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创新系统概念背后最基本的假设是在创新进程中各种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一点已经变得非常重要。本文试图运用区域创新资源和活动的分布,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R&D劳动的流动,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刻画浙江省区域三维螺旋模式创新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公立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国各政府相继开展了创新系统建设,而"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区域"的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突变级数法综合考虑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经济密度,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基于地区公立科研机构对地区科技创新资源进行评估,研究区域公立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相关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公立科技资源之间并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由二者决定的散点图,呈现较弱的抛物线分布。因此,区域公立科技投入如何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匹配,以提高科技产出效率,有待进一步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网络视角,利用联合专利数据刻画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随着产学研主体不断增加,创新网络逐渐覆盖全国,但区域创新联系呈现出创新中心区与非中心区非均衡性。由于空间网络关系的路径依赖越来越明显,技术知识传递的非对称性分布加剧,协同创新活动呈现创新中心区位锁定,导致网络协同创新效应难以形成,整体上协同创新网络重心呈“单核”向“三核”分布格局演化,国家创新系统长期依赖少数中心区域,中心区域技术知识辐射的局部效应与区域平衡发展的矛盾不断凸现。因此,应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协同创新网络空间形态,推进国家创新系统向均衡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相似文献   

4.
创新效率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解剖创新过程中的要素流动机理出发,揭示了创新过程的网络化特征,并通过构建网络DEA模型,测算了创新过程整体效率、"创新资源转换"效率与"创新知识转化"效率.以我国八大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发现:"创新资源转换"与"创新知识转化"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前者受到R&D人员区域分布结构影响,后者受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区域创新过程整体效率与"创新知识转化"效率高度相关;区域创新整体效率与"创新知识转化"效率在样本期间稳步上升;整体效率与"创新知识转化"效率出现地区追赶的收敛现象,"创新资源转换"阶段是整体效率发散的隐患.  相似文献   

5.
构建政府干预与区域创新绩效知识资源门限模型,利用中国 2003-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政府干预对区域创新价值链绩效影响知识资源的门限效应和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在技术开发阶段,政府干预阻碍了区域创新绩效提升,但随着知识资源增长,阻碍作用逐渐降低;在技术吸收阶段,政府干预在高知识资源区域比在低知识资源区域更不利于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在成果转化阶段,政府干预在高知识资源区域比在低知识资源区域更有利于区域创新绩效提升。R&D资本投入、R&D人力投入与对外开放度正向影响创新价值链3个阶段,但创新环境、人力资本水平、自然资源对创新价值链的影响则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干预对区域创新绩效并非起到线性阻碍作用,受知识资源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创新价值链阶段性差异,这一结论的重要启示是政府干预应基于资源和动态演化视角进行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运用2002-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省际或各地市数据,应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与数据包络法度量协同创新度和创新绩效,构建了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影响的计量模型;应用空间计量技术对区域一体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珠三角外,长三角和京津冀协同创新活动对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区域一体化程度越高,区域内部创新绩效分布越均衡;“企业自身投入”与“政府资助”等内生要素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和提升创新绩效的主要动力。因此,应促进区域内部生产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实现创新资源有效溢出,提升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加深区域一体化程度,提高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7.
对以资源节约为导向的区域创新系统重构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并从资源集成、价值导向和生态考量3个维度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提出了以资源节约为导向的区域创新系统重构模型;并从形成资源节约的区域创新文化、合理引导区域创新资源的流向、将生态标准嵌入区域创新政策、鼓励联盟合作式协同创新模式、打造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5个方面探讨了推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传统发展动力逐渐式微,创新驱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需要新的经济理论解释、构建并指导各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转型。智慧专业化是一种新兴经济理论,能够较好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智慧专业化有效支撑区域资源集聚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相关性研究,从资源内存性和外向性、资源技术和经济属性以及资源支持程度3个方面,论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动力持续性,进而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经济结构调整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耦合关系和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结构导向型辽宁区域创新体系; 针对创新资源的分布及特点,提出了辽宁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思路; 针对产品结构层次较低的特点,提出了促进产品结构升级的措施; 针对经济结构的总体发展状况,提出了二者的组合对策。  相似文献   

