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弗里德曼新自由义思想的核心是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这一思想体现在拉美地区的改革方案中,就是倡导贸易自由化,金融市场化,企业私有化。以此思想制定的经济政策,给拉美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我们要从拉美国家的改革中吸取教训,坚决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集体转向了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20世纪90年代,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瑞典模式几乎同时爆发了金融危机。美国模式对新自由主义政策进行了短暂调整后,又重蹈覆辙;日本模式则在新自由主义模式与日本模式之间摇摆不定,其结果导致日本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瑞典模式则在坚持自身模式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弱化了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迅速走出危机,走向持续发展。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模式的终结,可以预见,无论是美国模式、日本模式还是瑞典模式,都将在坚持自身模式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向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均衡发展的方向调整。从本质上看,无论哪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都无非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调节形式而已,它们都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带来的经济周期律。  相似文献   

3.
在新自由主义的旗号下,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实行了金融自由化,先后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拉美国家新自由主义的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从本国国情出发,立足于自身,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国经济及金融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刘建辉 《经济》2005,(9):53-53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利用贷款附加条件,强制拉美国家进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这一举动产生了大量争议,有人指责这些国际组织应该为拉美的经济衰退负责。世界银行业务评价局总经理Gregory K.Ingrain在《中国:国别援助评价报告》中说,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于援款附加条件尤其敏感,因为这会让中国人痛苦地回忆起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  相似文献   

5.
张晓 《生产力研究》2011,(12):7-8,37
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改革模式自身存在的根本性的错误和问题以及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特定的利益诉求导致拉美经济改革的失败。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范式的实践悖论,要求我们认真反思和认识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论走向衰落的新自由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因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很多学者开始反思主导美国乃至世界经济近三十年的新自由主义。20世纪70年代,在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新自由主义迅速发展。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蔓延导致了世界经济的混乱和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基于新自由主义高利润和工资停滞并存的经济扩张模式不仅不能解决反而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理论主张也不符合日趋复杂的经济发展趋势,新自由主义必将衰弱。  相似文献   

7.
一、"华盛顿共识"问世的背景与在俄罗斯等国的推行所谓"华盛顿共识",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根据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提出来并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在20世纪90年代广为传播。这与当时的国际背景和世界格  相似文献   

