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鉴古 《中国西部》2013,(27):118-120
9月开学季,大多数孩子已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然而却有一部分孩子则选择由父母授课“宅”家上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中显示,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里学习,孩子的年龄大多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它的产生源于家长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从早期单一家长教学发展为现在的教育联盟,“在家上学”正在逐步的体系化和规范化。一批由父母授课成长起来的优秀学生证明了在家学习所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发展》2011,(12):58-58
据“中广新闻网”8日报道,随着英国跟美国妇女地位不断提高,很多家庭中养家的都是女性。 英国教育部负责高等教育的司长瓦力特说,不论在英国还是美国,这些年女性在课业、事业上的表现,都渐渐超过了男性。以往由男性养家、女性负责照顾家庭子女的情形也有了变化。现在英国很多男性都在家负责照顾孩子、做家事,由女性出外打拼、养家。  相似文献   

3.
胡言  张曦 《中国报道》2010,(2):108-108
姐夫休假在家,正要午睡,收到儿子班主任发来的短信。短信说学校要举办艺术节,希望各位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特长,督促并协助孩子进行艺术创作,按时提交作业。  相似文献   

4.
一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共育新人。如何和家长进行必要的交流,引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我结合自己的班级实际情况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试探。  相似文献   

5.
高振千 《中国西部》2012,(27):112-113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更有利的位置,最近及以后一段时间内,一道道考试、升学和择校的关隘已经成了家长们的一个个心结。“教育焦虑症”,一个新名词应运而生并逐渐蔓延开来,进入普通众多家庭中,正在使人间最美丽的天伦之爱变味,焦虑的父母们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了。考试、择校前后的家长,有为孩子成绩彻夜难眠的,有为孩子分数担惊受怕的,有为孩子升学四处奔波的,有为孩子上学懊恼伤心的,有为孩子名次坐立不安的……凡此种种,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心中的“痛”。对教育的过高期望,对教育的过度重视,对教育的过分要求,使不少家长再也走不出教育,孩子的教育被作为生活、家庭、人生的唯一“赌注”,这样的家长不知不觉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不患“教育焦虑症”才怪呢。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使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孩子能实现自己美丽的愿望,一些家长不仅自己“积劳成疾”,也把孩子累病了拖垮了。教育焦虑症是长期的教育压力导致的心理状态,是恨铁不成钢引发的愤怒,当某种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反复出现的时候,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过激心理出现,甚至行为失控,还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6.
高层声音     
《中国西部》2012,(18):4-4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南湘西武陵山区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专程到当地农村小学,看望慰问师生特别是在校的“留守儿童”,祝他们节日快乐。温家宝说,孩子们的身体和学业是祖国的未来,给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补充营养,这些钱是用在了刀刃上。有关部门和学校一定要抓好食品质量,让孩子吃得安全,让家长放心。并感谢辛勤工作的老师们,尤其感谢那些从事寄宿制教育,专心照顾和培养“留守儿童”的老师们。党和政府会尽全力把学校办好,让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有—个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7.
贾楠 《中国西部》2012,(18):88-91
很多家长都头痛同一件事:孩子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习了,可怎么就坐不住呢?做作业时磨蹭不专心。甚至有许多家长把“感统失调”的大帽子扣到了孩子的头上,无辜的孩子,几经治疗仍不见好。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孩子必须成为天才!”这是孩子的妈妈、我的妻子在生下这孩子之前就发下的正式而庄重的誓言,她希望我们未来的孩子就像爱因斯坦那样聪明,全家人没有一个反对这个提议,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作为家长我们必须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几乎中国每一个家长都在这么想。于是我们开始信心满满地朝着培养“爱因斯坦”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9.
2000年3月3日,我女儿所在的初三·4班举行“你是你的船长”主题班会。这是全班孩子集体过他们的15岁生日,家长也同时参加。会上,家长们还向孩子们赠送了由班里的家长委员会创意、并且自费结集成册的“寄语15岁——给自己孩子的一封信”一书。我作为家长代表应邀发言。  相似文献   

