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以及双边旅游合作、科技合作、劳务合作现状的阐述,分析了中俄服务贸易合作的制约因素包括:"中国威胁论"仍有一定市场,双边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于货物贸易,俄罗斯经贸环境不够优良,中国高端服务贸易人才稀缺.提出加强两国政府间交流与合作,拓宽双边服务贸易合作领域,加快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质量发展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航标,也是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的行动指南。但从中俄两国经贸发展的现实来看,双边贸易规模波动比较大、贸易结构欠优、中间产品贸易占比低等问题均与经贸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符。究其原因,缺乏产业对接与合作是制约中俄两国经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中俄能源合作为例,以"能源+通道+市场"模式,搭建"俄罗斯主导、中国嵌入,中俄共同主导、相互嵌入,中国主导、俄罗斯嵌入"的产业链,实现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合作,夯实两国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促进贸易与产业的互动发展,以产业链构建加快推进中俄两国经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推进中俄两国林业经贸合作发展战略的升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刚 《国际贸易》2006,(8):8-12
编者按:中国与俄罗斯两国自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经贸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恰逢"俄罗斯--中国年",两国经贸将借此进一步发展与深化.本文对中俄林木产品贸易和森林资源合作开发作了全面而深入地探讨,提出了实行跨国经营、加强两国政府间和地区间合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策略等建议以保障其成效.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俄罗斯在外交领域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在战略安全方面有诸多合作,作为邻国,两国在贸易往来方面也有着天然的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采用贸易互补性指数、强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2006年至2016年十年间两国贸易记录数据,发现中国对俄贸易关系仍有较大发展潜力,中国与俄罗斯有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双方贸易具有良好的互补性。两国可以在优势互补基础上加强能源领域以及边贸合作,并积极拓宽经贸合作领域,深化双方经济协作,促进两国经贸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5.
《大经贸》2002,(8)
6月中下旬,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率中共代表团出访欧洲的同时,汤炳权副省长带领经贸代表团先后在德国、法国、波兰和俄罗斯举行了系列经贸活动。此次欧洲系列经贸活动主要包括:6月1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中国广东——德国投资推介会、20日在波兰华沙举行的中国广东——波兰经贸合作洽谈会和25日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广东(俄罗斯)贸易暨经济技术洽谈会。  相似文献   

6.
普京说到2010年俄中贸易完全可以达到;俄罗斯将实行新的海关通关政策;孙永福谈中俄经贸关系;中国黑龙江省同俄罗斯经贸发展势头强劲;中国黑龙江省2006年对俄罗斯经贸发展设想;俄罗斯石油公司计划大力开拓中国市场;俄罗斯成立专门公司落实远东输油管道项目;俄罗斯环保专家建议修改远东输油管线走向;中国满洲里口岸检验出一起不合格原油进口案;俄罗斯将扩建外贝加尔斯克口岸。[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6月中下旬,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率中共代表团出访欧洲的同时,汤炳权副省长带领经贸代表团先后在德国、法国、波兰和俄罗斯举行了系列经贸活动.此次欧洲系列经贸活动主要包括:6月1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中国广东--德国投资推介会、20日在波兰华沙举行的中国广东--波兰经贸合作洽谈会和25日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广东(俄罗斯)贸易暨经济技术洽谈会.  相似文献   

