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收发室像往常一样把新一期《乡镇论坛》(2006年1月上半月刊)放在了我的办公室。作为乡镇干部,我很喜欢看这本书,因为从中可以了解乡镇工作的新动向,掌握乡镇工作的新方法。闲暇之余,我一页页地翻阅起来,当看到《农民离平等国民待遇有多远》(作者:谢茂明)时,心中一股热流瞬间涌上心头。文章主要就“农民不能享受真正平等国民待遇”的问题,从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保障机制、享受的政策等四个方面与城里人的不平等,进行了对比论证。数据准确、真实,条理清晰,使人不得不信服。作为农民世家的儿子,此文使我内心产生了极大震动:我的父母、邻居…  相似文献   

2.
有位农村问题专家做客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大讲堂”栏目,畅谈中国三农问题。他说,全面免征农业税,这给了农民一个真正的国民待遇。取消农业税,农民当然高兴。但是,免征农业税果真已经给农民真正的国民待遇了吗?非也。免征农业税只是减轻了农民缴税的负担,缓解了农民与城市居民的不平等,但它远未达到给农民平等国民待遇的目的。所谓国民待遇,应当是指国民在生产、生活中享受到的便利条件和各种福利待遇。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的平等国民待遇都没有享受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基础设施不平等。城里人的路、电、…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农民。看了《乡镇论坛》2006年11月上半月刊登的《两位计生干部的一肚子苦水》一文,文中计生干部的“真实写照与感受”、忙得“顾不上家”的事例、  相似文献   

4.
我一直认为,乡镇和农村远离喧闹和污染,是一方净土。最讲实在的农民,受形式主义的毒害最轻,当读了《基层行政成本高的上层原因》(《乡镇论坛》2006年11月上半月刊)时,我的想法动摇了,我的内心在阵阵发痛。本来就举步维艰的乡镇,却时不时地要完成许多上级领导随心所欲的下派任务,参加名目繁多的会议,迎接不计其数的检查和调研,涂脂抹粉地建一些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明知是形式主义,是花架子,他们却不得不搞,不得不在捉襟见肘的“吃饭财政”内再增开支。这是每一个正直的人都难以接受的。当前,又到了评比、检查的高峰期。“乡镇的行政成本高确…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反复阅读了《乡镇论坛》2006年7月上半月刊刊登的李明亮的《感谢乡镇机构改革“风暴”》一文,深为李明亮感到庆幸。是乡镇机构改革“风暴”为李明亮提供了一个施  相似文献   

6.
读者论坛     
乡镇干部何时不再是“出气筒”蒋文智看了《我说乡镇之痛》和《难道乡镇干部都该杀》(见《乡镇论坛》2005年8月上)两篇文章,同是乡干部,我为天津的两名战友惨遭毒手而落泪。工作在农村,得到如此结局,真令人心寒!从文章中,我们看到代表国家执行法律法规的乡镇干部的辛酸与无奈。农民普遍认为,乡镇干部都是要“钱”(收税费)要“命”(计划生育)的,无异于“强盗”和“土匪”!然而,乡镇干部所从事的工作,哪一点不是代表国家?以前收三提五统是国家的规定;农业税、特产税、屠宰税也有税收政策,计划生育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然而,取得真经唐僧受,惹…  相似文献   

7.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乡镇论坛》,一看,原来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杂志。这本杂志乡土气息浓厚,文风朴实,击中时弊,抓住焦点,关注热点,拿到它真有爱不释手的感觉。因此,我们办公室专门订阅了一份2006年的《乡镇论坛》,有的部门经我们一推荐,也跟着订了2006年的《乡镇论坛》。我有幸读了今年的11月上半月的《乡镇论坛》,看后总的印象是,栏目设置科学,载文质量很高,观点新鲜,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特别是封二“七彩人生”的五幅照片,真胜过美味佳肴,别具一格,扣人心弦。我真佩服作者独具匠心,编者慧眼犀利,奉献给读者的全是精品。照片《丰年》…  相似文献   

