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平菇 菌丝浓密、洁白,粗壮呈棉毛状,有爬壁现象。如系木屑菌种,被分解的木屑呈淡黄色,菌丝分布均匀,并有少量原基出现是性状优良的菌种;菌丝稀疏或呈束状,为培养基过湿;菌丝生长缓慢或不向下生长,为培养基过干;瓶(袋)内出现大量原基,为  相似文献   

2.
双孢菇播种后,若管理不当,在生产上易出现一些问题,必须及时做到以下五注意: 1.菌种块菌丝不萌发。播种后,在正常情况下,3天内菌种块菌丝便会萌发。如果料温连续2~3天高于33℃,菌种块菌丝就会被“烧死”而不能萌发;料内氨气散发不彻底,菌种块在氨气的刺激下,不能正常萌发:如果室温高于30℃以上,菇房通风不够,菌种块菌丝因闷热而失去活力,  相似文献   

3.
对红皮云杉6种外生菌根菌培养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固体培养条件下,林地菇(Agaricus silvaticus)、GT001、GT005、025、009生长均较快,而035生长相对较慢,各菌种生长情况也不尽相同;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培养后培养基呈现有黄褐色、黑色、红褐色、黑褐色、淡黄色和黄色等不同颜色;除035菌丝球不均匀,生长较慢外,其余供试菌株菌丝球均匀,生长也较快;009培养后,菌落与培养基分层明显,且菌落稀疏;025菌株在培养中,培养基上层菌丝紧贴三角瓶壁,菌丝稠密浓厚。并对红皮云杉进行播种育苗以及室内人工菌根合成实验。  相似文献   

4.
袋栽香菇的菌块或脱袋菌丝筒表面,不断长出浓密白色绒毛状菌丝,有的长后倒伏,倒伏了又长。这种菌皮逐渐变厚,有的甚至不倒伏,转色不能进行,这就是“菌丝徒长”现象。  相似文献   

5.
《农家之友》2010,(15):59-59
问:袋栽香菇菌丝生长异常是怎么回事? 答:袋栽香菇的菌块或脱袋菌丝筒表面,不断长出浓密白色绒毛状菌丝,有的长后倒伏,倒伏了又长。这种菌皮逐渐变厚,有的甚至不倒伏,转色不能进行,这就是“菌丝徒长”现象。  相似文献   

6.
<正>1.病原: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种。菌丝细长,多数分枝,少数不分枝,一端像根一样扎在鱼体的损伤处,大部分露出体表,长可达3cm,菌丝呈黑色,似柔软的棉絮状。扎入皮肤和肌肉内的菌丝,称为内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温度、湿度、酸碱度、空气和光照对茶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菇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3℃~26℃,最适温度为25℃,当温度为5℃~40℃时,茶树菇菌丝均能生长;培养料含水量在65%左右,含水量低于55%时菌丝能生长但产量低,含水量为70%~75%时,菌丝生长减慢、纤弱,含水量高于75%菌丝几乎不能生长;茶树菇适应酸碱度(pH值)范围较宽,pH值为5~11均可正常生长,最适酸碱度(pH值)为5~7;通风环境对茶树菇菌丝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密闭环境对菌丝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光照对茶树菇菌丝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黑暗环境菌丝生长浓、密、快。  相似文献   

8.
《致富之友》2004,(3):28-28
菇螨也称菌虱、菌蜘蛛,危害多种食用菌。食用菌播种初期若发生菇螨危害,接种块的菌丝首先被咬,所以,播种后常不见菌丝萌发,稍后发生菇螨危害,菌丝被其咬断,引起菇蕾萎缩死亡,在子实体上发生菇螨危害被害部位变色或出现孔洞,严重影响产量与质量。由于菇螨虫体小,肉眼不易看清,菇螨容易乘机危害菌菇。因此,在食用菌栽培管理中要留心观察螨情,及时落实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答:生长旺盛的平菇菌丝,棉絮白色,粗壮密集,呈扇形向前发展。有的接种后10天左右突然发现菌丝发黄,逐渐死亡消失。对于这种现象,有的菇农认为,培养料内含水量越大,产量越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线虫病的识别与防治现将线虫病的识别与防治方法简介如下:识别要点:1.所有栽培的食用菌几乎都可受害,主要危害平菇、香菇、蘑菇、草菇、银耳、木耳等。2.菇床感染线虫后,菌丝稀疏、生长缓慢,且逐渐萎蔫贴于料面,即发生所谓“退菌现象”。此现象与因温度过...  相似文献   

11.
《农家致富顾问》2014,(5):13-13
最近,朝鲜国家科学院蘑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发出新的香菇速成栽培法。即在瓶子或草袋里先培养菌丝,然后将其取出,进行二次培养,使其成长为大的菌块再进行栽培。还有一种速成栽培法是把菌种接种在草袋上进行培养,然后揭去草袋,直接栽培。  相似文献   

