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快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多资源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浙江已经初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这为浙江广泛参与国内外分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应是:在宏观发展模式上应继续实行点轴线发展方式,以中心城市和城镇产业集聚带为中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点轴线的网络化发展实施分层推进梯度开发的战略。在微观发展模式上注重区域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布  相似文献   

2.
基于重力模型的环青海湖区域规划与开发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环青海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数据,运用重力模型计算该地区各县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据此确定环青海湖区域经济中心并提出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战略措施:(1)将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相结合,培育区域增长极。(2)依托交通轴线,实施点轴开发,完善城镇等级体系。(3)走新型城镇化道路。(4)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推进流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陕甘新区域生产力布局 ,认为以城市为点 ,西陇海兰新线为轴线的点轴开发模式符合实际 ,但必须正视城市规模小、辐射力弱、省际间合作少的难点。在此基础上 ,提出加快西北地区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平 《西部大开发》2010,(6):9-9,19
青海藏区是西藏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藏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地区间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农牧业生产仍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人才匮乏和教育落后制约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建立高原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强化生态保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促进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深化对与之配套的信息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渐成为产业布局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力。文章从知识溢出视角分析了信息基础设施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2003—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产业集聚在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除西部地区外,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均具备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的中介作用在中部最强、全国次之、东部最弱,原因在于东部地区逐步进行产业转移与扩散,而中部地区已经逐渐成为制造业集聚中心。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对产业布局与增长的作用需要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产业集聚的有效扩散与再集聚,重塑经济增长动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蓬勃发展,依托高速公路出入口而兴起的道口经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对区域产业布局和空间重构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点-轴"理论认为一种经济活动点状空间分布形态可通过线状基础设施相互连结,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结构体系,进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为高速公路道口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长三角地区是国内发展高速公路道口经济最早且最高效的地区,对我国其他区域具有一定的借鉴启发意义。基于对浙江温岭市的现状基础和未来态势研判,进行推动高速公路道口经济发展的"点-轴"结构分析,并提出建章立制、科学规划、产业扶持、多元融资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陈建军 《浙江经济》2005,(19):25-27
从长三角产业和要素集聚扩散的过程和经济发展的时机上看,湖州正处于从长三角主要发展轴(Z型轴地区)的扩散作用和长三角发展相对滞后地区(杭宁线)的集聚作用的交汇点和关键时期。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空间战略来看,在所有中等发达地区中,推动湖州崛起的空间战略应该是最具有全局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的空间集聚和外溢及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肇始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从空间均衡发展向空间非均衡发展的转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用空间经济的动态变迁加以解释。由于经济集聚的现象变得逐渐显著,以城市化为主导的集聚及外溢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多样性,而地理位置邻近的产业多样性又引致的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这些又引致了不同区域城乡人均消费水平先分化再趋同。这表明,不平衡的经济增长可以渐次达到和谐性发展。因此,要获得经济集中化和社会平等化这两个方面的效益,要解决经济在城市和东部地区集聚导致的发展地理不平等问题,就需要取代传统的针对地理空间的干预措施,制定无空间区别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聚集、要素流动和专业化等市场力量的作用,并辅之以缩短距离的基础设施和具有地理针对性的激励措施等工具,从而把三农问题的解决和落后地区的增长纳入到统筹发展的框架之中,通过城市化,促进落后地区和先进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保证发展的和谐和普惠。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区域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浙江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资源和生产要素利用分散,企业布局分散、基础设施投资分散,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差距有所扩大等问题。从长远看.浙扛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化为导向.走按城市圈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0.
皮亚彬 《山东经济》2015,(1):147-155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现出新的趋势,四大地带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总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1978-2004年四大地带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从2004年至今四大地带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逐年缩小。从产业层面看,服务业扩散的速度慢于制造业扩散的速度,制造业更容易从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十大城市群内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城市;发展阶段较高的城市群,经济活动开始从城市群核心城市向周边城市扩散,而对于发展阶段较低的城市群,城市群内部经济活动则向核心城市集聚。  相似文献   