10.
构建政府干预与区域创新绩效知识资源门限模型,利用中国2003-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政府干预对区域创新价值链绩效影响知识资源的门限效应和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在技术开发阶段,政府干预阻碍了区域创新绩效提升,但随着知识资源增长,阻碍作用逐渐降低;在技术吸收阶段,政府干预在高知识资源区域比在低知识资源区域更不利于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在成果转化阶段,政府干预在高知识资源区域比在低知识资源区域更有利于区域创新绩效提升。RD资本投入、RD人力投入与对外开放度正向影响创新价值链3个阶段,但创新环境、人力资本水平、自然资源对创新价值链的影响则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干预对区域创新绩效并非起到线性阻碍作用,受知识资源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创新价值链阶段性差异,这一结论的重要启示是政府干预应基于资源和动态演化视角进行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1.
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运用2002-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省际或各地市数据,应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与数据包络法度量协同创新度和创新绩效,构建了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影响的计量模型;应用空间计量技术对区域一体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珠三角外,长三角和京津冀协同创新活动对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区域一体化程度越高,区域内部创新绩效分布越均衡;"企业自身投入"与"政府资助"等内生要素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和提升创新绩效的主要动力。因此,应促进区域内部生产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实现创新资源有效溢出,提升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加深区域一体化程度,提高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2.
有效盘活现有科技资源存量,提升区域创新扩散效应,对于确保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重点探究区域一体化战略实施能否有效提升创新扩散环节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城市群内部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下,区域一体化战略对提升吸收转化环节溢出效应的影响更显著。其作用机理表现为,区域一体化战略促进区域创新中介主体和知识产权保护主体发育,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使得区域内创新源具备科技成果输出意愿,降低创新策源地与创新腹地之间技术成果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进而提升科技成果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当前阶段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实施尚不能对基础研发投入环节的溢出效应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区域协同创新难以从基础研发投入环节打开局面的情况下,应该将政策发力点聚焦于科技成果吸收转化环节,尤其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中介发展生态。  相似文献   

13.
运用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从科技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组织资源等方面,对陕西科技资源统筹状况、政策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陕西科技资源结构不太合理、分布不平衡,科技财政投入不足,中介组织缺乏,政府角色定位不够明确。基于此,提出了陕西科技资源统筹政策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进入中国国家战略,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该文首先探讨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形成机制,包括区域循环型创新资源、集聚循环型创新、区域动态比较循环型创新优势、区域循环型合作网络、区域循环型创新公平、绿色需求和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其次,分析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资源结构、组织结构、环境结构和空间结构;最后,提出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运用区位熵方法测度创新资源集聚水平的基础上,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高校和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水平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当前高校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不同地区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其中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具有负向影响,对西部地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技术产业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整体上呈现出显著正向溢出效应;②整体而言,创新资源的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多与单一创新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呈相反态势;③无论是高校还是高技术产业,其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各地区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④两种创新资源集聚的交互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且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会抑制创新绩效的提升。据此,提出优化我国创新资源配置、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创新资源的平台配置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创新资源配置与区域创新平台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区域创新平台是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模式。它能够充分利用存量创新资源,形成和开发新的创新资源。并提出了基于区域创新平台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及其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梳理资源依赖度、企业创新需求与区域创新绩效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假设,运用中国内地(除西藏外)30个省区2007-2015年的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资源依赖对区域创新具有挤出效应;企业创新人才和技术需求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企业创新人才需求的正向影响最显著;资源依赖对企业创新人才、资金和技术需求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由此得出结论:资源依赖对企业创新需求的负向影响是其挤出区域创新的重要传递渠道。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流程,分析了企业创新人才需求和资金需求在资源依赖挤出区域创新过程中的传导效应,计算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及遮掩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例。建议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内生创新需求,通过延伸产业链改变资源型产业的技术属性,强化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有用性感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省区市创新能力动态趋势及决定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7年区域创新能力呈现了一个逐步分化和持续上升的趋势。创新资源正在从单一地区的绝对优势发展为多个地区的强势,资源分布趋于合理;创新产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无论在专利还是在人才培养和价值创造上,基本都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部分发达地区在创新辐射能力方面越来越发挥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持续创新能力在略有波动中保持了提升的趋势;创新网络尽管还不完善,但网络能力正在蓬勃发展和积极构建之中。概括来讲,21世纪头7年的创新要素发展过程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较快全面提升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梅文文 《经济师》2015,(5):68-70
伴随着国家及地方创新资源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创新资源利用的效率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原理,以2004—2011年29个省际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绩效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我国整体创新绩效处在较低水平,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各影响因素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并不理想,基础设施建设和竞争程度对于区域创新绩效呈现负相关。充分利用创新资源、改善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才志  朱云路 《经济地理》2020,40(1):103-113
从海洋创新过程角度入手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进行横向拉伸变形,结合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尝试对海洋创新概念进行界定,进而构建以海洋创新资源、海洋创新机制、海洋创新绩效为基础的海洋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沿海11省市(港、澳、台除外)2001—2016年海洋创新相关数据,经主客观综合赋权,运用Dagum基尼系数方法,探讨我国沿海区域海洋创新水平空间非均衡格局及成因,结果表明:①考察期内,中国海洋创新水平呈波动递增趋势,空间分布上呈非均衡的三极格局。②从Dagum基尼系数测算结果来看,中国海洋创新水平总体区域差距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内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③空间非均衡格局成因包括三个方面:创新资源禀赋差距大、创新体制活力不足、海洋创新理念践行度低。据此,提出改善中国海洋创新水平空间非均衡格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