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德隆系”的彻底崩盘,其“嫡系”企业为求自保纷纷搁置收购德隆资产的计划。然而,就在人人谈“隆”色变之时,名不见经传的中财国企投资有限公司却悄悄接手德隆控股的大江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全部资产,中财国企有什么背景和实力,竟敢为他人所不敢为?  相似文献   

2.
《新财经》2004,(5):37-39
2004年4月21日,德隆系“三驾马车”在连续数天跳水跌停后,突然发量,打开跌停。 “为了10万职工、30万农户、100万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我不得不出来讲话,德隆旗下的上市公司都是优质资产,我们企业没有造假。”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万里在德隆几位高层的陪同下,接受《新财经》记者专访时,开场便说。 唐万里说,数月来,有人说德隆高层出逃了,等等,这是天方夜谭,谣言总是谣言。对人们所关心的德隆的前景,唐万  相似文献   

3.
新疆财政厅诉德隆未按期还贷 2004年3月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因新疆德隆未能按期偿还贷款及利息385.2万元而对新疆德隆集团、新疆德隆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新疆屯河进行了起诉。4月,德隆系的三驾马车--湘火炬、新疆屯河、合金投资的股价突然大幅跳水,连续出现跌停,令市场一片哗然。  相似文献   

4.
苏衡 《沪港经济》2004,(2):44-46
2003年12日16日,美国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通过中金公司以每股14.2元的价格买入新疆屯河30万股。据该公司香港分公司的一位官员称,花旗还将分批买入新疆屯河。 市场关于花旗环球购买新疆屯河股票的动机和背景众说纷纭,其中之一就是认为德隆假借他人之手自我炒作,即利用海外渠道,用自己的资金购入自己的股票。但是,目前这种说法尚缺乏充分的征据支持。 大多数人认为,境外投资者看好德隆,委托花旗环球买进德隆系股票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德隆的这几只庄股早就名声在外。 究竟此番花旗购入新疆屯河是国际战略投资者对德隆系的慧眼识珠,还是德隆玩弄的资本运作把戏,相信时间会给所有关注其发展的人以一个答复。  相似文献   

5.
德隆鼎盛时期,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财技”,曾与时髦的“产业整合”“混业经营”理念一起为人所津津乐道。但现在看来,这种“杠杆”式资本运作模式,恰恰是放大产业、金融风险的罪魁祸首。 当年的德隆系已作为一个失败的大型金融控股公司而尘埃落定,渐成过往。然而德隆事件的确折射出不少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已经给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提出了不少新的课题。 本文作者当年曾全程参与了德隆风险的化解与处置。本期开始,本刊将分两期为读者悉数德隆系崩塌的罪与罚,以及从中反映出的更深层面的金融监管体制和制度缺陷。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水下巨鳄形象龙行虎步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自新疆的德隆国际战略投资公司,让善于为资本命名排位的英国小伙胡润也犯难,因为德隆跟其他所谓的富豪实在缺乏可比性。最后他决定在今年推出榜中榜——资本控制榜,为象德隆这样的资本新贵们进行排名。它们的共性是非常善于控制和利用现金流、以整合传统传统产业创造企业新价值、以企业家俱乐部方式进行行业整合。而德隆以控制资产总市值217亿元,在此榜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德隆系的崩盘,整个“德隆王国”轰然倒塌,一个巨大的股市神话不再传奇。曾经独领中国冰茶市场风骚的“旭日升”陨落了,曾经独占中国火腿市场鳌头的“春都”花谢了,当年辉煌一时的三株、巨人、爱多、秦池、银广夏、沈阳飞龙、百龙矿泉壶、亚细亚……现在几乎都成了历史名词。“明星企业”尚且如此,何况其他。据统计,中国的集团公司平均寿命只有7-8年,中小企业的  相似文献   

8.
天宝系危局     
“德隆系”神话破灭六年之后,又一家民营资本系“天宝系”走到了崩盘的边缘。  相似文献   

9.
曾经风光无限的德隆系“老三股”终于低下了头颅,是该忘掉德隆还是忘掉庄股时代?实证研究表明,此前的2003年,国内市场庄股的表现已经乏善可陈,市场对待庄股的方式早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信息》2009,(7):17-17
在各方压力之下,保外就医的原“德隆系”实际控制人唐万新,被有关部门要求回到湖北省武汉市有关监狱继续服刑。 2006年4月29日,唐万新被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40万元罚款。德隆案因在当时造成170亿元的委托理财损失,被外界称为是“建国以来最大的金融证券案件”。  相似文献   

11.
7月18日成都商报报道,专访郎咸平时获悉,德隆控股的上市公司因为互保问题正在接受中国证监会调查,再加上有媒体报道,国有股减持又有所动作,受这两个消息的影响,股市大幅下挫,但随后德隆系和有关方面发表澄清公告,称并无此事.  相似文献   

