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驰名商标淡化与反淡化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照华 《山东经济》2007,23(4):72-76
驰名商标淡化作为侵害驰名商标的重要形式,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商标淡化理论在中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驰名商标保护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将淡化理论限定于驰名商标更具有操作性,更符合我国国情。我国建立驰名商标反淡化法律制度的时机与条件已成熟,有必要制定一部商标反淡化法。  相似文献   

2.
《宁波经济》2007,(7):27-28
驰名商标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注册商标。驰名商标既具有一般商标的区别作用,又受到严格的法律保护,排它性强,知名度高,影响范围广,已经被消费者、经营者所熟知和信赖,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是体现城市经济、品牌经济的重要标志。截至2006年末,全市累计拥有驰名商标数量为37件。  相似文献   

3.
驰名商标保护方面的立法是我国商标法的一个重要分支,相关国际公约和发达国家都对驰名商标保护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自从我国加入《巴黎公约》以后,经过不懈努力,在商标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然而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有关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法律条例依旧略有缺陷。我国在驰名商标保护的历程中还需要长远规划,就当前形式来看,需要结合国际做法,充分熟知和把握国际公约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规定,以商标法第三次修正案为研究视角,深入探究关于驰名商标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完善商标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方面,我国法律进一步和国际接轨,采取了被动认定方式,法律保护进一步完善,但是对注册驰名商标和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不一致,容易产生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完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TRIPs以及有关国际条约中均涉及对驰名商标保护的内容,对驰名商标的特别保护已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共识。但我国目前在商标立法对此却存在严重缺陷,这种现状不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TRIPs下承担的国际义务。因此,有必要在我国现行商标法律中增补对驰名商标保护有关内容,包括进一步完善驰名商标的认定制度以及采取更为有效的对驰名商标的扩大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驰名商标的认定,是一把双刃剑。认定准确,能够充分发挥驰名商标的品牌效应,保护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如果认定不妥的话,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阻止有效的市场竞争,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产生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驰名商标因为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了商标侵权的首要目标和主要对象,知名企业因商标侵权受到巨额经济损失的案例也屡见不鲜。随着我国《商标法》《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商标法实施条例》的出台,我国驰名商标保护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方面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文章拟结合我国对驰名商标法律保护的规定和现状、结合国际条约,就我国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作一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介绍我国"中国驰名商标"认定概况,分析重庆"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现状与保护对策,建议:1)保护现有的中国驰名商标,并加强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2)开展重庆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工作,发挥中国驰名商标商业价值的农村扶贫开发作用;3)实施特产的中国驰名商标认定与地理标志保护相结合;4)加强中国驰名商标相关的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其老字号企业的"中华老字号"认证,并保护与传承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9.
黄斌慧 《重庆与世界》2013,(10):50-53,63
我国关于驰名商标保护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还不够成熟,学术界的观点也意见不一。鉴于此,借鉴国外驰名商标法律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驰名商标保护法律制度的某些建议,以使驰名商标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先后颁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驰名商标司法解释》)中对驰名商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我国《规定》和《驰名商标司法解释》对驰名商标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有关对驰名商标的相关规定.围绕着“地域”、“公众”、“知晓”三要素及有关“声誉”因素的相关规定.对我国驰名商标的概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刘炎 《科技和产业》2022,22(12):101-108
作为非传统新型商标,气味商标具有非可视化、有特殊味道和容易变化等特征。中国《商标法》应当保护气味商标,气味商标的法律保护空白不应当继续出现。中国新修版《商标法》对气味商标保持怀疑的观望态度,美国和欧盟都存在气味商标合法注册的成功案例。中国国内有学者针对现实状况提出气味商标不宜保护论,然而这种论断显然是不合理的,气味商标的保护已有良策。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扩大《商标法》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2.
魏丽丽 《特区经济》2009,(4):239-241
商标和企业名称分别由不同的法律调整,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而且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区域检索,这种并行、分别保护的制度以及构成要素的客观重叠是导致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调整这一权利冲突的立法规定存在保护客体范围较窄、条文操作性不强等不完善因素,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的有效解决仍然面临诸多困惑。本文从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的事前预防及事后司法救济等方面,提出相关制度建议,以推动商标保护与企业名称保护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驰名商标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志忠 《特区经济》2009,(8):247-248
近年来,新增的驰名商标大多数是通过司法认定获得的,只有少数是由行政认定而取得。我国各级人民法院依法认定了一定数量的驰名商标,保护了驰名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但同时也暴露出司法实践中驰名商标认定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以实现保护驰名商标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安徽省土地违法现状,分析成因,提出从强化耕地保护意识、优化报批流程及建立共同责任制等多方面加以防治的对策,以期健全土地执法长效监管体系,有效遏制土地违法势头,以保护国土资源,促进并稳定当地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15.
陈嘉乐 《科技和产业》2023,23(11):152-157
在目前的定义下,地理标志无法传递给消费者准确的信息,损害了消费者福利,且无法满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畴的需要。增设与地理标志并行的相关概念,可以提高地理标志传递信息的准确性,保障消费者权益,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相关行业良性发展,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不同类型的产品、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应当注重增加并行概念间的区分度,以《商标法》中对商标的保护为参照底线。  相似文献   

16.
王能武  陈明 《特区经济》2007,221(6):242-243
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以及其本身所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它能给权利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其极易成为不法竞争者侵害的对象。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将成为不法竞争者谋取非法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为了保护权利人,惩治侵权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应运而生,其中,侵权损害的赔偿原则问题是整个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对权利人的保护力度。而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采用惩罚性赔偿原则大有必要。笔者在本文中仅就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原则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品牌经济是品牌产品、品牌产业、品牌企业等形成的品牌体系和经济形态.品牌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民族地区要认识到发展品牌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发展品牌经济是提升民族地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民族地区发展品牌经济要运用市场力量,规范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打造自己的品牌;要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营造适合品牌诞生的良好环境;运用系统力量,积极寻求品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品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产品责任中惩罚性赔偿在我国的引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惩罚性赔偿为英美法系国家所广泛采纳。其在受害人的赔偿和对不法行为的震慑和预防方面有很好的作用。鉴于我国目前对产品受害人的保护不够,假冒伪劣猖獗,笔者认为有引入的必要,以更好地实现正义和稳定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9.
构建会计核算中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延伸可使产品“借船出海” ,扩大销量。然而四大效应的作用却使它成为一个美丽的陷阱。采用副品牌策略能有效地抑制四大效应 ,帮助企业跨越品牌延伸的陷阱。  相似文献   

20.
李奋生 《特区经济》2012,(10):235-237
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由,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以情况特殊为由,违规征用土地用于非农建设;以集中土地招商的形式,强迫农民土地集中流转;土地出让金及税费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难等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为了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需要适时修改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加快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立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增加违法成本;确立以市场价值作为征地补偿的依据,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加快土地确权,明确农民土地产权;加强土地督察工作,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及普法工作,提高农民依法维护土地权益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