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际发展临港工业的经验 对宁波临港工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宁波临港工业发展迅速。2006年,宁波市临港工业实现总产值1829.1亿元,利税167.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的30.6%和33.2%。宁波今后应借鉴国际临港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凭借其港口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港工业,实现临港工业的多元化与集群化,以增强临港工业的活力、潜力和后发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宁波工业和宁波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宁波经济》2011,(5):30-30
改革开改以来,按照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要求,宁波相继布局了一批石化、钢铁、船舶等临港产业项目,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为主导,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为引领,以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为基础,以国际贸易、金融服务等为支撑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010年临港工业实现总产值700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以上,形成了3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400万吨钢铁、200万吨不锈钢、250万吨载重造船、150万吨自纸板、15万辆汽车等产能,其中炼油、PTA、MDI、白纸板等生产规模均为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3.
港口是宁波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临港产业是宁波最需要放大的产业优势。《建议》指出,要择优发展临港工业,做强做优石化、清洁能源等重点临港工业,延伸循环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链,加快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新型临港工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的石化、能源、钢铁、装备制造等新型临港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4.
石化工业是我市重要的临港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约二成。近年来,宁波石化工业充分利用近海临港等区位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已在宁波化学工业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工业园、大榭开发区石化工业园三个专业园区中蓬勃发展。2005年,全市共有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化工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规模以上石化工业企业24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76.35亿元,同比增长47.0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6%。当年产值增长贡献率高达30.5%,是目前宁波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5.
陈仲朝 《宁波通讯》2011,(11):12-14
现代服务业高端化、临港工业循环化、传统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现代农业高效化,这是今后五年宁波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大方向,必将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新跨越。产业升级是条不得不走的艰途,虽然路程坎坷,但只有走出来,才能迎接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6.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重化工业项目在临港布局已成为一种潮流,也是世界公认的发展大工业的成功路径。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抢抓国家开发港区、培育临港工业带的大好机遇,以天然深水良港为依托,充分发挥区位优越、产业完善、体制灵活等优势,利用国内外资源、参与国际产业分工,重点发展以石化、钢铁、汽车、装备、造船为主体的临港工业,走出了一条以贸易港拉动临港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了港城互动的良好发展局面,提升了宁波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港口经济是以临港工业、港口贸易、港航物流为核心的产业经济。近年来,宁波大力实施港桥海联动战略,积极推动临港大工业和港航服务业项目建设,港口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宁波临港工业产业水平偏低、港口腹地拓展能力较弱、中高端航运物流服务不足等问题也十分突出。加快港口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临港工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晋 《宁波通讯》2011,(9):28-29
发展临港大工业是发挥港口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推进"六个加快"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临港大工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为促进临港大工业转型升级,必须在培育大产业、促进专业化发展、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产业根植性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9.
杨世兵 《港口经济》2014,(11):23-25
临港工业是宁波经济发展的支柱,借鉴国际临港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宁波进一步提升临港工业的发展水平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宁波以及与宁波相比较城市产业竞争力指数,根据单个指数数值并采用分层聚类法对宁波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波对外竞争力优势明显,但创新力不足,石油化学、能源电力、造纸印刷、钢铁冶金、运输设备等五大临港工业竞争力较强,以纺织服装和机械制造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虽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较强,但创新能力不足和资源配置力较低又使其提升空间有限,以电子信息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尚未在工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依托港口优势,发展临港产业,是港口城市繁荣振兴的必然选择。临港工业已经成为海岸地区发展重化工的主要形成和成功之路。临港产业由于依托港口资源,能够将港口纳入工业生产线的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节约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文章通过对莆田市秀屿区临港产业的分析,总结出发展优势和瓶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秀屿临港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发展概况 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也是我市五大临港产业之一。经过“十五”以来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石化工业企业267家,比上年增加26家;总资产489.81亿元,同比增长18.85%;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74.16亿元,同比增长24.7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98%:完成销售收入1077.89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省石化行业销售收入的40.22%,增幅与全省持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魏明 《宁波通讯》2012,(9):37-38
纺织服装产业既是宁波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又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领先全国的时尚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宁波服装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11年,宁波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38.23亿元,销售产值1184.38亿元,出口交货值432.74亿元,利税103.79亿元,其中利润74.65亿元。  相似文献   

14.
互动发展是港口与临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以港口、临港产业、外部环境三个子系统为基础,构建港口与临港产业互动发展模型,分别对上海、宁波的港口与临港产业互动发展数据进行敏感度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上海港口与临港产业发展的要素投入效率总体上高于宁波,互动发展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重庆与世界》2017,(7):17-17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是近几年重庆工业发展的主导。2016年重庆工业总产值达到2.6万亿元,其中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2700亿元,增长5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箴言 《宁波通讯》2011,(11):15-16
多年来,宁波经济发展依靠民营经济灵活的机制和紧贴市场的优势,依托港口资源和开放型经济优势,形成临港大工业、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板块为主导、区域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但对照现代产业体系的五大特征,我市产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尚需很长一段路要走,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7.
《宁波通讯》2013,(5):38-39
近年来,镇海区牢固树立"工业强区"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培育梯队企业为抓手,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做久做优,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2012年,153家产值过亿区属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54.2亿元,对区属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6.3%,拉动区属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傅晓 《浙江经济》2006,(24):32-33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港口功能的完善,临港工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煤、铁、油、船,还应该包括大型的装备制造业、汽车和一监高科技产业。对北仑来讲,临港大工业发展要争取做到产业联动,充分发挥港口功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庄建铭 《浙江经济》2005,(17):50-51
洞头临港产业发展“走在前列”,就意味着温州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温州工业发展的“12345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0.
工业增长与低碳双重约束下的产业发展及减排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临港重化工城市宁波为例,根据IPCC的方法测算了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CO2排放强度,基于此构建了碳生产力和碳强度竞争力两个低碳指标,并将其作为战略产业选择的约束指标纳入Weaver-Thomas方法的传统指标体系。在传统指标和低碳指标(分为强低碳约束和弱低碳约束两种情景)基础之上,进行了战略产业选择,进而利用模拟方法对宁波市实现十二五期末工业增长和碳强度减排目标进行了双重目标的模拟。结果表明,根据低碳条件下的指标体系进行战略产业选择,同时采用技术减排,可以有效促进地区实现工业增长和低碳发展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