12.
德隆、格林柯尔属于“系族企业”,即在中国资本市场上,通过快速扩张控制多个公司并组成关联,这是一些企业快速成长的基本路径。但是,陆续涌现的“系族企业”经营失败的案例显示,其快速并购扩张赖以支撑的金融链条断裂,是造成其全面溃败的直接原因。考察“德隆系”、“格林柯尔系”、“张海系”的发展历程,都近似地形成“初期发展-快速扩张-快速的短期资金融通-再扩张-资金链条紧张-危机-溃败”的路线。  相似文献   

13.
隆冬时节,不少外地企业的决策人物纷纷涌进新成立的安阳德隆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考察了“德隆”成功改制的经验后都有一个同样的认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建立规范的股份公司,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选择。“德隆”改制的精华正在于此。等额资产承担等额债务,既没有逃债,又使新生企业充满了生机,这条路子可行。 安阳德隆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由去年10月安阳化纺厂分立改制而来。改制前的安阳化纺厂是家“老字号”国有企业,始建于1957年,拥有8万枚纱锭,120台先进织机,是河南省纺织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之一。全厂原有4100多名职工,改制前总资产为2.1亿元,总负债率为3.2亿元,企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月19日和20日.德隆主案在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关于德隆罪与罚的司法争论至此达到顶峰。庭审上.唐万新10分钟的法庭自辩表达了自己内心深重的罪疚感。他两次表示服从法庭的判决。为了走近唐万新.本刊记者农历年前采访了新疆东西部研究院院长唐立久。他跟踪研究德隆十余年.积累了上千万字的素材。即便如此.在《解构德隆》一书落笔之际.他依然被德隆的庞大所震撼.他和助理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才把德隆旗下200多家公司的资产关系.经营概况与核心经营者理清。书中.仅资产表就占去了50个页码。2006年1月25日.德隆最后的遗产——德隆大厦在上海以595亿元的高价被拍卖.德隆金融帝国昔日的标志随风消散。  相似文献   

15.
失意篇     
《中国经济信息》2005,(4):13-13
唐万新:梦遗德隆帝国;吴灿坤:名下连锁店纷纷关门。  相似文献   

16.
复星回归     
谢九 《新财经》2004,(9):38-41
若要寻找中国具有标志性的民营企业“双塔”,一曰德隆,一曰复星,可能将成为多数人的首选答案。在德隆遭遇信用危机的“9·11大劫”轰然倒下后,复星却开始适时选择了收缩战线  相似文献   

17.
据国际在线报遍"德隆系"树倒猢狲散,在这种危机时刻,身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的魏杰请辞德隆旗下的"新疆屯河"独立董事。为此,魏杰被媒体扣上了"开溜董事"的帽子。因了这一事件,舆论也掀起了对经济学家"公共良心"的讨论。其实早在今年年初,《瞭望东方周刊》就曾发表文章,公开质疑吴敬琏、张维迎等中国知名经济学人背后是否存在"利益  相似文献   

18.
事件     
民营经济发起拯救德隆两个重组方案已搁在案头,德隆翻身寄望于此一切尚未有定论和结局,但中国民营企业史的最大一次“拯救”行动已然在进行之中。这次的拯救对象是,已走到了风雨飘摇的十字街头的德隆。据了解,现在主要有两种重组思路正围绕着困顿中的德隆展;主要由行政主导,以德隆融资量最集中的四个金融机构(刚好归属于四个地自展开清理债务、重组资产的工作。重组思路着眼于应付眼下危机,意在为德隆“救火”,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方案二:将德隆整将产融平台一分为二并建立防火墙。摇旗呐喊的主要是某些市场中介机构。重组思路是有意优…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产融混业经营的先锋,德隆曾纵横驰骋在资本市场与实业界,不仅在各种融资渠道之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且在进入上市公司的征程中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德隆通过并购打造了长度惊人的产业链,控股参股公司多达177家,并奇迹般地使得这么长的产业链产生效益的速度与其股票价格上涨的速度同步.德隆谱就了一曲民营神话,在这个意义上,其荣辱成败都将备受公众关注.  相似文献   

20.
全国首创的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开通已有一年,上海的做法为开拓个人信用资源开了一个好头,大连、广州也已纷纷推出类似的举措。日前,记者就如何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和开拓个人信用资源采访了经济学家陈淮博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值得开拓、最有价值的个人信用资源首先并非是道德信用,而是资产信用。个人资产,其中特别是流动性好的金融资产,是我国当前最直要的个人信用资源 目前,据上海资信公司的统计,个人申请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数量甚少,只占该数据库人数的十万分之一左右。有些人认为,这个数据反映上海市民目前还普遍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