10.
王欣  宋炜 《发展》2002,(10):59-61
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留学海外已经不再是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专利。尤其是近年来,出国留学出现低龄化趋势,让孩子到国外去读中学或预科并在国外考大学的中国家长逐渐增多。据一项专题调查表明,有84%的家长打算送孩子去国外“镀金”。作为孩子未来的“设计师”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体验发达国家的生活工作方式,学习先进科学文化,丰富实践经历,开阔视野,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可谓不惜重金,不遗余力。我们知道,对教育的投入,应当注重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讲究“科学性”。而家长们这种“倾其所有”的投入是否和它的产出成比例?他们…  相似文献   

11.
李平忧 《中国西部》2012,(6):110-111
法国孩子的“家庭理财课”:当孩子正式上学后,家长们便给孩子开设一—个专门的账户。他们认为,与其让孩子每次向家长苦苦“乞讨”,还不如定期给孩子一笔零用钱并限制消费范围。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计划用钱”的理财本领。  相似文献   

12.
2012年的四月,春意融融,美丽的校园里,家长们正在重温着久违的学校生活,诵读声回荡在一间间教室里,“新家长回学堂,重新学习做家长”;“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家长一课,孩子一生”……家长们在学堂上或专心倾听,或侃侃而谈,或投入表演,或体验感悟,新颖活泼的授课形式,擦亮了许多人迷惘的眼睛,带大家踏上了科学教子的新路程。  相似文献   

13.
大民 《环球财经》2013,(9):38-39
每到大学开学的日子,媒体上都喜欢做个专题,讨论“家长送孩子上大学”。2006年时我写了篇博文《我送孩子上大学惹谁了?》,为这种现象辩护。此后每到临近开学时,我都重发一下,都会得到不错的访问量,慢慢地骂我的少了,支持的多了。有趣吧?批评的声音集中在两个点上。一是指责孩子太娇惯,蔑视家长“贱骨头”;二是上纲上线——中国教育出问题了,都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丁芃 《新财经》2008,(5):50-51
“您好!是来接孩子的吗?这边走。”东方爱婴的工作人员把《新财经》记者当成了来接孩子的家长。顺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个装点得花花绿绿的教室,一群宝宝正在家长的陪同下与老师一起做着游戏。从另外一个房间传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朗诵声,循声望去,几个年轻妈妈正在认真地朗诵诗文。  相似文献   

15.
郭春晓 《魅力中国》2012,(35):167-167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3G移动通信的发展,正在为人类社会开启智慧未来之门。家长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病人能通过手机在家“看医生”,开车出门,掏出手机先看看实时交通视频,然后决定出行路线……这一切以前人们设想中的美好城市生活,如今都变得触手可及,而这种种便利的现代化城市生活,都建立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2012,(15):38-41
每到招生季节,都会出现家长争着交择校费让孩子上名牌高中的情形,这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都想让子女挤过高考“独木桥”,大学毕业后做白领,而觉得上职校做蓝领不但“苦、脏、累”,还低人一等。  相似文献   

17.
尤竹青 《中国西部》2013,(36):62-65
曾经,“家访”作为传统家校共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成为老师和学生家长沟通的主要渠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邮件、QQ等即时通讯工具在家校共育中的作用逐渐代替了家访的形式。一个电话、一封邮件、QQ群几句聊天,是否真的可以完全替代面对面的家访,搭建起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贺美娟  徐春兰 《魅力中国》2014,(11):121-121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个孩子来到幼儿园,由于他们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验不同,都各具天分、特长及优势。近年来,我们幼儿园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在不断地探索、总结、优化、完善中,力争培养孩子们的健康膳食、学习、礼仪、阅读等各方面的好习惯。本文主要是对健康膳食习惯养成中的一些方法进行了论述。在老师们的努力下,我觉得我们的成绩还是突出的:孩子们撒饭的现象没有了,剩饭的情况不多了,边吃边玩的孩子不见了,盘、碗、碟子干净了,家长们反映宝宝在家吃饭“难”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希望同仁们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9.
乔萍 《魅力中国》2010,(13):137-137
生活中不难听到家长这样抱怨:孩子语文考试时把“今”写成“令”,多一笔,少得2分,进不了前几名:孩子数学能考100分,可非要把最后得数“18”写成“81”,为此扣分多遗憾……其实,这些都是粗心惹的“祸”。  相似文献   

20.
“这么贵的钢琴,孩子不用心练习,就白买了,必须给他点压力,让他学成个样子!”一位家长给孩子买钢琴时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