8.
中俄两国就货物贸易而言,目前存在很多不规范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决不应放弃俄罗斯这个潜力不断扩大的市场。参与对俄经贸外贸公司和进出口的经营者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对俄贸易的经验,而且中国货物在俄罗斯已经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从两国经贸合作的依据和现状出发,加强两国经贸、金融合作以及边境地区合作,解决经贸合作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实现两国经贸合作战略升级进行定位和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处于我国对俄罗斯贸易的前沿,是我国对俄罗斯经贸发展的重要省份之一。就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农产品贸易的研究,对增进中俄双方的贸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当前俄罗斯农产品贸易的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对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再次对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俄两国就货物贸易而言,目前存在很多不规范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决不应放弃俄罗斯这个潜力不断扩大的市场。参与对俄经贸外贸公司和进出口的经营者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对俄贸易的经验,而且中国货物在俄罗斯已经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从两国经贸合作的依据和现状出发,加强两国经贸、金融合作以及边境地区合作,解决经贸合作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实现两国经贸合作战略升级进行定位和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11.
自1992年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建交以来,由于资源互补性,使得哈中两国双边贸易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哈萨克斯坦成为中国在独联体地区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本文对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贸易关系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双边贸易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双边贸易发挥出最大潜力,促进两国经贸往来更加繁荣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医药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强与俄罗斯医药贸易往来,有利于拉动我国出口贸易增长,促进双边经济共同发展.自中国与俄罗斯先后加入WTO以来,双边医药贸易合作快速发展,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然而,当前中国与俄罗斯医药贸易往来中仍存在技术水平不发达、贸易逆差巨大等问题.由此,文章对中国与俄罗斯医药贸易发展现状与障碍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打造医药跨境电商平台、强化医药贸易政策保障与增加技术设备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双边医药贸易发展的升级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刘雪英 《中国市场》2014,(42):126-128
在世界贸易和流通不断加深加速的国际大环境之下,加强国际贸易各方相互理解与交流,促进贸易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成果,避免误会而导致的贸易活动失败,了解贸易各方的文化和商务文化非常必要。良好的商务文化知识可以促进各方企业的交流合作,体现企业的修养和形象。本文对比了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商务文化方面的异同点,以期对不断深化的中俄贸易往来和经贸联系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俄工业制品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中国与俄罗斯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3和第1位,两国有着4300多公里的陆地边界,是地缘政治大国和战略协作伙伴国。随着近年来中俄政府对经贸发展的重视,两国间的贸易发展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从贸易总额来看,2006年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总额为333.86亿美元,是1996年的6.07倍;  相似文献   

15.
在金融危机中,虽然中国与欧美的贸易出现疲态,但是中国一拉美之间的贸易正在朝向“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发展。2009年3月,中国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美洲开发银行第50届年会上表示,中国愿意进一步加强与拉美地区的经贸和金融关系,分享发展经验,共同抵御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6.
东盟和福建省地缘相近,资源相似,人文关系也十分紧密,自古以来就一直保持着悠久的贸易联系。随着我国和东盟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东盟成员国在福建的投资日渐增多,双方经贸往来频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与东盟贸易合作的研究,对于福建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福建与东盟贸易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区域一体化下福建与东盟的产业合作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双方经贸往来的策略,促进东盟各国的贸易合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春天里,国家领导人的到访将中俄关系引向深入。黑龙江省也因为与俄罗斯的地缘优势,力做中国对俄沿边开放的"桥头堡"。目前,中国是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而黑龙江是中国对俄经贸第一大省,2012年对俄进出口总额213.1亿美元,占全国  相似文献   

18.
《商》2016,(15):114-115
从上世纪中期中国与俄罗斯建交以来,在贸易方面中国与俄罗斯之间一直保持着时好时坏的状态。对于中国来说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友好往来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俄罗斯是资源大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工业原料,这些目前恰恰是中国发展需要的。但是俄罗斯一直与中国的贸易存在一定的防备心,设置贸易壁垒阻碍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这对中俄关系的发展有很不利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国应该总结俄罗斯贸易壁垒对中俄贸易的影响,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找出办法来消除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壁垒,以期得到更好的贸易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 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经贸分委会第七次会议在莫斯科举行 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经贸分委会第七次会议2004年8月4日在莫斯科举行,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部长格列夫就促进中俄经贸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和实施,对海峡两岸经贸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采用巴拉萨模型,对ECFA签订前后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闽台贸易额以及福建省对外贸易额(除台湾外)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福建省对外贸易受ECFA影响较大,闽台之间存在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福建省贸易总量不断增长,不存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