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我国就业状况与失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我国就业状况与失业保障冯煜一、我国目前的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一)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就业形势严峻1、新增劳动力数额仍然很大。劳动部门预计,“九五”期间城镇新增劳动力5400万人,预计仅能安排3800万人,争取安排4100万人,“...  相似文献   

2.
一、城乡就业矛盾现状 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国家经贸委了解的情况看,1998年底,中国结转的城镇登记的公开失业人员为620万人,1998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超过1000万人,下岗职工中未就业的人员达600万人。企业内部还有3000万左右的富余职工,这些隐性失业人员随时都有可能显出。城镇就业问题不仅来自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和企业的冗员,同时还来自城镇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以及伴随中国当前机构改革分流出来的相当部分人员,据估计,1999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量基本要在400万人以上,城镇自身面临着巨大的…  相似文献   

3.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6年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失业问题日趋严峻,在传统就业方式难以吸纳过剩劳动力供给时,灵活就业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民营经济是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在目前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就业,民营中小企业成为吸纳农民工的主要载体,增强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成为解决农民工城市就业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当代经济》2004,(5):7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近日说,中国这么多劳动力,不可能靠输出到国外解决就业问题,只能靠本国解决。 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不可能容纳中国这么多劳动力。就业问题在今后若干年内是中国十分重要的问题,形势严峻。就城镇而言,最近几年,每年大约需要为2400万人安排工作:800万失业人员,600万下岗人员(包括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包括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和转业军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增就业岗位900万,这对中国来说有一定困难,但即使安排了900万,还有许多人没有安排工作,这还不包括农村的情况。中国今年的就业措施可以概括为“两个落实”,落实目标责任,落实各项政策和“两个加强”,加强对求职人员的服务,包括培训、介绍职业等,尽量给他们提供方便;加强研究一些长期的机制,怎么样促进就业,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就业。  相似文献   

6.
王小顺 《技术经济》2004,23(5):22-23
<正> 一、我国劳动力就业与再就业面临的困难 我国有13亿人口,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有限的物质资源几乎无穷大,并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显得更加困难。 1、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据测算:“十五”期间每年城乡新生劳动力将升至峰值,加上现有城镇下岗职工和就业转失业人员,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达到2200至2300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在7%左右计算,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700至800万个,形成2200至230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竞争700至800万个工作岗位的局面,年度就业岗位缺口在1400至15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与求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就业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问题作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然而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依然并不乐观.据统计,2006年城镇下岗职工约4000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约1.5亿人,全国城乡每年新增劳动力约700万人,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可见,我国每年需就业的劳动力数量约为2亿人。如果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按8%计算,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望 《经济视角》2005,(7):59-60
一、当前我国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和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就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是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2004年我国16岁以上人口数比上年增加1660万人,劳动力供给压力仍然较大。从城镇新增就业群体规模看,2004年,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城镇退伍转业军人、农转非劳动力分别为775万人、35万人和270万人,  相似文献   