8.
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传统意识形态。然而,在已逝的20世纪,作为资本主义基础理论的自由主义自身发生了深刻的变革。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和70年代未、80年代初的“撒切尔主义”、“里根经济学”,是两次不同类型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标志着本世纪自由主义在基本政策层面上的两次重大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两次转型使自由主义脱离19世纪传统的自由放任形态,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本世纪维护和保持了自己的发展热头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新自由主义”受到国内一些人的追捧,这些人宣称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主张中国也应实行新自由主义。中国必须要走新自由主义道路吗?新自由主义是适合所有国家的“治世真经”吗?拉美、原苏东国家改革的失败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告诉我们,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搞新自由主义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们需要认清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危害,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经济管理行业化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纷纷走上行业体制改革之路,英美模式更是被封为典范。但是苏东、拉美的教训说明盲目的"西学东渐"并不能实现行业改革的善治,日本在20世纪80-90年代之间行业管理成效的巨大反差也证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模式也不具有普适性。西方新自由主义学者和政治家转而以治理作为新的理论工具,并以此评判中国的行业体制改革的成败,国内也普遍认为实现善治的关键是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而忽视了治理理论的新自由主义实质,所以他们无法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和行业改革之间的巨大反差,由此可知中国的行业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选举上台的拉美新左派政府依据内生性新结构主义理论,先后进行了社会和经济领域的改革实践。在改革过程中,各国较为重视国家与市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调节作用,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和更广泛的社会公正政策来修正此前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后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使这些国家的资源固化型产业结构实现升级,也没有完全解决其经济社会领域长期存在的严重的结构异质性问题,但仍不失为对拉美地区发展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解读中国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新自由主义者和进步主义者都视中国的发展为一种模式。在新自由主义阵营内部存在着以萨克斯为代表的保守的新自由主义和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左翼新自由主义,关于中国模式,他们存在着策略上的分歧和原则上的共识。作为新自由主义的反对者——进步主义者也视中国为一种发展模式。无论左翼和右翼,对中国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形成完全共识,中国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清除腐败,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3.
胡燕  孙羿 《经济地理》2012,32(10):1-6,35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将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推向所谓的后新自由主义时代。文章首先回顾新自由主义的起源,以及不同政治地理背景下的新自由主义在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异同。其后,文章介绍学术界对新自由主义思潮获致的三点共识:其一,民族国家的意义并没有因为新自由主义而消亡;其二,理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对于理解新自由主义至关重要;其三,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因地而异。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全球扩散的同时塑造新的国家空间。新国家空间有三个特点:尺度重组、柔性边界与扁平化。研究指出,不论新自由主义是否终结,其局限性已经凸显,因此有必要跳出新自由主义的思维模式,思考如何在新自由主义创造的所谓新国家空间中,重塑政府监管,思考各国发展经济的全球责任,并思考创造社会空间再分配模式的可持续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民营化改革的普适性解析:拉美新自由主义路径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新自由主义为旗帜的公共领域民营化改革已成为席卷全球的且无法抗拒的浪潮。尽管拉美等国被动的民营化实践证明:缺乏普适性的西式休克疗法并不能使公共事业改革走向善治,然而随着皮埃尔.布迪厄的去世和乔姆斯基的投降,对新自由主义的思考已经走到了尽头,在新自由主义蔓延的野火之中,欧美民营化的典范被无限制复制,甚至在中国,民营化也渐趋成为一种主流思想,反思的声音越来越微不足道,但布迪厄们的批判却警告我们:在对新自由主义民营化的普世价值——公民社会、自由市场、民主等主张顶礼膜拜时,更应该反思普世价值的普适性,重新审视新自由主义之于中国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从此走进了新时代。新自由主义是这段时期西方的一种思潮,其理论思维和实践模式,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的改革发展产生了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既有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面,也有不适合的一面。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际,我们当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放眼全球,放眼世界。科学对待两个层面的自由主义;面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拉美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基本面临经济增长减速、通货膨胀、负利率、贸易赤字等形势,该地区掀起了经济金融改革浪潮,利率市场化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拉美国家的改革背景和改革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改革效果并不理想,并最终都以基本失败而告终。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暴露出的问题对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老自由主义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古典自由主义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新自由主义的“新”意味着不同于亚当·斯密创始的古典的或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经济自由主义。实质上,新自由主义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更新,是它的更为极端的翻版。新自由主义本质上不过就是一种比较精致的新权威主义,并且已经具有了某种国际扩张性政治权利的形式。对于新自由主义的认识和利用必须要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伍装 《经济经纬》2005,(1):18-20
从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入手,可将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已形成的经济学派主要分为: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创新学派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由于它们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对中国经济改革有不同的观点。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秉承了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传统,并在这种经济学价值判断指导下来思考、分析中国经济改革,从而进行相应的改革路径选择;而中国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创新学派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逻辑,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综合创新和发展。它与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最大区别在于:认为经济改革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从而由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过渡到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6月10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先生在我院举办了以“当代中国的三种社会思潮”为题的学术报告会。许教授认为,90年代以来,我们面临的是如何改革?改革的模式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回答,改革背后的理论依据在90年代出现分化,到1997年,这个分化已相当明显,下半年形成了三种大的社会政治思潮:自由主义、新左派、新保守主义。这三种思潮,各有其理论支柱,也都有各自的阵营。  相似文献   

20.
拉丁美洲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开始的全面经济改革,新自由主义属性显著。在这一过程中,墨西哥的新自由经济改革颇具代表性。因此,以墨西哥的加工贸易和国有企业私有化为例,分析拉丁美洲经济改革中的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