11.
广西桂柳南北中心城市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快速地推进城市化的进程是缩小这种差距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发展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充分利用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所产生的整体效益,发挥中心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前广西的城市化与国内的平均水平尚有较大差距。根据“点轴空间结构”模式和广西的区位特点及资源有时优势,研究基于点轴空间结构模式下的广西中心城市带构建问题,通过建立中心城市带,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对于实现“富民共桂”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叉。  相似文献   

12.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在发展,城市化水平却普遍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着重分析城市化发展与调整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从政府职能、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角度出发提出推进城市化进程与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谢方  徐志文 《特区经济》2005,(12):128-129
城镇经济的发展需要劳动力,需要资金,企业集聚则恰好能给城镇经济发展带来这些必备的发展要素和大量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城镇经济发展了,逐渐拥有了基建资金的储备,于是大力兴建基础设施,积极规划产业布局,又为集群经济的纵深发展创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平台,长此以往,逐渐促成了较镇域更大范围的经济增长,使得城区规模扩大,辐射周边农村地区,从而实现集群经济与城镇经济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创业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趋势,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有加速作用,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特别突出表现为城乡发展失衡,本文在国内外"创新创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关系"、"地区及城乡创业差异"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层次和空间集聚视角出发,探讨了我国城市和农村创业差异、集聚效应对各自区域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等问题,提出了"集聚、创业与经济增长"三者关系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框架,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是省委、省政府新时期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鲁西地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形成若干竞相  相似文献   

16.
企媒联盟     
《宁波经济》2014,(8):62-62
科技软实力“添翼”宁波总部经济 发展总部经济,是当下国内外中心城市集聚高端资源、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共同选择。 近年来,宁波逐渐形成厂符合经济发展,能够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城市品位的区域性公司总部集聚地。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以"四大地区板块"布局战略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政策体系,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善,但是也带来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浪费、资源环境过度开发、产能过剩等问题。本文认为中国东部沿海二线城市和长江沿线城市仍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其城市化潜力和人口承载力优势远未发挥出来,应通过规划、土地、人口等政策调整,重新构建沿海、沿江"T字型"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密集带,提高沿海、沿江城市的人口和经济密度。  相似文献   

18.
王冬 《特区经济》2013,(1):142-144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提升,寺院经济逐渐与世俗经济相契合,现代都市的寺院经济所特有的商业集聚效应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商业中心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依据商业集聚理论初步分析了寺院商业集聚区的运作机制和优势来源,探讨了都市型寺院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外部性影响,以期最大化发挥寺院经济的商业集聚功能,为佛教文化产业和地区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沧 《港口经济》2012,(9):62-62
作为河北新兴增长极的沧州渤海新区,2012年以来全区开工亿元以上在建项目87个,总投资1213亿元。以渤海新区为龙头,带动全市经济实现稳中求进,快速发展,是沧州实施区域带动战略的一个主攻方向。在沿海隆起带建设拉动下,上半年沧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36.8亿元,同比增长10.6%,居全省第二位。近年来,沧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发展战略,决心用活沧州有着130公里海岸线、3000多平方公里待开发土地等优势,举全市之力建设大港口、集聚大产业、加快城市建设,全力打造河北沿海经济发展隆起带。  相似文献   

20.
陈婕 《科技和产业》2023,23(21):31-37
区域经济开发有多种模式,点轴开发模式适用于区域经济不均衡向均衡发展演进阶段。闽东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点轴初具规模,但区域内部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选择点轴开发模式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采集符合森林小镇建设规范的48个资源点,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核密度分析得出“均匀覆盖,局部集中”的空间结构分布特征,结合区位熵的计算确定两级增长点和三级发展轴,在此基础上构建3大开发模块,形成以点线带面的闽东森林小镇资源空间结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