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4个准则层,30项具体指标层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2011年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评价结果显示:在这4个一线城市中,深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高,北京市应在生态经济方面,上海市应在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广州市应在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生态城市建设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城市生态系统综合指数为目标层,以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指数为准则层,建立了描述城市生态子系统发展状态的领域层,进一步建立了描述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状态的指标层评价体系,介绍了指标层的标准化处理方法以及领域层、准则层和目标层的计算方法,并对河南省2002~2006年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时空计算和分析.研究认为:从时间分布特点来看,河南省生态城市建设具有稳定性和波动性相结合的特点.稳定性表现在较高水平、一般水平和低水平三个层次,波动性表现在生态城市类型的波动和生态综合指数的变化.从空间分布特点来看,豫中区生态城市发展相对较好,豫北区和豫西区居中,而豫南区、豫东区相对较差.从2006年的生态城市建设情况来看,河南省17个城市属于5种不同类型的生态城市,其中仅有郑州生态化程度较高,濮阳等8个城市生态化程度一般,安阳等5个城市生态化程度较低,信阳等2个城市生态化程度低,商丘生态化程度很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号召建立生态宜居城市,并以生态宜居城市作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首先,界定生态宜居城市内涵,提出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的四个目标:营造舒适平等环境、坚持问题导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构建了包括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三个准则层的生态宜居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利用熵值法计算了各指标层的具体权重并计算了生态宜居综合指数,选取四个中心城市与西安市进行空间对比以及水平时间演变分析,并基于PSR模型对西安市2012—2019年的城市生态宜居性进行了评价。最后,分析西安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评价结果并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7,(4)
基于生态城市的内涵,运用综合评价思想,结合商洛市目前城市建设情况,从经济、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构建商洛市生态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商洛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目的是提供商洛市生态城市综合评价的指标框架,为商洛市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把握生态城市建设现状、预测发展趋势,需要对生态城市建设展开系统评价。以贵阳市为研究区域,旨在了解贵阳生态城市建设状况,有利于推进贵阳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以期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文章从环境、经济、社会角度构建贵阳市生态城市评价指标,利用物元可拓模型和ARIMA模型对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测度,并预测贵阳市2020年生态城市建设水平,根据评价及预测结果对贵阳市未来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常态"时期,生态城市是解决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重要对策。生态城市评价是生态城市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领域的科学前沿。鉴于此,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研究主题""评价体系""研究方法"三个维度来分析"生态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研究"这一重要问题,分析归纳了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发展脉络与趋势、研究创新探索等,基于生态学理论和"三生共赢"原理,借鉴PEST环境分析法,提出了生态城市"五位一体""三维一体"系统评价研究,将为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生态城市的评价管理提供技术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浅析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解决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许多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通过对当前我国生态城市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以及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主要思路以及评价和衡量其健康状况的方法,给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对国内外城市脆弱性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将其设定为四个目标层,即资源脆弱性、生态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各目标层的脆弱性则设定为敏感性、适应性、应对力三个因子的综合函数,使评价模型能更全面地评价城市的脆弱性,同时,又能反映出各城市脆弱性的主要症结,为风险控制提供思路。通过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脆弱度进行测量,发现总体脆弱性呈降低趋势,与区位密切相关,同时也找出了各城市的脆弱性风险主导因子,据此,提出河南不同省辖市降低城市脆弱性的具体措施,包括建设紧凑城市、生态城市、双创城市、海绵城市,慎建城市新区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确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健康状况是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化管理和建设的基础。论文在研究云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自然生态环境、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能力三个方面选取能够表征和反映云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化程度的18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确立评价标准,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评价模型。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为典型案例,确定评价指标及标准,评价其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健康状况。结果表明:2012年勐腊县生态环境整体状况属于健康状态。根据评价结果,明确了影响其城市生态环境健康的限制因素,主要有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水土流失面积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缺乏全面的、具体可操作的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应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确定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由综合层、系统层和基本层构成,建立了中国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社会、人文和生态4个子系统共21个指标变量的函数模型,简便易行,使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成都市的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对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美丽中国”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SPSS17.0及EXCEL2007软件平台的支持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基于生态位理论,从分析"美丽中国"生态位的概念及构成出发,系统构建了"美丽中国"生态位、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空间分异评价模型,并以2002—2012年湖南省各设区市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美丽中国"评价模型较其他评价模型更加系统全面;"美丽中国"生态位评价模型由3个子系统层、9个因子层及35个指标层构成;湖南省的"美丽中国"生态位及生态位宽度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变化趋势呈先增加后减小的特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反思工业化过程中对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出的理性选择,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主要有生态足迹法、真实储蓄法、能值分析法和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其中,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受到大量研究者的青睐,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区域、城市等不同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中。