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在测算上合组织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基础上,运用扩展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上合组织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这些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并测算了中国对上合组织国家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是上合组织国家中贸易便利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相对较低;除距离因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上合组织国家起阻碍作用,中国GDP、进口国GDP、进口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及加入WTO和上合组织均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上合组织国家发挥促进作用;目前,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巨大,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达到饱和。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推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国际贸易是该战略的基础和纽带。本文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沿线国家间的贸易潜力,并采用一步法分析了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效率在不断提升,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口仍有很大潜力。为进一步提高"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效率,应加快推进自贸区谈判,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加强海运互联互通,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并注重金融风险防范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以及"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机制日益成熟,双边贸易突飞猛进。本文基于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1997~2014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因素与潜力进行分析与测算。结果显示:双方经济规模、地理距离和汇率均对出口流量产生显著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中东欧国家是否加入欧盟对出口流量有负影响,但并不显著;出口流量随着双方人均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增加。计算得出中国对中东欧16国的机电产品出口贸易还有巨大潜力,最后提出促进机电产品贸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129个国家2000年至201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对非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效率最高,对一带一路国家包括中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和进口贸易效率相对较低。匈牙利、捷克、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位列中东欧出口和进口贸易效率前五名,其他中东欧国家贸易效率明显低于这五个国家,中东欧国家的贸易效率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使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算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潜力较大,从出口潜力看,中国对斯洛文尼亚、波兰和爱沙尼亚的出口潜力值最高;从进口潜力看,中国与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的潜力值最高。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一些促进中国与中东欧贸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出口深度和出口广度的维度,使用2008—201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48个贸易对象国的面板数据,基于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现状以及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发展情况的分析,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别实证分析了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深度和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每提升1%,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深度将增加1.111%,农产品的出口广度将增加0.431%;如果"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得到提升,不仅可以增加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额、扩大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份额,还能改善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提高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多样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与贸易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带一路"是中国新时期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对"一带一路"沿线69个亚欧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测算。通过拓展的引力模型,验证了贸易便利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贸易的促进作用大于区域经济组织、进出口国家GDP、关税减免等。贸易潜力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之间的贸易潜力巨大,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可以进一步扩大贸易潜力,地区之间的贸易潜力要大于同一地区国家之间的贸易潜力。"一带一路"的建设应重视贸易便利化方面的合作与创新,建立多元化合作机制,实现亚欧大陆的互联互通和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7.
信息通信技术(ICT)产品贸易为缩小区域“信息鸿沟”,促进区域协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ICT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潜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ICT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水平整体偏低,且国别差异性显著,存在较大的出口潜力;从ICT产品类别看,通信设备和消费性电子设备的出口效率较高,电子元器件出口效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细分区域看,中国对东南亚的ICT产品出口效率最高,对南亚的出口潜力最大。中国应合理调整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ICT产品的出口结构,重点关注南亚市场,不断挖掘ICT产品贸易潜力。  相似文献   

8.
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关贸易发展迅速,但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中关贸易的分歧焦点。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影响的角度,分析造成中关贸易不平衡的根源来自美国国内经济的失衡,这种格局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产业分工的结果,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也是影响中关贸易平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从中方角度,为了缓解中关贸易不平衡应大力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增加国民消费;大力推动高科技贸易;增加进口,减少顺差。美方应深化美国与中国为代表的更多国家的贸易联系;积极参与出口;继续提高经济竞争力;适时调整国内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贸易便利化水平测量指标体系,本文测算了中国及48个主要贸易伙伴2007-2012年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并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就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假定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分别提升50%情景下模拟测算了2012年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潜力。结果显示:中国贸易便利化现阶段处于"中游"水平,与2007年相比,2012年中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略有提升;基础设施对中国出口影响最大,其次是电子商务,规则环境和海关环境的影响不显著;在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50%的情景下,中国对48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均会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长潜力明显大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相似文献   

10.
中美贸易冲突引发了中国出口向美国之外市场另谋出路的问题,这涉及到中国出口产品对竞争对手的竞争替代能力以及目标市场的贸易潜力。本文聚焦于钢铁行业以及"一带一路"市场,利用替代弹性、进口需求弹性进行了贸易潜力的全新估计,研究发现:(1)在"一带一路"区域,中国对日本、韩国、德国、印度和俄罗斯等五大竞争对手的出口替代弹性较大,尤其是对印度,凸显出较为显著的来自竞争对手的"需求转移效应",但该效应呈现空间差异,在东南亚、西亚、中东和南亚等邻近国家相对较强,在中欧和东欧等较远国家相对较弱;(2) 37个"一带一路"主要钢铁进口国中大部分的进口需求弹性都较大,"需求创造效应"较为显著,这可能与这些国家大部分人均收入较低对价格相对敏感等特征有关;(3)中国的钢铁贸易潜力较大国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地区,与印度、日本和韩国相应潜力较大国的空间重合度较高,与德国和俄罗斯的重合度相对较少,但结合价格竞争力,印度对中国钢铁出口的竞争性相对更大。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通过降低成本及出口价格来发挥贸易潜力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