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根据银监会监管工作部署,2007年起,全国农村信用社开始实行以贷款五级分类为主、四级与五级数据共同报送的“双轨运行”制度。吉林省各农村信用社于今年全部开展了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对全部贷部按风险程度进行了清分认定,贷款风险分类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偏低、技术手段落后以及对贷款五级分类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今年2月银监会举办首期农信社高级管理人员贷款五级分类培训班,正式启动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培训工作。2006年底前农信社所有法人机构要全部完成贷款五级分类,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贷款四级分类向五级分类过渡,2007年实行贷款五级分类为主的两种数据共同报送的“双轨运行”制度。农信社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将促进农信社信贷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农村信用社从2006年5月份开始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先是手工录入软件后再进行分类,2007年6月份统一用综合业务系统导人数据后分类,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后各项指标同四级分类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异。为此我们深入到吉林省辽源市农村信用社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4.
从1994年起,根据世界银行对华金融稽核援助项目的安排,中国人民银行稽核监督局在普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协助下,开始进行贷款五级分类的试点和人员培训工作。“五级分类制度”,是将贷款风险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1998年,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两种分类制度并行。此前,我国贷款分类一直沿用财政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把贷款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类。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从2004年起,我国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始全面实施五级分类制度。  相似文献   

5.
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贷人员素质与五级分类准确定性的矛盾。贷款五级分类与四级分类相比,更能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揭示贷款的风险程度,但其工作量大,涉及计算机、会计、信贷、法律等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求分类操作人员必须具备较系统的业务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人员目前还缺乏这些系统的综合素质,习惯于传统的“一逾两呆”的期限管理,在开展贷款五级分类的初期,有的甚至认为五级分类就是四级分类贷款占用形态对应科目的简单转换,一度影响了对贷款真实质量的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从2004年起,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单轨”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国际上通行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日常信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贷款风险分类体系运行现状看,尽管五级分类制度与四级分类制度已并行运作有两年之久,但由于执行者的理论素质、业务水平以及对具体情况的熟悉程度和不尽人意的内、外部环境,在部分地方、尤其是在一些基层行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与以期限管理为主的贷款四级分类相比,贷款五级分类是根据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做出评价的一种管理方法。尽管这种分类管理方法涉及面很广,有企业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担保分析,还有企业非财务分析及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分析,但其核心只有一个,是对借款人还款能力有效性的判断,或说是对贷款遭受损失风险程度的估算.从而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8.
自1998年人总行发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银发[1998]151号)并几次修改以来,关于贷款分类的话题一直成为金融界讨论研究的热点。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个不同档次,即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或贷款风险分类法,俗称五级分类,下同)与以贷款期限为基础的分类方法(俗称四级分类,下同)相比,在标准、途径、手段、措施等方面有了本质的改变,按照这两种分类法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9.
2002年1月1日各家商业银行全面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办法。其分类标准与原执行的仅仅按贷款期限划分贷款形态相比,要求的知识含量要高很多。五级分类法更能动态、客观全面地反映信贷资产的质量,特别是五级分类后三项贷款分类与“一逾两呆”口径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银监会决定,在前些年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再用5到10年的时间,把农村信用社分期分批逐步建设成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机构。为实现这一目标,从2006年开始,农村信用社将用一年的时间,由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全面过渡到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五级分类。这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仍拘泥于原有的期限分类法。一些正常类贷款,侦务人的各项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性比率、净现金流量均显示企业经营过程已经出现了一些潜在隐患,还有一些正常类贷款,债务人的行业市场发生了不利于还款的影响,主要投资者发生了不利的变化,但银行的经办人员仍以该贷款没有逾期、没有欠息为由将其列入正常类。二是支持认……  相似文献   

12.
自2002年起,全国各类银行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同时与"一逾两呆"分类法并行一年,从明年起正式按五级分类考核.本文分析了贷款五级分类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监管,准确全面地掌握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我国自1998年开始在国内商业银行实施贷款五级分类,从反馈的情况看,从分类结果基本上能够反映贷款的风险状况。但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要求,正常类贷款最少分为6—9个级别,不良贷款最少分为2个级别。……  相似文献   

14.
刘贱根 《中国金融》2007,(19):86-86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化,按照"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持续监管思路,银监会提出从2006年开始用一年的时间,在全国把农村信用社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全面过渡到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五级分类,并在2007年实行双轨运行管理,2008年彻底实行"单轨制"。目前这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大举措正在实施之中,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信用社还需在提高五级分类准确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是对传统贷款四级分类方法的革命性创新,确立了以还款可能性为核心进行贷款分类的新理念,五级分类的实施对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夯实信贷经营基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海北州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从2002年开始,先后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制度。几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认真执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指导原则》,积极地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在消除“一逾两呆”贷款分类方法的不确定性,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等方面有了积极的进步,体现出了五级分类方法的先进性。但目前各行在推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各家银行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以及各自总行“分类实施细则”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实施对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影响整个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工作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一、信贷人员素质低与五级分类准确定性的问题贷款五级分类与四级分类相比较,更能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揭示贷款的风险程度,但其工作量大、涉及知识面广,要求分类操作人员必须具备较系统的业务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具备计算机、会  相似文献   

19.
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根据内在风险程度将商业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这种分类方法是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此前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是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类。  相似文献   

20.
武常命 《中国金融》1998,(6):18-18,21
推行五级贷款分类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武常命高杰发我国传统上把贷款质量划分为“一逾两呆”(即正常、逾期、呆滞、呆账)。从1993年起,在世界银行技术援助项目下,普华国际会计公司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供了五级贷款分类方法,即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为基础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