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问2002年中国保健品市场上谁的影响大、谁的口碑好、谁的招商效果好,中国建吴集团的“好心情”驻颜口服液应位列其中。“好心情”驻颜口服液上市之初也算生不逢时;保健品行业信誉遭受重创,危机依然深重,保健品广告日渐变得无奈。好产品未必有好市场,好产品未必能招到好的代理商。曾经涉足过保健品市场但并未走红的中国建昊集团,能够创新产品走科技之路,在保健品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高举诚信大旗,呼吁一种正气之声,且以一种独特的营销思维,经过近半年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保健品企业开始萧条的时候,"洋品牌"已经逐渐抢滩中国市场。国产保健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此外保健品行业虚假广告的盛行更是造成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何应对内外的双重压力,如何开拓自己的发展之路?已成为摆在国产保健品企业面前首当其冲的问题。本文正是以此为立足点,从保健品企业广告策略角度入手,简要分析了我国保健品广告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解决办法,希望能对我国的保健品广告在创新之路上的探索提供一点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巴蜀质量跟踪》2002,(1):22-23
2001年12月,巴蜀质量跟踪调查评价办公室就保健品信誉问题展开调查,希望获得四川省消费者在保健品信誉问题上的真实态度,以客观反映保健品在四川市场上的信誉现状,为保健品生产厂家及经销单位提供决策参考,并希望能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举措以保障保健品行业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社会责任是保健品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瑛 《现代企业》2008,(11):28-29
我国保健品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市场潜力巨大。但一些保健品企业的短视行为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声誉和经营效果,致使有的企业一蹶不振。尽管目前某些保健品企业还能轮流在市场上风光几年,但随着国门的敞开,面对世界列强的强劲冲击,我国保健品企业要想保住自己的一杯羹,绝非易事。因此,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保健品企业乃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牌对企业在提升其企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已显露无遗。企业问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已越发明显地表现为品牌的竞争。谁拥有社会所公认的强势品牌。谁就不会在市场“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被淘汰。美国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日本索尼、松下,德国大众、西门子等,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世界知名品牌。可见。当今世界经济诸强。其经济大厦无不是由众多的世界级品牌支撑起来的。品牌是企业和产品的“身份证”,反映了市场的认可和保护。它蕴涵着一笔看不见、摸不着的巨大财富。所以,创新品牌,就是创造财富。  相似文献   

6.
中国保健品行业的信誉危机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消费者不信任保健品,行业管理机构也是忧心忡忡,至于保健品生产企业,更是四面楚歌,这就是中国医疗保健品行业的现状。一个被誉为“朝阳”的产业,何以陷入这般困境? 谁在戏弄消费者的生命? 如果搞一个民意调查,测验一下中国“最不被信任行业”是谁,医疗保健品极有可能名冠榜首。医疗保健品行业不以诫信待天下, 而天下人的消费日趋理性,便加剧了整个行业的信誉危机。这里有两个最典型的案例,我们不妨来重温一下:案例一,“蚁力神”事件。  相似文献   

7.
竞争一直摆在我们的面前。企业和企业的竞争,看起来是两个企业在市场上谁能占据价格优势,谁就能抓住消费者,谁就取得了竞争实力,其实这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  相似文献   

8.
进攻自己     
陈宇 《经营者》2003,(7):46-46
<正> 市场不是孤立的岛屿,有市场就会有竞争。在竞争中就会产生出谁是市场的领导者,谁是挑战者或是追随者。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百事可乐,可口可乐会有今天的辉煌。就是因为有了像百事这样的对手,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近身肉搏,可口可乐才成为软饮料市场上的巨无霸,成为市场的第一品牌。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镇企业》2002,(12):59-59
在最近举行的“中国保健品行业高峰论坛会”上,有关专家称,中国保健品企业发展必须要跨上初创、成长和发展三个台阶,经历成长、发展的两次蜕变,而优秀的管理体系和优秀的人力资本则是中国保健品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中国保健品企业正面临内部调整的巨大压力。90年代中期,中国保健品企业5000多家,2000年只剩1012家,80%的企业不见了。产值从5000亿减少到2001年的175亿,减少了96%。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未来10年中国保健品企业可能不到100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家季铸称技术水平低是中国保健品企业的通病。中医本身是优秀的医学体…  相似文献   