但是目前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选择的合理性、指标分值计算的科学性、权重赋值的客观性、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等方面还有不足,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在评价指标的标准选择、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区域差异问题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普洱市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战略、建设格局,探讨规划环评中生态专项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做好生态评价及生态规划的有关对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广西域内14市为评价单位,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测度它们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均十分显著,但其协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2010年广西14市均处于拮抗阶段,而2020年则有9个城市处于协调阶段,有5个城市处于磨合阶段。(3)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滞后于城市化。2010年广西12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超前于城市化,只有2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市化。而到了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的城市就达到了8个,仅剩1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超前。(4)2010—2020年广西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由2010年的大量Ⅲ型、少量Ⅰ型,演变成2020年的5种类型即Ⅳ、Ⅴ、Ⅶ、Ⅷ、Ⅸ。  相似文献   

15.
科学评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基于中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从物质生活水平、生态服务资源、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认知水平四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通过空间自相关、收敛分析多维度探讨其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稳步提升,区域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特征。(2)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存在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2016年仅在低—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存在空间俱乐部收敛趋势。东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受人口规模和人均绿地面积影响,中部地区显著受第二产业比重和人口规模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已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五位一体”的生态城市系统理论基础上,构建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的有关理论,建立生态城市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城市理论。同时,以山西省11个地级城市生态城市建设为例,选取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山西省各市下一步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了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实现,城市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旅游生态文明的建设成为城市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城市旅游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是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评价和实施的依据。构建了旅游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城市旅游生态文明系统的综合评估,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城市旅游发展实际中,为城市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宋倩  陈来 《城市建设》2010,(7):35-36,38
生态城市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模式,而生态城市评价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衡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定量依据。以合肥市为例,在基于熵权法求权重的客观性基础上,将属性识别模型应用于合肥市2003—2007年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结果显示:2003-2007年间,合肥市生态城市建设等级皆属L3级,即城市生态化达到生态城市标准尚有一定的距离,城市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还需进一步优化协调。属性识别综合得分排序2.0134〈2.2025〈2.4250〈2.4862〈2.7115表明,2003-2007年间,合肥市城市生态化程度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政府推出正式的生态城市建设计划和措施以后,生态城市建设有明显的进步,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首次对合肥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评价,也是首次将属性识别模型应用于生态城市评价,为我国生态城市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案例支持。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何天祥  廖杰  魏晓 《经济地理》2011,31(11):1897-1900,1879
城市生态文明程度是"两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体现.从生态文明理念出发,界定城市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特征,在借鉴"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基础上提出从城市生态文明状态、压力、整治和支撑四个方面构建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评价,丰富和完善了现有评价体系.最后,以长沙作为案例,实证检验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基于城市生态学研究范式理论,梳理了生态城市内涵的演化过程与发展趋势,并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提出了面向全球城市即对标全球城市水准的生态城市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遵循生态城市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整理总结国内外权威机构、学者发布的生态城市相关评价体系与文献的基础上,从城市系统的属性特征出发,构建了包含结构、功能、协调度、福祉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的面向全球城市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研究选取部分关键指标,通过可获得的统计数据,对我国超大型城市北京、上海与排名靠前的全球城市东京、纽约、伦敦进行生态之城建设的对标研究,发现国内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更重视生态要素规模和质量,但在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关系,以及人类福祉提高等方面与全球城市有较大差距,对此,在构建生态网络、倡导节能低碳生活、提高居民福祉、发展绿色经济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