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劳动合同法>在一般意义上讲是一部"就业保护法",其颁布实施的确健全和完善了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但是,我国的强就业保护立法又可能在失业率水平、长期失业率、青年就业、非正规就业等方面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通过对就业保护立法的成本-收益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就业保护立法既然是对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那么要解决这些负面影响,就要通过加强劳动力市场与其他配套规则的建设来约束其执行,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劳动力供给迅速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公开失业率上升的同时,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同时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突出。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积极就业政策,其中包括就业税收政策。本文旨在对我国现阶段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就业税收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对我国就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提出贯彻和完善我国就业税收政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非全日制就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显著的。文章从扩大就业和降低失业率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归纳。结果表明,人们对非全日制就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能否有效降低失业率方面却存在明显分歧。这对于如何有效降低我国失业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与劳动力市场的敛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的理论对于工资水平下降到一定的临界值以后,工资水平进一步下降所引致的劳动供给量的变化,没有给出全面的分析.不能全面、正确认识劳动供给曲线在各个不同工资水平上的斜率变化,就难以制定出合理的劳动政策,难以保证劳动力市场的稳健运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认识劳动供给曲线下部的特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区域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城市劳动力供给趋于减少,农村劳动力供给上升;劳动者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但文化素质结构发展不平衡。从劳动力需求来看,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波动较大,第三产业存在进一步吸纳就业的潜力,但吸纳就业的空间并不乐观。对环渤海区域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预测表明,到2020年,该区域劳动力供求差额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促进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是环渤海区域尤其是山东、辽宁和河北三省解决就业问题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社会中,劳动面对着非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低工资率时负的闲暇的边际效用,边严重动摇了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基础。由此笔构造了一条新的劳动供给曲线,并结合向下倾斜的劳动需求曲线,我们对它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讨论,最后指出了该曲线出发可以得出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基中国于2004~2011年的实证分析面板数据,可以发现,整体来看,最低工资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最低工资与劳动力就业成正相关,而中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对劳动力就业具有负效应;分部门来看,城镇国有单位的劳动力就业与最低工资水平的滞后一期显著正相关,而私营企业的劳动力就业与当期最低工资水平成正相关。城镇化发展对提升西部地区劳动力就业的效应最显著,东部地区较高的投资水平对其劳动力就业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老龄化对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就业具有负效应。因此,政府需要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冲击,进一步理清最低工资的劳动力就业效应,通过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完善,实现劳动力更加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8.
利用19个国家1978—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长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发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失业率、大学毛入学率和人均GDP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非常显著,从而证实“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理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转型时期的就业问题不仅复杂,而且严峻,严峻的就业问题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为解决就业问题,可借助于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鼓励灵活的就业;确保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以有效地控制失业率;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实现就业的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并轨;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保证劳动力资源的自由的流动;在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对劳动力供给进行必要的调控;加快就业信息的流转,借以减少摩擦性失业等。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234个地级城市匹配数据,系统考察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表明:(1)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会降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时间并提高劳动效率,呈现出收入效应和积极的劳动供给效应。(2)职工医保存在较明显的劳动供给效应分化。对“单位+个人”参保的农民工主要呈现出收入效应,对灵活就业身份参保的农民工则产生缴费约束;职工医保对缓解老一代农民工过度劳动的效应更强。(3)机制分析发现,健康水平在职工医保影响农民工劳动供给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消费水平在职工医保影响农民工劳动供给水平中发挥了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在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之后,欧洲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失业问题。为了提高就业水平,21世纪以来欧洲各国纷纷对社会保障税进行减税改革,以减轻企业税负,增加就业激励。究竟社会保障税改革对就业如何产生影响,其效果如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以北欧五国为个案,对北欧五国社会保障税具有的特征进行分析,探究社会保障税与失业率、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的关系,研究了社会保障税对就业产生影响的机理,运用面板数据对北欧社会保障税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社会保障税税负水平与就业呈现负相关,且社会保障税(占GDP的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就会引起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分别下降0.72和0.53个百分点,失业率上升0.14个百分点。为此,应完善以提高就业激励为目标的欧盟社会保障税政策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程军栋 《全国商情》2009,(23):100-101