10.
郭谊 《企业导报》2003,(3):28-28
<正> 不少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历经风雨变幻的企业家总是困惑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自己的核心产品不论品质还是价格都不次于市场上那些已经叫得响的畅销品牌,而且宣产品传播过程的奥妙所在。 传播在于沟通,在于是否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把产品的信息灌输到顾客的心里并获得认同。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能赢得市场的主动。  相似文献   

11.
国家统计局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保健食品销售额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0亿元=2010年,我国保健品行业产值已达800亿元,真正成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的行业.2012年保健品市场销量相比2011年出现大幅增涨达到1100亿元.  相似文献   

12.
将医药保健品的销售纳入直销之模式与渠道,是目前保健品销售方式革新的大势所趋。本文针对保健品直销趋势,着重论及其模式创新与改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养生保健理论的起源国,有着五千年养生文化传统根基,因而,中国人对于营养保健品有着一种执着的信奉。曾几何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保健品热风起云涌,倾倒万千消费者。然而,大潮涌动,泥砂俱下,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对保健品行业造成强烈的冲击。舆论批评,消费者怀疑,令保健品市场一落千丈,保健品行业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保健品企业由顶峰时期的3000多家锐减至300多家,甚至连一部分知名企业也举步维艰。那么,中国保健品是否无路可走?中国保健品能否东山再起、重铸辉煌,并进而执掌国际保健品市场之牛耳?……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中国保健品行业人士面前。  相似文献   

14.
<正> 1997、1998两年,保健品市场风雷激荡,“巨人垮台”、“飞龙折翼”、“太阳神”黯然失色、“三株”神话破灭,英雄们不断地走上穷途末路,整个保健品市场也跟着沉寂下来。但是,保健品行业内的各种劣习并未随之而去。进入2000年,保健品市场再起风云,国家卫生部和药品监督管理局雷厉风行,对保健品市场连出重拳,规模之大,力度之  相似文献   

15.
如今,人们对保健品的消费已经成了一种对健康的投资行为。在民众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和医疗体制的改革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健康在人们思想意识里的地位超过了财富、权利、职位、声望等许多社会价值取向。无疑,这为保健品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近日,明略市场策划(上海)有限公司就上海保健品市场的品牌销售状况、零售商对供应商的服务预期、短期保健品市场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对上海市的75家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零售商进行了深度访问,发现品牌才是拉动保健品市场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如今,人们对保健品的消费已经成了一种对健康的投资行为。在民众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和医疗体制的改革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健康在人们思想意识里的地位超过了财富、权利、职位、声望等许多社会价值取向。无疑,这为保健品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近日,明略市场策划(上海)有限公司就上海保健品市场的品牌销售状况、零售商对供应商的服务预期、短期保健品市场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对上海市的75家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零售商进行了深度访问,发现品牌才是拉动保健品市场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于裴  刘蕾 《经营者》2004,(3):164-166
产品上市背景。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跟过去相比,尽管新品推广有些举步维艰、如履薄冰,但就女性产品来说,依然具有30亿的庞大的份额,就整个市场而言,产品竞争依然是很激烈的。经过走访市场后我们发现:如今随着目标消费群的日趋成熟、理智以及行业监管约束的严格,像以女性功能诉求为主的保健品也正朝着症状细分、定位细分、目标细分、终端细分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8.
《巴蜀质量跟踪》2002,(18):60-61
近年来,我国保健食品市场中一些保健品虚假夸大的广告宣传、假保健品层出不穷等问题,扰乱了我国保健食品市场的经济秩序,引起广大消费者乃至全社会对整个保健食品行业产生不满和排斥心理,导致保健品行业产生了“信誉危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保健品的需求量也因此急剧增加。于是各种各样保健品成为市场的新宠,有些保健品甚至卖出了天价。90年代以来,保健品以每年增长1000种品牌的速度飞速增长。但令不少消费者感到受愚弄的是,一些在市场上风光多时的、号称有“增长智力”、“延年益寿”等等功效的大量保健品经检测大都名不  相似文献   

20.
品牌定位,就是为自己的品牌在市场树立一个明确的、有别于竞争对手品牌的、符合消费需要的形象,其目的是在潜在消费心中占领一个有利的位置。我国很多企业或是定位穿透力差,或是定位不准确,或是这位雷同,竞争们均把注意力放在谁的广告做得大,谁的价格压得低,谁的公关活动更为轰动,其结果自然几败俱伤,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