国经济近期复苏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7.
陈希琳 《经济》2013,(5):112-114
自去年年底以来日元持续贬值,一些嗅觉敏锐的套利者将目光投向日元。而为了实现2%的通胀目标,日本央行再次实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其向市场注入的流动性大约是美国QE3的2倍。这场由美国牵头的货币宽松或将继续加剧全球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全球通胀预期仍然不减。此前,《经济》杂志已经向有10  相似文献   

8.
2002年初以来,美元对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汇率持续走软,并由此结束了1995年以来的强势地位,开始了一年多的贬值历程。其中对欧元汇率由2002年2月1日的1欧元兑换0.8560美元,到2003年5月27日最低点的1欧元兑换1.1931美元,贬值28.3%;对日元汇率则在过去17个月内贬值了12%左右;对其他国家货币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贬值。美元持续大幅贬值,已对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需要加以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9.
2007年回顾美元持续贬值;欧元大幅升值;日元变化不大,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商品货币相对美元普遍偏强;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但人民币相对一篮子货币的升幅则相对平和。2008年展望美元上半年可能都会承受较大压力,下半年则可能会出现转势;欧元走势或将呈现"先强后软"的态势;日元的走势比较平稳;商品货币可能大幅回落;人民币上半年将随美元相应调整,下半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则将走缓,且会受国内通胀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亚洲诸货币来说,不言而喻的道理是:一国货币打喷嚏,其他国家的货币就感冒。然而,看来,中国货币属例外。当汇价直线下降的日元拖垮亚洲地区其他货币时,人民币仍岿然不动———至少,目前是如此。尽管对人民币贬值的担忧渐增,但众多经济学家相信,中国将言必行,行...  相似文献   

11.
亚洲金融危机与我国汇率政策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8  
1997年7月泰国放弃固定汇率以来,东亚各经济体的货币相继贬值,触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中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不变,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亚洲金融市场的作用。今年6月日元对美元汇率的急剧下跌引起了新一轮的亚洲货币贬值...  相似文献   

12.
日元在2013年的大幅贬值,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事件.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78大幅走贬至91附近,贬值的幅度已经超过了15%.而在安倍晋三就任日本首相后,日本央行再度的大幅量化宽松也已经开闸,市场也开始预期,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将进一步贬值. 同时,日本多位高官在不同场合表示,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即使到了100-110,也是可以接受的,这似乎意味着日元的贬值之路仍将持续较长的时间. 当然,全球金融市场内的风险偏好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元的大幅走软.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货币实际汇率的严重高估。因而,自危机爆发以来,就存在着人民币实际汇率是否高估的争论。特别是1998年中期日元大幅贬值之时,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严重高估,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只是一种政治需要的观点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4.
日元升值奏响日本经济国际化进行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毅 《经济论坛》2003,(15):46-47
日本真正开始推进“国际化”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与当时的国际形势———美元升值、日元贬值有着密切的联系。1985年以后日美间的汇率政策发生转变,由日元贬值一转而成日元升值,从而日本经济的“国际化”内容也具有了新的含义。作为其内容之一可列举的就是,不但商品,而且资本和劳动也开始在国际间移动。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全球化的特征。一、80年代后日本经济展开出口攻势进入8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都在使用“国际化”这一术语。就日本企业而言,在此之前承担处理海外业务的部门被称之为“外国部”,顺应这一潮流原有的旧称呼也逐渐演…  相似文献   

15.
从"广场协议"看人民币升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令孜  刘阳 《经济论坛》2007,(20):55-57
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的争论愈演愈烈,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来自日本和美国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持续增加.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中,美国为了扭转连年攀升的贸易赤字曾经强力迫使美元贬值和日元、马克、英镑、法郎等国货币的升值,一度诱发了日本长达十多年的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日汇率数据对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无约束模型和有约束模型都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在人民币汇率的货币篮子中主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和韩元四种货币;在汇改初期,美元的权重仍然非常大,这时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然是盯住美元的;但在以后的时期中,美元的权重逐步减少,欧元、韩元和日元的权重则一直稳步增加。2008年7月以后,人民币的汇率形成综合考虑了各种主要货币的汇率变动趋势,并且在不同时期灵活地改变篮子货币的权重,有意识地增加相对坚挺、国家经济形势较好的货币的权重。不仅如此,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也考虑了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因素,人民币对内贬值会引起实际利率的上升,进而引起实际汇率的上升,这说明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经具有相当的市场化程度了。  相似文献   

17.
欧元形成以来,国际货币的竞争态势日趋明显.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欧元成为挑战美元国际地位的重要货币,日元的国际地位式微,但美元仍在东亚主要经济体的汇率制度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作为东亚日益重要的贸易对象国和替代美国,成为主要的需求提供者,人民币已在周边地区流通,长期而言,人民币面临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日元走上了国际化之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日本政府对待日元国际化问题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从而使得日元国际化表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本文将日元国际化进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的被动消极阶段;第二阶段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的相对积极阶段;第三阶段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积极主动阶段。由于特殊的外贸结构、出口商较差的谈判能力、国内金融市场相对封闭以及日元汇率波动剧烈等问题,使得日元的国际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尽管日元国际化之路已走了近半个世纪,但是从衡量货币国际化的各项指标来看,日元却并没有取得与日本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表明,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内在价格并且共同决定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依此推论,通货膨胀可能产生于货币的实际贬值或相对贬值:相对贬值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不是货币问题;实际贬值根源于的货币量供给量过多,是货币问题。通货膨胀通过对各经济主体利益关系的影响对宏观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在政策选择上,需要通过紧缩货币应对实际贬值,通过减税和补贴应对相对贬值。  相似文献   

20.
张锐 《经济世界》2002,(5):17-19
从2O01年寒冬中走过来的日本经济在新的一年将会继续遭受霜打,这是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报告的基本结论。日本举国上下也对经济前景一片悲观。但只要人们联系不久前的日元贬值,就会明白从日本岛上放飞出来的烟幕弹有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