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智正 《发展》2003,(9):58-59
地方政府债券,又称地方债、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为提供地方性公共用品而筹措建设资金的一种融资形式。地方政府债券分为一般责任债券和收入债券两大类型。前者以税收权与税收收入为担保,而后者则主要依靠债务资金项目的收益来支付债务本息。地方政府债券在西方国家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债务管理方式,而在国内尚属空白。我国地方政府发债具有十分明显的积极意义。首先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有利于维持适当支出规模,推动经济增长。其次,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有利于落实地方政府应有财权,加强地方财政职能。并且,允许地方政府举债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资金的…  相似文献   

2.
分税制财政分权体制下我国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存在事权界定模糊、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力不对称、事权财权划分中缺乏规范的法律界定的问题。构建和完善我国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的法治化体系应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制定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权划分的法律以及完善《预算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解读"事权与财权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辽宁经济》2006,(10):14-14
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往《中心发展商层论坛2006年会》上表示,事权与财权要统一足“一个错误的慨念”。他解释说,财权如果认为是征税权,那么税收分配的根据应该足各税种本身的特征而非政府的功能。另一个原因则是各地方的征税权或税收的归属要统一,才能和各地方政府的履行功能所需要的开支匹配。作为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前提和基础,事权划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然而,时至今日,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仍然是一个难解的结。  相似文献   

4.
张榆 《上海国资》2014,(11):28-29
这一步实现了信用领域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划清,企事业单位不再承担政府融资功能沉疴已久的地方债务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1 0月2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文(以下简称43号文),明确对融资平台债务存量作了全面规范,将发债权利上收至省级政府,并对存量城投债划定了退出时限。"国务院43号文如果严格实施,将深刻改变地方政府的举债体制。其基本原则就是,企业举债向政府举债转变,低级别政府举债向高级别政府举债转变,  相似文献   

5.
微博热词     
《中国经济周刊》2011,(41):78-79
国务院批准上海广东等4地试点地方政府自行发债。鲁政委:允许四省市发债,一方面说明了年内地方偿债压力的确大;另一方面也暗示城投债风险已大降。但在地方政府举债约束机制未能健全的情况下再开新口子,则可能为未来埋下更大隐患;财政部"代办"偿付,也使市场无法正确评估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43号文)中明确提出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赋予地方政府适度举债权限,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替地方政府融资的功能,城投类企业的转型便迫在眉睫。这次城投公司转型,既是"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和"剥离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的改革倒逼,也是在国资国企改革背景下朝着市场化、可持续化发展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7.
重构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基于政府财政层级变革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田发  周琛影 《改革》2004,(2):38-42
目前,地方财政日益困难,已经影响到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地方财政困难根源于各级地方财政关系混乱,事权与财权高度不对称。解困的根本出路在于规范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进行财政体制创新。但是,若按现有过多的政府财政层级去规范各级地方财政关系,基层财政则没有出路。因此,要真正规范各级地方财政关系,彻底解决地方财政困境,须着眼于改革政府财政层级,构建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划分各级地方的事权和财权。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能不能自行发债? 6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下称“预算法二审稿”),有关地方政府能否举债的问题再次引发争议。  相似文献   

9.
丁静 《改革与开放》2006,(12):21-22
<正> 提出问题1994年我国建立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一般性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1)按照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2)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从而确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收入。(3)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实行规范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十余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和中央的财政收入皆得到大幅提高,然而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矛盾也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愈发严重.文章认为,通过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建 立政府债务管理良性循环机制,实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来管理地方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1.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是为了实现中央政府占主导地位并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支出责任和收入划分。自我国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中央事权下放不断增加,地方政府却没有财权和决策权也体现出来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一些问题,例如事权和财权的不平衡,使得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来获取大量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大量举债,却无法偿还;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转移支付资金没有有效利用等问题,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财政分权是中印两国重要的经济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与分权制度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分析中印两国的财政分权运行机制,考察软预算约束环境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权与事权的分配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与其辖区内居民的监督关系,进而探讨两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制。两国地方债务的产生源于分权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相匹配,以及地方政府在软预算约束下的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13.
文小才 《北方经济》2007,(13):12-15
一、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财权、事权划分不对称 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灶吃饭"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对财权的划分还比较明确,而对事权的划分界定不清晰.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是分税制改革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采取减少地方政府事权同时增加其财权的对策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方面,由于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事权下移是一种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安排又缺乏地方主体税种;收费制度面临改革,收入空间将逐步萎缩。因此,通过加强纵向转移支付来弥补地方预算的不足便成为一种必要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举债权是规范的分税制赋予地方政府应有的财权。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是题中之义。本文首先从财政分权理论出发,指出发行市政债是地方融资平台的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余子良 《改革》2013,(1):76-81
分税制改革后,"财权上移,事权下移",造成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解决刺激经济所需的财政支出资金缺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与负债规模的爆发式增长的局面。应从地方政府与银行系统两方面入手,规范融资平台运作的各个环节,从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资金流向、还款备付等方面规范与管理融资平台的运作。  相似文献   

17.
黄媛 《改革与开放》2011,(16):92-93
我国地方政府自94年分税制后,事权不变,收入下降,财政风险在资金渠道、项目收益、土地财政方面尤为突出。因此,尽快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并建立规范的监督管理机制有较强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行的地方税体系存在着财权与事权不统一,中央对税收的控制管理权过于集中,地方缺乏主体税种,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不强等问题。应本着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政管理权限.统一地方税制,充实地方主体税种,给予地方一定的税收开微、管理权,真正做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充分发挥税收体系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与地方开始正式意义上的财政分权制度,而在分税制下,由于"财权上移,事权下压"以及财政体制与政治体制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处,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愈加凸显。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财政分权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催生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加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造成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的直接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严重不匹配.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而催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大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产生。针对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了旨在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大问题的政策建议,即从财税体制上完善相关制度.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和完善,并辅助相关的配套措施,包括提高建立偿债专门基金、完善地方政府财政监督、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扩大财政收入来源等。关键词:债务风险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