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不协调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从消费需求的组成来看,消费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需求偏弱。在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缺位"对居民消费的阻碍作用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2.
郭振宗 《商业研究》2004,(1):106-108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居民消费率偏低、居民储蓄增长率快于消费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持续下降以及居民消费品价格下降等方面。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消费需求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现实中造成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很多,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和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偏低。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的主要对策,一方面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居民收入增加;另一方面通过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和模式、增加消费品有效供给、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等途径,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相似文献   

3.
2009年湖南消费需求回升,消费热点持续热销,汽车销售再创新高,居民消费价格继续回升,升中有降。存在的问题:居民消费增长仍然缓慢乏力;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突出;消费增长更偏向于富人;农村居民消费购买力仍然不足。为了扩大湖南消费需求,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建议制定湖南消费发展战略规划;增强居民消费增长的可持续动力;开发新的消费热点,挖掘消费潜力;加强湖南消费品工业发展,提升湖南消费品品牌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商》2015,(35)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居民消费低迷的制约,提高居民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弹性作用很大,但是我国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远远低于我国投资和进出口的作用,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必然放缓。本文通过经济理论和经济实际研究分析,分析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中国经济中消费需求不足的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消费不足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近几年在最终消费支出中,居民消费一般占到73%左右,政府消费只占27%左右。因此,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将直接导致最终消费的不足。2006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9%,而消费仅为35.7%。尽管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随着经济的  相似文献   

6.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最需重视的问题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而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条短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根据消费的实际状况,提出有效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8.
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结构分析与扩张需求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信 《商业研究》2005,(18):94-96
从结构与总量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特征,指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在结构上表现为生存消费的内涵不断扩大、享受消费由趋同性走向个性化、发展消费趋向文化性和休闲性的良性特征;现阶段居民消费的有效需求总量明显不足,阻碍了经济发展。应从保障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加快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消费结构断层、完善个人信用制度等方面着手实现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  相似文献   

9.
税收是制约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从四个方面说明了税收是如何抑制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首先,税收超GDP增长挤压居民收入增长空间,制约了居民消费购买力的提升;其次,流转税占税收比重过高,通过税负转嫁抬高了消费品价格水平,加重了消费者负担;再次,中低收入者税负过重,弱化了社会整体消费能力;最后,服务业税负不合理,营业税重复征税和所得税优惠力度不足阻碍了服务业发展与服务消费增长。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努力消除抑制居民消费需求的税制约束,建立有利于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的税制环境。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根据消费的实际状况.提出有效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11.
消费需求不足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造成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收入预期降低与支出预期并存,供给结构不合理,居民消费观念滞后。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以启动消费需求,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预期;优化供给;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为消费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袁丹  薛耀洁  房京坤 《商》2014,(3):247-247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是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居民消费作为我国最终消费的主体,与政府消费相比,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大。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一直偏低,造成我国内需不足,大大影响了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张美君 《商业时代》2012,(18):20-21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中存在三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失衡趋势日益严重,在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增长、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政府消费需求增长与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等方面均有失衡现象;二是由于我国政府在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我国消费需求增长表现出被增长的迹象;三是“生产者社会”与“消费者社会”中两种不同的消费需求增长方式在我国并存与分化.  相似文献   

14.
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央把扩大内需作为缓解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扩大内需主要就是扩大消费,特别增加居民消费需求。通过对泰州三大需求之一的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泰州居民消费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与需求,进而提出扩大居民消费,推动泰州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商》2015,(48):48-49
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近十年来我国的GDP增长率维持在8%以上,然而与投资和净出口相比,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增长速度相对缓慢。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储蓄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的消费潜力大、国内需求不足。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着力扩大内需。迅速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将以居民消费为主的潜在内需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是扩大内需之关键。为评估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本文选取近十年来居民医疗保险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最终消费等数据,从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倾向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统计,并利用计量统计模型探究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社会医疗保险支出对消费水平的增长有促进作用,在长期中,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将有力促进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6.
扩大内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很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在我国人民现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消费需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研究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和现有渠道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试图去促进我国企业新渠道如电子商务等的发展,从而生产出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产品,降低流通成本,降低消费价格,引发居民消费,达...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扩大内需中激励消费的政策与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去年尽管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努力刺激居民消费,促使经济得以继续增长,但2000年的经济增长是恢复性的增长,经济回升的势头属于初步的,基础并不牢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在困扰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仍然是现阶段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问题,因此,我国应继续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激活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8.
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赟 《中国经贸导刊》2009,(16):76-76,98
一、居民消费率过低所带来的影响 第一,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劳动力、科技进步、经济体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特别是近两年,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居民消费需求现状的分析,阐明了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提出了从完善财税政策、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采取分阶层消费调节措施以刺激消费等三方面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居民消费需求现状的分析,阐明了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提出了从完善财税政策、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采取分阶层消费调节措施以刺激消费等三方面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