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贸易引力模型是对国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的重要方法。以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建立适合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实证检验和贸易潜力分析得出:经济规模(GDP)、空间距离、人口及制度安排(APEC)是影响中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变量;在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和贸易发展潜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当前应该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禀赋。深化国内贸易,同时积极调整贸易政策,改善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2.
国际贸易引力模型是被广泛应用于两国对外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及贸易预测的重要工具。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贸易影响因素。利用传统的引力模型已无法合理有效地分析两国的贸易流量,需要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扩展,主要是构建新的自变量。文章通过对引力模型变量构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传统引力模型扩展和变量构建的策略及方向,以便在特定情况下能更好地建立回归模型来分析及预测两国的贸易流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扩展,研究了中国和韩国之间签订FTA合作协议对两国贸易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中韩之间签订FTA对两国之间贸易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贸易总额将会增长近60%。本文建议中韩两国在保护各自敏感部门的同时,应当重视自由贸易协定给两国带来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韩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自建交以来,两国双边贸易额逐年上升.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人民币汇率波动更为频繁,这可能对两国贸易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本文采用引力模型,对汇率波动与中韩贸易流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中蒙贸易的互补性,建立扩展的引力模型探究两国的贸易潜力。结果显示:中蒙主要是产业间贸易,有互补的贸易需求;两国贸易为"潜力开拓型",潜力值波动不明显,还有未被发现的贸易潜力。中蒙应加强互联互通,在保持原有贸易模式的同时,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王领  郭婷婷 《经济论坛》2022,(11):78-88
历时8年谈判,RCEP正式签署,这将对各协议国的经济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文章使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2002—2019年中国从RCEP协议国进口商品的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进行研究,通过构建贸易非效率模型分析影响贸易潜力实现的因素,探究中国作为RCEP协议国中最大经济体为其他协议国提供产品市场的潜力。实证结果显示:双边经济发展水平会对中国进口贸易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地理距离依旧是抑制中国进口贸易的主要因素。总体来看,中国从RCEP协议国进口最终消费品的效率较低,还有较大增长空间,中国具有为RCEP协议国提供广阔产品市场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一、在固定要素模型基础上的新的贸易模型 在传统的贸易模型中,劳动力、土地、资本是经济函数的自变量,工业经济生产取决于这些要素的数量。但是随着自然资源与能源在地球上日趋枯竭,知识一技术这一当今世界上取之不尽的资源,越来越成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并且扩大了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于是知识一技术就可做为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引入一国的经济模型(我们且称之为本国)。假定:①本国只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工业品和农业品。②工业品生产需要投入资本(K)、劳动力(Lm)和技术(T),农业品生产需要投入劳动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从出口角度分析测算了2004-2018年中国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19个主要国家的贸易效率及潜力,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了中国对走廊沿线19个国家的出口效率及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贸易效率估计中,沿线国家的人均GDP、地理距离、共同边界、WTO组织、贸易自由度,及内陆国等变量,均与理论预期一致.贸易非效率项因素中,政府廉洁指数、贸易自由度、劳动力规模、最终消费支出等显著促进中国对沿线国的出口效率.与预期理论不同的结果是,关税水平与被解释变量呈现出了负相关.金融自由度的提升并不一定能促进贸易效率,该指标对中国出口沿线国的贸易并不显著.FDI净流入规模对中国出口贸易效率并不显著,汇率估计结果显著.同时,文章根据结论对中国出口贸易效率的提升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建立引力模型,选取47组数据,实证分析贸易便利化水平、GDP、人口和两国之间的距离这四个因素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7年,中越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了"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合作备忘录的签署,2018年两国水产品贸易额相比2017年增幅超过100%.本文在对中越水产品贸易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选取2018年与中国水产品贸易排名前15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贸易引力模型来探究影响两国水产品贸易的因素,为促进中越两国水产品贸易的持续...  相似文献   