8.
我原来在乡镇工作,经常看贵刊的文章,因为贵刊非常亲近读者,敢于仗义执言,替乡镇干部和老百姓说出心里话;所刊登的图片具有浓厚的风土人情味,似一阵乡风扑面而来。因此,每逢《乡镇论坛》到来时,我都是先睹为快,爱不释手,每期必藏。不仅如此,我原来所在乡镇的干部人人都喜爱《乡镇论坛》。我现在到了县开发区后,发现这里的干部同样喜欢贵刊。我感到,《乡镇论坛》真是办到读者的心坎里了!贵刊2006年5月上半月刊的《泪雨滂沱祭祖母》一文,情真意挚,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读着读着,我不禁好几次泪流满面。它勾起了我对往事的漫漫回忆。我的爷爷、奶…  相似文献   

9.
做了将近10年的乡镇干部,读了近5年的《乡镇论坛》,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的爱不释手,《乡镇论坛》伴我度过了多少难忘的时光。我喜欢“村治咨询”,更喜欢“实话实说”。说来说去,对《乡镇论坛》的情有独钟源于欣赏它的“土”,它的“实”和它的“真”。先说“土”吧,它算是土到家了,没有花哨的包装,没有华丽的彩页和插图,有的只是那份农家特有的浓浓乡土气息。每期封二的七彩人生中的每幅插图都让我久久回味,仿佛那些照片中的人和事就近在咫尺,也许他们就是我的父兄姐妹,我的叔伯婆姨,我的大姑子、小侄女。没有对农民怀着真挚的感情,没有农村生…  相似文献   

10.
编辑部纪事     
来自朴实读者的真诚祝福河南省漯河市民政局黄群来信说:《乡镇论坛》不仅为农民兄弟维护民主权利提供法律信息,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这是笔者到民政局基层政权科工作二年多的最大感受。近日,笔者在与农民朋友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中,农民朋友们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乡镇论坛》不但说农民之事,述百姓之理,而且文章精彩,内容丰富,行行文字都紧贴我们农民的心。”对此,笔者在阅读这本刊物时,也深有同感。同时,笔者发现《乡镇论坛》还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容量很大。每期的“三农点滴”,及时地把党和政府对“三农”的最新…  相似文献   

11.
我原来并非《乡镇论坛》的读者,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翻开了《乡镇论坛》2006年3月下半月刊。我接触过为数不少的杂志,认为《乡镇论坛》实为上乘之作。其作品时代气息较强,文章清新秀丽,涉猎广泛,确属“纯天然,无污染”。从《高级工程师为何当不了村官》,到《我的宦海生涯》连续十几篇文章,篇篇精彩,使人拿起来放不下,不一气读完难以割舍。《一个老农与六个贫困大学生》,其文感人肺腑,称之为“催人泪下”也毫不为过。又如,《河南黄河情歌》的数首小诗,确如山间的野花,幽香飘逸,朴实无华,使人读后回味无穷,我还将其认真抄在我珍藏的笔记本上,…  相似文献   

12.
在《乡镇论坛》2006年2月上半月编辑部纪事《提醒大家当心骗子》一文中“,揭露骗子的伎俩,旨在使我们的农民兄弟在致富的路上少走些弯路”一句话深深地感动着我。“我们的农民兄弟”,多么亲切的称呼!“农民兄弟”,多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敬佩的名字!“我们的农民兄弟”——它深刻地反映了当今党群关系的鱼水情深,表达了干部与群众之间亲密无间的真情,也更加深刻体现了“乡镇论坛人”视农民为兄弟的人文情怀。是啊,因为有“我们”,山东的卢姓农民一颗受伤的心得到了抚慰;因为有“我们”“,农民朋友有话想说只管说”;因为有“我们”“,读者…  相似文献   

13.
《乡镇论坛》2005年12月下半月刊《还我农民身份》一文报道说,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心县为了完成城镇化人口方面的指标,没有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城市的承载能力,盲目实现人口城镇化,将大量农民的户口转为居民户口,导致这些“新居民”既享受不了国家的优惠政策,又享受不了对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政策,他们强烈要求“非”转“农”。正如一些人所说,“户口转了就没人管了”,难怪他们发出了“还我农民身份”的苦涩呐喊。这种现象值得反思。虽然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党中央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出…  相似文献   

