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关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界限的确定及其与消费、积累比例的关系生产资料生产必须优先增长,这是在技术进步条件下扩大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客观要求。列宁根据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的总结,指出:“生产资料增长最快这个规律的全部意义和作用就在于:机器劳动的代替手工劳动(一般指机器工业时代的技术进步)要求加紧发展煤、铁这种真正‘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技术愈发展,手工劳动就愈受排挤而为许多愈来愈复杂的机器所代替,就是说,机器和制造机器的必需品在国家全部生产中所占的地位愈来愈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证明,列宁的这个结论也完全适用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对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命题研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基于经典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建立依照列宁对生产资料分类的社会再生产公式,提出一般求解方法及其条件.阐述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命题下的增长机理,揭示“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对于社会扩大再生产和经济增长具有引领和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1893年,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一文中,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所证明的技术进步表现为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v/c)逐渐缩小,即不变资本有比可变资本增长得更快的趋势的规律,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并且明确指出,所谓生产资料生产增长最快,不过是把不变资本有比可变资本增长得更快的趋势的规律运用于社会总生产时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列宁是否认为,或者有没有说过:生产资料生产增长更快(或如人们通常所说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而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4.
不久以前,斯大林在批评雅罗申柯的错误时指出:马克思所发现的再生产原理,不仅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的特点,而且也反映了一切社会生产发展过程的共有规律。这一论点无疑是正确的,决不能因为反对个人崇拜而被忽视。如果我们要真正反对个人崇拜,就应该根据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过程的大量事实,来丰富马克思和列宁已经论证过的各个再生产原理,分析这些原理在一切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一般性和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的特殊性。只有正确的认识了这些原理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避免片面的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本文只打算论述积累原理、对比关系原理和贯穿在这两个原理中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两大部类生产增长速度快慢是不断交替的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 把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说成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普遍原理,在经典著作中最早见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其中就有“关于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增长占优先地位的原理”。我认为,把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作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是没有根据的。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扩大再生产时,只论证了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Ⅰ(V+m)>ⅡC,没有把两大部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因而根本没有得出生产资料增长更快的结论。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的公式看,“根本不能得出第一部类比第二部类占优势的结论,因为这两个部类在这里是平行发展的。这个公  相似文献   

6.
<正> 近几年来,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整国民经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学界出现了一个研讨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热潮。其中,对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特别是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问题,讨论得最为热烈。王梦奎同志新著《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就是这场讨论的一个重要成果。该书有五章十八节,集中讨论了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更快的规律及其作用。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从理论上来看,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分析和深入考察,关系到我们能否坚持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从实践上来看,认识和掌握了两大部类对比关系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7.
在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根本原理之一。用数学方法证明这原理的正确性以后考察再生产各种因素、关系在两个部类生产增长中的作用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有必要的。这样做会使我们确信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乃是铁的必然性,会使我们日益精确地了解扩大再生产的复杂过程。丁肖逵同志的论文就是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再生产问题的首先尝试。他提供了我们不少有益的见解。但是我们同样不能不注意到,在这篇论文中还存在着不少的缺点与毛病,以下便是我们对这方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8.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指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一项基本原理。有些同志不同意斯大林的这一说法,认为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看成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是没有根据的。他们或者从根本上否定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社会再生产的普遍原理,或者认为这一原理只适用于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再生产。我们认为,这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这里先从前一种看法说起。  相似文献   

9.
<正> 列宁在1913年对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一书中的某些错误观点曾作过批注:“胡说八道!!”。在我国经济学界讨论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规律的过程中,对列宁究竟是批评卢森堡的什么错误观点以及怎样理解列宁的批注,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如王慎之,王绍顺同志分别发表的文章认为,列宁批评的是卢森堡这样一句话:“……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比较起来(以劳动时间作为计算单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比今天增长得快得多。”(以下简称“将比今天增长得快得多”)并据此认为列宁否认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规律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任微同志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文章则不同意上述的理解,认为列宁批评的是卢森  相似文献   

10.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以及这两大部类间的比例关系的原理,揭示了社会总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客观经济规律。这一规律对社会主义社会也是适用的。但是,马克思研究的具体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具有资本主义特性的经济现象和规律,对于非资本主义社会就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正确认识和区分这些经济现象和规律,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产品分为截然不同的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建立了全新的再生产理论。列宁认为,把社会产品分为两大部类乃是谈论实现问题的出发点。(《列宁全集》第2卷第119页)可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学界,人们对于两大部类的学说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毫无疑问,弄清这个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仅就这一问题谈些看法。本来,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是十分清楚而又明确的。他写道:“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  相似文献   

12.
<正> 《经济研究》1979年第11期发表了鲁济典同志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一个客观规律吗?》(下称鲁文),第12期发表了朱家桢同志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吗?》(下称朱文),对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持否定态度。现在谈一些不同的看法。一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和列宁的图式鲁文说“论证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扩大再生产的条件这个论点的,有一个重要的计算公式。”这指的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列宁对这个图式的说明是大家熟知的。他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一文中介绍了马克思的图式后指出:“从上面  相似文献   

13.
<正> 在《资本论》第2卷第3篇中,马克思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阐明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赖以实现的条件和形式,创立了科学的再生产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如何为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按价值和按物质形式在市场上找到代替它的另一部分产品的问题。只有当各种产品的生产完全适合于社会对它们的需要时,也就是只有按照社会需要的比例在各部门分配劳动时,才能解决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因此,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问题。所以,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而且包含有许多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实践证明,只有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4.
大家知道,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首先是从使用价值(物质形式)的角度,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再从价值的角度,又把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然后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综合平衡问题,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社会再生产总产品在流通中的实现问题。“实现问题就是:如何为资本主义的每一部分产品按价值(不变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为创作《资本论》第二卷,于1865年至1881年间先后写了八份手稿。现行的、由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主要是根据第二稿和第八稿整理成书的。在这里,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研究集中在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上,而在1865年写的第一稿中,则专门详细地研究了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研究了对物质资料再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社会主义再生产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虽然有着根本性质上的区别,但从物质资料生产这个方面来说,也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马克思考察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所揭示出来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再生产中也是存在的。学习这份手稿,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理解,而且对研究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把社会再生产过程划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基本形式,这是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马克思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出发,明确指出,简单再生产是“再生产能够按不变的规模进行”,扩大再生产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即生产在原规模上重复进行,是简单再生产;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进行,是扩大再生产。马克思的这个区分原则,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而且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所不同的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再生产是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与否是区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尺度。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力求用最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指出亚·斯密的错误教条及其在再生产问题上引起的矛盾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中曾指出,要阐明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学说,就应从亚·斯密谈起。“因为这个问题的错误理论是他创立的。在马克思以前的政治经济学中,这种错误理论完全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为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社会产品实现问题,在《剩余价值学说史》和《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内容丰富,其中的一些观点学界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如果我们深入到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一般体系框架背后研究,就能够发现,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并不是新问题,马克思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中对其早有分析.对“再生产过程中货币资本的作用”、“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部类划分理论”以及“再生产过程中的危机必然性”等的分析中,马克思都超越了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数量比例关系,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生产各部门的结构比例关系,探究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实现的条件.基于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解读我国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新的理论视角分析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原因,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共性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我们就能够找准改革切入点,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在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生产增长的原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是对客观经济规律的科学概括。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原理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里,人类是用手工劳动进行生产,由于技术落后,生产力发展缓慢。只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时运用了科学的抽象法,舍象了与物质生产无直接关系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从物质产品的最终用途出发,高度抽象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而把物质生产部门也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两大类,而对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