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出台是对中国劳资市场的一种有效调节,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毕业生也将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10年全国将有大学毕业生超过640万人,那么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大学生就业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就此问题笔者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2013年的调查数据,通过劳动经济学劳动供给理论构建劳动供给模型,实证检验了影响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及劳动供给时间特征的关键变量.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参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家庭总劳动参与、农业劳动参与呈现显著正相关;养老金水平、户口迁移变量与老人总劳动参与、农业劳动参与呈显著负相关,户口迁移与非农就业劳动参与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析中,参保养老保险对老人劳动供给有显著正向促进效用;养老金待遇水平变量对老人劳动供给有显著削弱效应;医疗保险参保变量对老年人劳动总供给时间无显著相关性,对农业劳动供给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非农劳动供给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户口迁移变量对老人劳动总供给时间、农业供给时间有显著削弱作用,对非农就业劳动时间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基于此,文章提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户口迁移政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通货紧缩仍在持续,表现为价格持续下跌,失业率上升及经济增速放慢(低于潜在产出水平)。通货紧缩为何长期持续,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应用信息经济学理论,通过分析劳动、商品和资本市场微观行为,认为:通货紧缩时期在劳动、商品和资本市场上,因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从而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的深度,劳动力市场上效率工资的存在造成失业增加,工资成本反而下降;高等教育普及使原有文凭结构的信号传送功能弱化,近使人们追求更高学历层次,并为之增加储蓄,减少了即期需求;商品市场上厂商之间博弈会形成折弯的需求曲线和价格粘性;信贷市场由于银行风险厌恶程度增加,信贷配给更加严重;债券市场因代理人问题出现萎缩;中小企业融资也因各层级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程度差异,形成低层级融资均衡,所有这些都会导致投融资不足。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龄化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是人力资源发展的两大趋势。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进而抑制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则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并可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来“对冲”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采用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系统GMM模型的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就业增长,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有利于就业增长,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可以弱化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产生“对冲效应”;从区域异质性来看,该“对冲效应”在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较强,表现为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趋于加深的背景下,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人力资本水平的持续提升来优化和提高劳动力供给结构和质量,进而弱化和抵消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认为,实行最低限价必然会产生供给过剩,并造成部分租金耗散。本从厂商和消费的最大化假设出发,认为他们会采用约束条件下成本最低的各种方法去获取这部分租金,从而导致供给过剩的程度远小于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并将结论运用于劳动市场,分析了最低工资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运用经济学博弈理论,阐述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行为是多方博弈的过程。劳动力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理解和掌握博弈率的基本原理对不断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把握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特别是对随着社会转轨和经济转型逐步加深的我国,如何实施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营造人才成长和就业的良好平台,确定和完善博弈规则,进而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就业量与就业结构两方面.从就业量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与就业破坏效应共同发生作用,最终表现为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总效应:当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大于补偿效应时,就业总量减少,失业率上升;当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小于补偿效应时,就业总量增加,失业率下降.从就业结构角度看,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变化,从而使产业、行业间兴衰交替.另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高低技能就业岗位数量的变化,最终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关于劳动力市场政府管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流动管制、最低工资管制、就业保护管制和劳动安全管制几个主要领域。研究成果虽然已较为丰富,但多以专题性研究为主,呈现割裂状态;同时在研究方法上,经验性研究还较为欠缺。我国劳动力市场政府管制的研究应进一步着眼于新形势下管制目标的权衡、管制权的合理配置、管制机构的完善,通过微观数据建设来加强对管制绩效的经验性研究,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力市场政府管制的评价方法和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对我国最低工资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分割共同作用,构造了一个竞争性行业劳动力市场(城市二级劳动力市场),竞争性行业劳动力市场拥有庞大数量的低收入者是我国收入差距保持较高的水平的主要原因。在目前缺乏有效的工资集体谈判机制的情况下,最低工资是增加二级劳动力市场上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研究还发现,最低工资的提高有一个合理的区间,超出临界值,最低工资会扩大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