14.
《乡镇论坛》2006年5月上半月刊《126个农民图书室》一文报道,湖北省枣阳市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先后在全市18个镇535个村(居委会)建立126个“农民图书室”,到处呈现出邻里矛盾少了,村风和谐多了,“不打麻将不捣乱,图书室里转一转”的新农村景象。读罢这则报道,笔者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这样的“农民图书室”应多多益善。如今,农村文化建设已引起各地农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少地方都在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先进文化建设活动。在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发展、注重实效的原则下,枣阳市建立适合农民口味的“农民…  相似文献   

15.
读了《乡镇论坛》2006年11月上半月刊《目击乡村“精神贫困”现象》后,颇有同感。中央近年来一直强调惠民政策,让利于民,保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是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地片面强调如何保障农民利益,或农民利益至高无上,势必给农民造成了一个错觉,只享受权利,而忽视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长此下去,必然助长农村一些不良风气,使农民成为“自由人”,使无政府主义风气在农村盛行。比如打骂乡村干部,不履行计划生育,不参与甚至刁难、阻挠村组公益事业的建设。加之近年来个别司法机关执法不严或是有法不依,更是助长了村霸…  相似文献   

16.
编辑部纪事     
一位失去信心的维权者江西省丰城市一位村民来信:2000年我任村主任期间,在外地乡镇看到一本《乡镇论坛》,一下子喜欢上了,觉得真是村干部的良师益友。我记了邮发代号,第二天就到邮局补订。现在我不当村干部了,还是坚持订阅这份杂志。我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宣传好,让乡村干部订阅,因为她确实是基层干部的好帮手,是农民的好朋友。2003年《乡镇论坛》第九期“村治咨询”答复了我的问题,我表示感谢。但我没有按你们的答复去捍卫自己的权利。我知道,维权路上是多么艰辛和坎坷。在我们这里,任免村干部是镇里说了算,根本没有民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相似文献   

17.
编辑部纪事     
村委会干部与“老友”重逢山东省东平县银山镇铁山头村村委会干部杨传珍来信:我喜爱《乡镇论坛》杂志。2000年至2002年我任本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它是我身边须臾不离的法宝。可惜,两年多积攒的刊物,在一场人为的灾难中全部丧失,好不让人伤心。最近又从一位在乡镇工作的亲戚手中得到了2004年以来的20余册,为此欣喜异常。不到50个页码的薄薄一册,容量却如此之丰富,真实性、可读性却如此之强烈!有这么一份杂志真是亿万农民的福分(只是实际能读到它而感到受益无穷的农民朋友太少了)。从内容到形式,我都能体会到采编者们精心的组织和安排,及他们所…  相似文献   

18.
在2006年5月上半月刊的《乡镇论坛》上读了《126个农民图书室》一文后,心中感想颇多。文中写道:“别看这‘图书室’地方不大,作用可不小!很多人都到这里借科技图书,借实用技术光碟看,真长知识。现在,我们村邻里矛盾少了,村风和谐多了。”小小图书室,发挥的作用这么大,确实让人欣慰和高兴。笔者所处的乡镇村文化建设基础差,群众思想普遍比较保守。我们开展工作时,经常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自我参加计划生育工作以来,所遇到的问题很多,较为突出的是群众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一直左右着他们。我想,“农民图书室”的兴建和推广,应该有助于提…  相似文献   

19.
祝《乡镇论坛》杂志创刊五周年民政部副部长阎明复《乡镇论坛》杂志从1989年创刊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这五年,是《乡镇论坛》杂志艰苦创业的五年,是《乡镇论坛》杂志为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建设呐喊呼号的五年,是《乡镇论坛》杂志为农村、为农业、为农民...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比例最大,依然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而且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所以说,稳定农村“村官”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潘国平在《乡镇论坛》2006年2月上半月刊发表的《给村官一条升迁的通道》,即是目前年轻村官流失的一个信号,同时也是无数“村官”的心声。20多年前,我也是一个有近千人村庄的“村官”,一干就是8年,直到1984年,在实行农民副乡长招聘干部的政策中,我以农民的身份与正式的国家干部竞选。我成了本乡第一个农民身份的政府领导干部。上岗后,本人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