11.
赵畅 《现代经济信息》2014,(22):163+168
贸易引力模型是研究一国或地区与他国或地区进行双边贸易时,发现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并预测两国未来双边贸易发展趋势,而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经济模型。该模型对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的研究也可以起到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从贸易引力模型的介绍出发,阐述贸易引力模型的主要作用,并将其引入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的研究之中,说明大力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地方政府积极参与跨国经济、技术合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双边服务贸易成本的测度和对其决定因素的探寻可以更好地为服务贸易流动提供解释,对中国服务贸易开放有重要的政策启示。笔者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测度了1999年~2007年间中国与G-7的双边服务贸易成本,并利用面板数据对其进行分解,以此寻求影响中国对外服务贸易成本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与G-7的双边服务贸易成本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在加入WTO后有加速的迹象;空间距离与服务贸易壁垒是双边服务贸易成本存在的主因,与贸易国的人均收入之差及共同的海陆边界有助于降低双边服务贸易成本,共同的贸易集团对于两国服务贸易成本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赵立萍 《经济论坛》2012,(11):17-21,65
本文基于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的截面数据,构建了中国出口的贸易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与38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进出口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与伙伴国的GDP、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的距离、中国与伙伴国的人口等因素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存在着显著性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促进中国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际贸易的中间品贸易的兴起,使传统关境贸易统计无法准确衡量全球价值链下一国的实际贸易利得。本文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重新评估加入WTO对于中国出口的真实影响,以及关境统计下WTO贸易促进作用与真实状况的偏离。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1)总体上,中国加入WTO显著促进其增加值出口,但关境统计明显高估了WTO贸易促进作用。(2)分行业看,WTO对中国增加值出口的贸易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加入WTO显著地促进了中国非制造业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出口,却抑制了中国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出口。(3)进一步研究发现,关境统计数据对于WTO贸易促进作用的高估问题仅存在于制造业,对于农林牧渔业等其他三个行业反而存在低估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辉 《当代经济》2018,(8):8-11
本文使用1997-2016年中国与印尼的双边货物贸易数据分析了两国的贸易现状,并通过引力模型对两国双边贸易潜力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表明:中国与印尼的双边贸易额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贸易差额不断扩大,且中国已由逆差国转为顺差国.中国—印尼双边贸易有较强的互补性,贸易潜力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柴利  蔡劲竑 《新经济》2023,(12):60-72
本文基于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额,选取常年位于前五位的代表性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以2002-202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测算中国与东南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及潜力。结果表明:近二十年来,中国对东南亚五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效率偏低。其中,中国与新加坡、越南两国的贸易潜力较小,属于已饱和型市场,而与菲律宾属于发展型市场,有较大的贸易拓展空间。对此,本文针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对东南亚五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规模及贸易效率,提出要立足于产业升级转型,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并不断挖掘贸易潜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贸易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鹏  刘曙光  段佩利  王璐 《经济地理》2019,39(3):117-124
在分析2001—2017年中国与小岛国贸易总额与贸易差额基础上,运用HM指数和贸易引力模型诊断中国与小岛国贸易依赖程度及贸易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与小岛国贸易总额呈现波动上升,空间分异愈发明显,与加勒比海小岛国贸易额最高,与非洲西海岸小岛国贸易额最低,马耳他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②中国与小岛国贸易差额呈现贸易顺差,且贸易顺差逐年增大,与加勒比海小岛国贸易顺差最大,与非洲西海岸小岛国贸易顺差最小,马绍尔群岛是中国最大商品出口市场。③小岛国对中国贸易依赖度明显高于中国对小岛国贸易依赖度,但这一依赖度整体偏低、波动性强、空间分异明显,所罗门群岛对中国贸易依赖度最高,以木材和木炭出口为主,图瓦卢对中国贸易依赖度最低。④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与小岛国贸易具有正向效应,地理距离对中国与小岛国贸易具有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18.
CAFTA对区内贸易的扩大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如  胡朝霞  麻昌港 《生产力研究》2011,(10):102-103,126
文章运用引力模型的"多国模式",对1998—2008年中国和东盟六国之间,以及他们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的双边贸易流量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评估CAFTA的建立对区内贸易的扩大效应。  相似文献   

19.
距离成本重构与贸易引力模型的比较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2021,41(7):40-49
基于经典贸易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将经过测算和比选后的成本距离替代传统的直线距离,以中国同全球各国的贸易为研究案例,对贸易引力模型的距离成本进行重构和检验,研究表明:(1)相比于直线距离,成本距离综合了海运、陆运等多种方式,并结合了运费和时间成本,更能贴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2)基于直线距离进行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有其合理性,但从模型构建后反馈的统计性质和具体参数看,基于成本距离构建的贸易引力模型无论是在回归结果的可信度上还是在对未来趋势演化预判的准确性方面均超出直线距离建模。  相似文献   

20.
本文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研究中美两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效率、贸易潜力与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美贸易效率较高,达到0.7左右,高于平均水平,但近年呈下降态势,贸易潜力则呈扩大态势,可拓展的贸易空间较大;高技术细分行业的贸易效率水平差异较大。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以及距离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影响显著。降低关税税率、提高互联网发展水平、扩大市场规模以及完善基础设施等有利于中美贸易效率的提高,但创新能力提高和产学研水平提升并不促进中美贸易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