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朱永华 《魅力中国》2010,(14):242-242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谁掌握了新时代的教育,谁就能在未来的信息社会及其竞争中取得主动权。面对新形势,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笔者就这一问题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2.
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新型能源战略基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简言之就是排放二氧化碳比较少的经济,实质是立足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低碳化产业、促进低碳化消费,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即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多赢,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开放合作,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致力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谁在低碳经济道路上走得好、走得快,谁就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谁就拥有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情况下,政府的"好"与"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竞争中的一个竞争力要素.这种"好"与"差"反映在对全球和地区发展形势的掌握上(即对信息和知识的掌握);反映在对机遇和挑战的辨识能力上(即对信息与知识的分析);反映在对机遇和挑战的反应能力上(即决策的迅速和正确);反映在政府对事物的处理能力上(即政府的有效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谁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把传统政府形式转型为电子政府,谁就能在这个政治、经济、科技大融合的世界里率先掌握和利用最先进、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谁就能使社会生产力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如虎添翼,迅猛地创造出更加伟大的人类辉煌.  相似文献   

4.
关于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用形象的比喻,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科学技术实力、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的巨大差距.一个国家可以通过采矿、出卖劳动力或经商"致富",但如果社会的学习创新能力和相应的组织能力不强,就不能得到内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说明,谁能在战略高技术领域掌握主动权,谁在国际政治中就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和控制力."知识就是力量",对科技知识的控制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资本,更是政治控制、军事威慑的手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依托港口优势,做大做强港口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成为沿海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步骤和举措.文章就加快发展莆田港口经济提出具体措施和对策,对推进莆田港口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制定战略规划 对于世界各国来说,物联网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谁抓住了物联网的发展机遇,掌握了领先的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物联网产业化发展,谁就将掌握物联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从而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情结     
北京是个好地方.有人会问,说这话有必要吗?谁会说北京不是一个好地方呢? 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虽然北京是个好地方,却有许多柴达木人难以适应.他们来北京定居后,心中还是想着柴达木,嘴上还是离不开柴达木.三五月份,遇上北京的大风天,就会脱口而出:"柴达木的风刮到北京来了!"看见花园里的奇石,就会说:"这个像柴达木的英雄岭.""那个像柴达木的油砂山."从退休大院到市场之间的草地上走出一条小路,被命名为"柴达木小路".柴达木很奇妙,情感这东西也很奇妙,于是两者胶结在一起,成为搁在柴达木人心里永远取不走、割不断的柴达木情结.这些联想就是柴达木情结生长出来的枝蔓花果.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 视野和战略思维,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指出"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强调"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文章中再次强调:"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0.
2009年8月,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的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风电建设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10月20日,国内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启动. "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能引领产业发展."这是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金风科技时讲过的一句话.2009年岁未,金风科技在技术创新领域传出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消息.  相似文献   

11.
<正>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话题,然而,创新成果的应用一定和趋势有关,而趋势不是用眼睛看的,是要用眼光来判断的。谁抓住趋势谁就抓住了未来。对于国家或个人,用已知判断未来,对创新理论技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最终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然而,任何一个创新科技的诞生都与巨大的商机挂钩。北京中科创新科技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中科创新")顺应时代发展,把握创新趋势,用独特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按照试验区"以科技释放发展活力,以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以绿色低碳提高持续发展能力,以统筹协调增强均衡发展能力"的发展路径,迫切需要找准科技创新与发展优势的结合点,以科技创新做强产业、做长链条、做精产品,全面推动动能转化、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向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跨越.  相似文献   

13.
<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投入则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然而,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已成为政界、科技界和社会各界人士所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从思想上和实践上进一步解决好科技投入这一重大问题,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施科教兴国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组织发展要使用的人才种类要吸纳和保全人才资源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要寻求技术经济优化的人力资源结构和数量,在市场竞争中夺得优势,实现组织目标,是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组织发展的许多重要问题也必须有赖组织外部的有关人力资源给予协助解决,社会上组织外的人力资源因素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影响随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增强,组织的经营活动对社会相关人力资源因素的反影响已成为组织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制胜的重要环节,将组织外与组织经营活动相关的人力资源纳入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之中成为必然,谁抢先进行这一系统工程的研究,谁就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变为一场科技的竞争,抓住了发展科技这把金钥匙,也就抓住了发展新经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取得公民身份,在大多数情形下,是在自然状态下完成的,人们把"公民"看作自己的基本社会身份,也是不暇思索的.这表明"公民"已深入人心,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和认可.但是,自然取得的公民身份是否就意味着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呢?谁是公民,不是贴一张公民标签就够了.判断谁是公民,从观念上讲,更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公民意识.如果仅有公民身份,观念上却存在着群畜意识、臣民意识,那么他只是"顺民"、"臣民",非公民.  相似文献   

17.
<正>"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你在加速,别人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永远走在社会的最前列。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区的北京清大际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大际光"),是一家创建于2005的年高新技术企业,董事长孙清友是一位颇具前瞻性眼光的企业家,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总是将科技创  相似文献   

18.
赵海丽 《北方经济》2010,(11):67-70
"挣钱都挣不过来,谁关心社会责任?"这是我国企业界普遍存在的想法.于是,很多人感慨中国从来都不缺商人,缺的是企业家.商人是以赚钱赢利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尽责而为,考虑的是企业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虽然早在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企业竞争力与社会责任"论坛上,企业家代表和专家们强调了一个新观念: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久,不仅表现在利润指标上,是否担负社会责任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社会责任不只是投入,也能产生无形和有形的经济效益.但为何近些年企业界仍事端多发,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加班加点却被欠薪,安全生产事故触目惊心,桥梁、房屋屡屡倒塌,伪劣商品横行欺市;生态环境乌烟瘴气,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以来,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谁占有高新技术谁就将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城市、一个企业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20.
穆晓欢 《新财经》2002,(8):64-65
"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回答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国家、企业和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会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