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马啸涛 《商》2014,(11):246-246
装备制造业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和工业实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结合产业集聚理论分析贵州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并为加快贵州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继云 《中国市场》2011,(15):66-67,90
制造业水平是地域实力的重要标志,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制造业提供生产工具的基础行业,是决定地域工业实力强弱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加快提升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造行业龙头、建设重点产业集群、谋划和夯实产业发展增长点、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提升河北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形成集群优势以及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创新能力等措施来全面提升河北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装备制造业集群性强,园区化的集聚性发展促使装备制造产业的外部经济、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同时集群化规模化的正外部性反作用于园区经济体,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装备制造业是贵阳市的第一主导产业,是贵阳市集群化发展特征最明显的一个产业。针对贵阳市装备制造业园区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促进贵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实现规模集聚经济效益,促进贵阳市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潘江玲 《商业时代》2013,(3):118-120
本文基于1998-2009年两位码的中国装备制造业数据和拓展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实证考察了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一方面,产业集聚既是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短期原因,也是影响技术进步的长期因素;另一方面,短期内技术进步诱发了装备制造业的集聚,但长期内二者却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一结果不仅拓展了产业集聚的成因,也为政府的产业集聚政策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2001年到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黑龙江省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选用区位商作为测量工具,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计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业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比较高;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比较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聚集水平与工业经济增长存在着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迎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技术改造投入不足,装备严重老化;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弱,产品技术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分工程度低,未形成产业集聚;装备制造业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等方面。应转换政府的经济管理模式和职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经济效益与环境的友好结合,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河北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现状 近年来,河北省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自2005年至2008年连续4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2008年1—11月,全省装备制造业入统企业3004家,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785.06亿元,同比增长29.49%;工业增加值750.47亿元,同比增长19.38%;  相似文献   

9.
东营胜利工业园区现有企业120家,计划固定资产总额近60亿元。实际到位固定资产45亿元。75%以上的企业为石油技术装备制造、油田化学品、石油机械配件加工和油田技术服务企业。园区企业发展迅猛,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为此,笔者对国内外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作了调查研究,对山东东营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和打造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等问题作了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10.
装备制造业是哈尔滨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重点开展以大项目带动为主导,以集聚区建设为载体的产业升级发展之路。这也为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的提档升级创造了机遇。近年来,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发展面临着困境,依然存在着产业链条短、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核心企业少,中小企业配套能力比较弱,企业横向协作差以及带动性不强等问题。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将有助于整合装备制造业产业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加强横向产业联系及协作,从而整体上优化全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1.
贵阳市装备制造业涵盖了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等七大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贵阳市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装备制造业向小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聚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王杰  徐俊杰  王海松  陈晨 《中国市场》2013,(34):118-119
管道装备制造业是沧州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和县域经济特色产业,沧州管道产业集群特别发达,在河北省乃至全国管道装备制造业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基于对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产业广泛的市场调研,分析了沧州管道装备产业集群目前的发展现状,并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为提升沧州管道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时期,广西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工作思路,以实现装备制造业总量扩大和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以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为主线,以工业生产要素整合提升为重点,初步形成一批装备制造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对全区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大,成为支撑和拉动广西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作为后发工业化地区,广西装备制造业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创业阶段,影响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依然显著,存在着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业比重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专、精、特、新”的小企业等突出短板。在此背景下,客观认识广西装备制造业现状与问题,着力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以创新驱动为先导,强化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扩大国民经济再生产的重要依托型产业,装备制造业为满足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的需要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装备。以我国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区域-江苏为例,对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概况进行分析,期望为江苏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加快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尽快将其打造成超千亿级产业集群,笔者走访了首钢重汽、迁矿重工等部分重点企业,对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结合调查情况及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对我市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有助于增强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是加速推进上海市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基于SWOT分析,上海市装备制造服务业发展存在优势和劣势并存,威胁和挑战同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上海应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抓住有利的契机,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加速培育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行业;拓宽渠道,集聚人才,走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的创新道路,使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吸引更多国际大型服务企业进入上海,更好地促进上海市装备制造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商》2015,(18):256-257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其发展水平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自国家实施"中原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得以迅速发展。本文首先从发展现状着手,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找出限制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就提高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核心,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使其对外贸易发展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为促进我国装备加速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外贸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在对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全面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的进一步提升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物流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与制造业联系最密切的产业,其集聚式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的促进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江苏省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为物流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江苏省众多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升级发展对该省的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产业集聚化发展是可寻求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从信息技术和国际制造业转移的趋势、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特色出发,抓住未来五年国际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机遇期,发挥黑龙江科技的后发优势,调整工业结构,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力做强龙头企业,通过园区载体发展的配套产业形成大的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