9.
降低利率有助于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目前面临着极为严重的就业问题。每年新增劳动力有1100万到1300万,其中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约有700万,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大约有137亿,城镇企业的富余劳动力(包括已下岗的和尚在岗的富余人员)约有2200万,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员有55...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6年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失业问题日趋严峻,在传统就业方式难以吸纳过剩劳动力供给时,灵活就业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灵活就业机制尚未形成,灵活就业者游离于制度保护之外,灵活就业机制的建立亟需理论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解读中国城镇就业增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量城镇职工失业和下岗,农村劳动力剩余严重,每年还有数百万到上千万新增经济活动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但迄今为止劳动力市场发育的程度使得城镇就业继续增长,不仅表现为新兴部门就业比重的提高,还表现为非正规就业渠道的开拓,最终体现在就业总量的持续增长。本文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和微观调查的数据,通过对中国城镇就业增长机制的讨论,揭示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关系,以及劳动力市场在创造就业机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14~2015年中国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我国2014年的就业总体情况,对2015年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认为,2015年我国就业形势基本与2014年持平,并且存在略微恶化的趋势。作者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把2015年就业工作目标确定为:(1)完成2015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任务1000万人以上;(2)把城镇登记失业率要求控制在4.6%以内;(3)将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6%以内;(4)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丧失信心者的统计;(5)完善对劳动力参与率变动的监测;(6)全年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不少于2000万人次;(7)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关怀性支持;(8)建立对已出台促进就业各项政策的第三方科学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两点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莉 《经济论坛》2004,(5):13-14
最重要的潜力是就业。中国就业形势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我国总劳动人口为7.6亿,占世界总量的26%。据估算,“十五”期间我国新增劳动力4650万人,加上现有的1750万下岗待业劳动力和农村1.5亿剩余劳动力,要满足2亿多人的就业,每年需要增加几千万个工作岗位。2002年我国公布的城镇失业率为4%,但专家认为实际失业率已超过了7%。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1)城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2002年末,国有企业下岗未实现再就业的人员总数为410万,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约200万。近几年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呈下降趋势,1999~2001年,分别为42%、36%和30%。(2)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近  相似文献   

15.
吴希宁 《当代经济》2002,(12):32-3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劳动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大国,就业和失业的矛盾尤为突出。仅以鄂西山区的恩施市为例,“十五”期间,全市进入市场的下岗职工将达18万人,城镇新增劳动力0.9万人需要安置,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2.7万人,全市劳动力资源供给总量预计可达5.4万人,平均每年0.54万人,而同期提供的岗位约为2.4万个,就业和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作为内陆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的地区,工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一个由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劳动力就业函数,从理论层面分析最低工资标准提升等因素对城镇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同时基于中国2004_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引入技术进步、城镇化、老年抚养比等指标,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综合比较来看:现阶段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与城镇劳动力就业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技术进步对城镇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具有不确定性。其他控制变量如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劳动力就业,而老年抚养比、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却与城镇劳动力就业呈负相关关系。其对策含义为:要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冲击,理清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类型以及不同性别可能存在的有差异的劳动力就业效应,主张通过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实现劳动力更加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报告旨在描述这些特点并对未来农村劳动力的发展动向及对制定就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有着重要意义。一、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呈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和带动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1990~1996年,乡镇企业年均吸纳就业人数424郾4万人,而1997年、1998年两年净减少971万人,1999年仅吸纳167万人,2000年新增115万人。到2001年末,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为13086万人。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的原因有三:一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为降低成本而自然减员;二是随管理水平和整体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仍需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冬梅 《当代经济》2001,(11):43-43
目前,在利用外资观念上和认识上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看不起劳动密集型产业,设法进行限制,以期引进高科技产业。其实不然。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仍须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解决十分重要的就业问题。 目前。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有关资料分析:2000年,全国需安排就业和再就业人数高达2550万人,当年新增就业人数仅为260万人,尚有2290万人待业,实际失业率已高达11%;预计2001年新增城镇劳动力450万人,大专毕业生和复转军人350万人,当年新增就业岗位按300万人计,则当年失业人员将达2790万人,这里还未计算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人员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如果包括这部分人员,失业人员将达3000万之多。未来十年内,每年须新增就业岗位2100万人。 历史经验表明,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解决相当部分的人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目前和未来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城镇失业严重和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的经济和社会难题。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看,据经济普查,2004年对乡镇企业缩水后的中国劳动力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为59∶21∶20,此就业结构为日本1915年时的水平,韩国1965年左右的水平,中国台湾1955年的水平。按照2004年人均GDP水平和GDP的三次产业结构衡量,就业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偏差:农业劳动力高15%~20%,工业低6%~9%,服务业低8%~12%。不包括在城镇务工的11000万农民工,农业产业中还剩余15000万劳动力。从城镇就业形势来看,如果按照1990年的城镇人口从业水…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的奋斗目标,所以作者以增加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题,从增加就业的重要意义,就业形势的分析,增加就业的方法和途径三方面进行阐述,为促进全国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作出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