12.
<正>在双孢菇生产中,由于菇房环境条件和培养料的不适以及管理措施不当,会影响菌丝和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播种后菌丝不萌发、不吃料播种后菌丝生长不良,菌种不萌发、不吃料,只在料面生长及出现萎缩现象。这是由于菇房内的温度、通风情况及湿度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若培养料表面偏干,可及时喷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溶液;如料过湿,  相似文献   

13.
<正> 1、团头鲂有哪些常见疾病?如何防治? 答:上期讲到细菌性疾病,本期接着讲真菌性鱼病、寄生虫病、非寄生虫病。 一、真菌性疾病 水霉病较常见,严重危害团头鲂的鱼卵,鱼苗、鱼种或成鱼的受伤部位也易感染。在鱼卵的孵化过程中,水霉菌的内菌丝侵入卵膜内,当胚胎因故死亡时,内菌丝迅速延伸入死去的胚胎,同时外菌丝也随之长出。当菌丝长得多时,附近发育正常的卵粒也因菌丝覆盖,窒息而死。菌丝越长越多,造成恶性循环,大量感染可引起鱼卵全部死光。一般在水温15℃—30℃流行。鱼卵的水霉病治疗较困难,应以预防为主:(1)加强亲鱼培育,提高受精率,选择晴天进行繁殖;(2)对鱼巢、产卵池、孵化用具进行清洗、消毒;(3)采用淋水孵化;(4)粘附在鱼巢  相似文献   

14.
一、眼观法 ①新鲜成熟的林木种子表面光亮,颜色新鲜,如马尾松种子呈灰褐色或灰棕色;油松种子呈深灰色或灰褐色;榆树种子呈绿褐色;杉木种子呈黄褐色或栗褐色;栎类种子呈黄褐色。②将种子放在水中浸1天,待种子膨胀后用刀沿腹缝线切开,看种胚、胚乳和子叶的颜色、状态、液汁以及气味是否正常。一般发育正常的种子,种胚和胚乳丰满并呈乳白色。如马尾松种子为淡白色且油分多;杉木种子胚为淡红白色;栎类种子为淡红色,胚青色。发育不良或旧的种子种胚多为黄、黑色,油分不足,质硬,腐烂发霉或成粉状,有的种子种胚虽颜色正常,但子叶呈暗褐色或黑色,也不能用于播种。 二、耳听法 对大粒种子(如栓栎、油桐等种  相似文献   

15.
收获 食用薯块和加工薯块以达到成熟期收获为宜。收获产量最高。马铃薯生理成熟标志是:叶色变黄转枯,块茎脐部易与匍匐茎脱离,块茎表皮韧性大,皮层厚,色泽正常。种用薯块应适当早收.一般可提前5~7天收获。此外,马铃薯的收获还应依气候、品种等多种因素确定。  相似文献   

16.
<正>一、水霉病引起水霉病的病原体目前已经发现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属)。水霉病实际是真菌寄生在水生动物受伤组织引起,水霉病游孢子伺机附着到受伤组织上并慢慢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受伤组织外,还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  相似文献   

17.
正1.病原体病原体为水霉科(Saprolegniaceae)、水霉属(Saprolegnia)和绵霉属(Achlya)的一些种类。一般有内外两种丝状的菌丝组成,菌丝为管状,为没有横隔的多核体。内菌丝像根样附着在水产动物的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有固着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外菌丝较粗壮,分枝较少,伸出于鱼体组织之外,可长达3cm,形成肉眼能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  相似文献   

18.
一、症状 玉米疯顶病的病原菌为卵孢子,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初期无色,成熟后呈现淡黄色.病菌常以游动孢子囊萌发形成的芽管或以菌丝从气孔侵入玉米叶片,在叶肉细胞问扩展.  相似文献   

19.
<正>水霉病俗称白毛病,是能感染所有水产养殖动物的一种疾病。该病的发生基础条件是鱼体表受伤。流行适温范围为13-18℃。一、病原该病病原主要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类。一般由内外两种丝状的菌丝组成,菌丝为管状,为没有横隔的多核体。内菌丝像树根一样附着在水产动物的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可深入至损伤  相似文献   

20.
1.症状识别危害茎、叶及根部。叶片病斑呈水浸状,不规则形,暗绿色,无明显边缘,病斑迅速扩展腐烂,整个复叶凋萎下垂。茎上出现暗色长条斑,很快腐烂,使茎软化倒伏。根部呈水浸状黄褐色软腐,内部组织呈黄褐色花纹,根皮易剥离,缠有白色菌丝粘着的土块,并具有特殊的腥臭味。2.病原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