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基于2004—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研究出口参与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处于较低水平,整体呈"金字塔"型,且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基于全部样本匹配的实证结果表明,出口使得企业层面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滞后性;按地理区位分组的结果表明,出口使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相对提高,按企业规模分组的结果显示,出口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具有"逆规模"特征,出口的正向作用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按行业分组的结果显示,出口对于大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制约了消费及经济增长。采用2007—2013年的6189个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通过联立方程和3SLS估计,证明了员工收入占比同企业价值之存在动态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发现,较高的员工收入占比不仅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还能帮助企业抵抗资本深化对公司价值造成的不利影响。这为提升企业中员工收入占比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新贸易理论认为出口企业雇佣了更高技能的劳动者。本文利用员工学历构建高技能劳动力变量,采用中国制造业微观数据研究了高技能劳动力对出口决定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对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高技能劳动力对出口决定具有负向影响,存在"高技能劳动力悖论",而分贸易方式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较高才是导致"高技能劳动力悖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估算了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融资约束及其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系统检验了融资约束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约束显著抑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融资约束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提升的抑制作用具有异质性,加工贸易企业、民营企业、低生产率企业、东中部地区企业的融资约束对其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提升的抑制作用较大;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和成本加成率是融资约束抑制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提升的两个重要机制。因此,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缓解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状况,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水平,同时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本加成率,是提高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推动中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我国28个省级区域的出口数据,运用修正后的Hausmann(2005)模型测度了各省级区域2002-2008年劳动和资本密集度偏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差分GMM估计从全国和区域双层面对要素密集度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升级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资本和劳动密集度偏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都有较大的提升,但两种密集度产品技术含量的差距在不断扩大;Stolper-Samuelson定理在我国是适用的,劳动密集度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升级对劳动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资本密集度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表现为显著的负作用;导致我国出口增长与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相悖"现象的原因在于资本密集度偏向型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密集度偏向型产品。  相似文献   

6.
劳动收入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状况事关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目前,我国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是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直接原因,长期发展下去会危及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深入剖析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形成原因,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是有效破解收入差距难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国际贸易问题》2021,(2):96-112
随着逆全球化趋势持续加剧,经济全球化的要素收入分配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中间投入引入议价模型,构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收入分配模型,并利用2000—2008年中国制造企业数据,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显著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全球价值链嵌入度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现"U"型关系;(2)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东部地区企业、私营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显著,而对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3)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存在"劳动技能渠道"和"加成率渠道",但作用方向不同。为平衡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负面影响,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营改增"作为中国税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尚有待研究.本文首先通过一个理论框架揭示了"营改增"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经济逻辑,即"营改增"使企业购进固定资产可以进项抵扣,降低了资本要素相对价格,由于服务业的资本和劳动互补,这将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其次采用2009-2015年中国服务业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营改增"使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提高了5.96%,并且在实施后第2年的影响最大.异质性分析表明,"营改增"显著提升了非国有、劳动密集型和出口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营改增"提高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由于服务业中资本和劳动互补,这将提高劳动需求,进而提高平均工资率,最终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  相似文献   

9.
为了考察外部因素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影响,本文从双边贸易的视角构造"中国—贸易伙伴"双边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并将出口市场因素纳入考虑,分析中国在贸易伙伴的出口市场份额与贸易伙伴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57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出口技术复杂度顺贸易伙伴出口技术复杂度梯度增长;贸易伙伴市场份额的提升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总体作用为负,该结论存在出口市场与行业的异质性; OECD经济体和非OECD经济体出口市场份额的提升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产生了抑制作用;非OECD经济体出口市场份额的提升有利于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升级; OECD经济体出口市场份额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对资源密集型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赵旺成 《商》2014,(38):47-4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成果却没有被广大普通劳动者所分享。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明显。本文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准确度量、测算,从不同层面描述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分析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概况,多视角分析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分析工会对职工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采用OLS回归,存在6.4%的工会“工资溢价”,内资企业高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高于非国有企业;运用分位数回归,随着分位数水平的上升,工会“工资溢价”效应逐渐提高;OLS方法可能存在样本的“自选择”问题,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能弥补可能的估计偏误,结果显示平均处理效应约为8%;基于“活跃工会”进行稳健性分析,存在10.5%的工会“工资溢价”,这表明我国企业确实存在明显的工会“工资溢价”效应.  相似文献   

12.
郭其友 《财贸研究》2003,14(5):7-11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变引起了劳动结构的深刻变化。劳动结构的变化既影响着商品价值的形成又影响着财富的生产。尽管分配制度涉及到所有制、生产力状况等等方面 ,但劳动内容、方式的变化对价值形成的作用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分配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国际贸易问题》2021,(2):159-174
以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为背景,基于企业异质性理论的分析框架,本文对劳动保护、用工成本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概率;异质性分析显示,这种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企业、非高新技术行业企业、生产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及高生产率企业样本中更加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可以通过增加企业的工资薪酬、固定用工成本以及提高企业所面临的劳动保护程度三个机制来提升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了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14.
对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发展中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也是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从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角度,探讨了马克思经济学区分劳动力与劳动的历史过程,认为以1857年为分界线可将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发展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早期阶段,马克思尚未将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对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作了较为科学完整的阐述;在后期阶段,马克思深入探讨了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以及与资本相交换过程中的内在联系,论述了工人出卖劳动能力与劳动本身以及与工资的关系。文章提出,研究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要注意对早期和后期马克思有关劳动力和劳动的论述及不同表达方式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在劳动力市场定价机制、竞争机制、保障机制以及生活成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因素共同影响下,我国的劳动力价格出现了较大变化.在阐述劳动力价格变化基本情况基础上,研究了其价格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就业、居民消费和对外贸易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Journal Of African Business》2013,14(1-2):229-249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compares the employment and labor laws of three countries-US, South Africa, and Ghana. The methodology employed is a qualitative review of each countries employment and labor laws that are centered on collective bargaining,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nd other workplace standards, unemployment compensation, pensions, workplace safety, and workers compensation. Even though, the three countries have laws covering various areas of employer/employee relationships, perusal of the various countries' laws reveals there ar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countries with respect to the importance of 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and the role they play in determining the terms of employment.  相似文献   

18.
国际劳务输出与境外就业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在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上,就业问题研究专家陈光金预测,在"十一五"期间,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在800万人甚至1200万人以上。如此多过剩的劳动力仅靠我国本身的经济规模难以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寻找就业岗位。而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9.
周禄松  方旭存 《江苏商论》2014,(6):63-64,67
本文首先基于贸易政策改革对工资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指出了工资差距扩大的内在动因: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导致了熟练工和非熟练工之间薪酬差距的扩大。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地分析在经济开放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对中国工业部门1999-2009年间内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析了经济开放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灵活性通过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两种渠道。此外运用3sls和2sls方法从地区和行业两个层面估计劳动力市场灵活性、FDI和国际贸易等因素对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对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不明显,但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技术外溢促进了地区劳动生产率;FDI具有较为显著的提高我国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效应;地区数据和行业数据估计都证实了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可通过FDI间接作用和本身的直接作用促进内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