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宋江峰 《魅力中国》2009,(36):123-123
饮用水中的有机物容易引起水质污染,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是关系到有机物滋生的内在因素,净水工艺是通过水厂处理的外在途径达到消除有机物的目的,两者构成去除有机物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肖冰 《西部大开发》2010,(6):81-81,92
目前,人们日常饮用水天然有机物超标污染威胁日益加剧,保护现状令人担忧。本文就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及其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主要来自于原水中的腐殖质,如腐殖酸和富里酸等天然有机物。介绍了不同特征的有机物与氯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的关系,着重介绍了化学预氧化,活性炭吸附和组合工艺等去除消毒副产物前体物技术的应用现状,简述了关于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控制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矿区内含Hg、Pb和Cd的复合污染土壤进行有效修复治理,采用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对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进行了菠菜种植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活性炭和熟石灰等材料组成的隔离层对污染土壤中的Hg和Pb具有较好的吸附阻隔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它们向上部种植土层的迁移,但是该种隔离层对污染土壤中Cd的吸附阻隔效果不佳。因此,对于含Cd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隔离修复,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铅污染现状、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铅是一种有害环境和人体粉健康的金属,从矿石开采-原生铅冶炼-消费-再生铅冶炼等过程均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此外,地方保护主义,环保资金投入机制不通畅、管理不善以及先进的冶理铅污染技术难以推广等原因加剧了铅污染,本文针对铅污染现状,原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综述直接超滤和预处理—超滤在处理微污染水的应用研究,得出预处理—超滤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更好,可以有效减缓膜污染,高浓度粉末活性炭—超滤将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超滤膜污染的主要原因为浓差极化以及膜表面污染层和膜孔内的吸附和阻塞,并对膜污染进行了分类。然后从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对膜污染的控制。一是在膜的运行过程中降低污染的发生;二是在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来改善膜污染带来的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8.
近日巴西圣保罗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改造技术,大大提高了一种细菌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能力。研究人员希望这项成果能在矿区得到应用以帮助治理河水污染问题。这种细菌一般生活在矿山附近的水系里,能吸附重金属离子。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技术,对这种微生物的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了改造。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阐述了室内装修装饰带来的环境污染,详细描述了各种污染物的理化性质,污染的来源及其释放途径以及对人体危害的机理和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10.
粉煤灰处理废水的机理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粉煤灰 (FA)是电厂排出的一种废物 ,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 ,可用作废水处理的吸附材料。粉煤灰治理废水及应用 ,具有非常重要的环境保护现实意义。1 粉煤灰吸附处理废水机理粉煤灰表面积大、多孔 ,具有一定的活性基团。其吸附作用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1.1 物理吸附粉煤灰与吸附质 (污染物分子 )间通过分子间引力产生吸附 ,这一作用受粉煤灰的多孔性及表面积决定。物理吸附特征主要是吸附时粉煤灰颗粒表面活性降低 ,放热 ,故在低温下可自发进行 ;其次是其无选择性 ,因而对各种污染物都有一定吸附去除能力。1.2 化学吸附粉煤灰…  相似文献   

11.
林斌  詹明生  王珏  许翔 《科技和产业》2023,23(1):207-213
探索铅锌矿产集中发育区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及分布特征,并结合受污染耕地、涉重企业分布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分析。选取铅锌矿产发育的尤溪县梅仙镇,采用系统均匀布点法,按2.5 km×2.5 km网格布设39个表层土壤监测点位,以土壤环境背景含量顺序统计量的95%分位值获得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分析高背景值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结合受污染耕地、涉重企业分布特点,从污染源角度解析农用地的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成因。明确研究区土壤环境背景值为:镉0.294 mg/ kg、汞0.181 mg /kg、砷11.0 mg/ kg、铅269.1 mg/ kg、铬75.2 mg/ kg、铜61.3 mg/ kg、镍35.6 mg/ kg、锌153.0 mg /kg。对比分析显示,铅、铜元素属于区域性高背景重金属元素,同源重金属铅、铜、镉、锌呈现区域性复合污染;从分布上,铅、铜围绕矿产集中分布区富集,铅元素在平面上呈现连片式分布,铜元素在平面上呈现点状式分布。结合高背景值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受污染耕地分布解析,梅仙镇安全利用类耕地分布主要受背景值控制,同时受矿山采选活动叠加影响;严格管控类耕地分布受矿山采选活动影响为主,地质背景的自然因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灌区土壤基础呼吸、土壤酶的活性是判断土壤重金属影响的指标。通过对长春市四间房、季家、西新3座水库周边地区的污灌、清灌土壤的对比研究,从土壤微生物基础呼吸、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来研究污灌区重金属对土壤的影响,从而来判断污灌区环境质量的优劣。结果表明:污灌水中含有多种重金属污染物,其对土壤基础呼吸起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污灌水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重金属过高呈现抑制,低浓度呈现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高明区及三水区的陶瓷工业厂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厂区周边500 m内表层土壤(0~20 cm)的Cd、Cr、Pb、Cu、Ni、Zn等6种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法、内梅罗指数(PN)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 I)法对土壤重金属进行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显示,高明区的6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珠江三角洲土壤背景值,禅城区、南海区与三水区的Cd超过背景值的倍数最大,均超过背景值的4倍以上,但4个区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工业用地标准.4个区的综合污染等级均属于安全等级,其中高明区的PN最小,南海区的PN最大,分别为0.07和0.34.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显示,禅城区与高明区为低风险,南海区与三水区为中等风险,C d的潜在风险系数Ei最高.研究表明,佛山市陶瓷工业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在工业用地标准中是合格的,但已存在潜在生态危害风险,在今后的生产和土地再利用时要做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对土壤Cd污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报废汽车主要用于废钢铁的回收和再次冶炼.但由于车身材料合有重金属原素,在炼钢过程中重金属杂质会对周边环境带来污染,进而影响到人体健康.分析了车身材料中的有色金属组成并探讨了电炉炼钢过程中的重金属污染的产生机理,在分析报废汽车材料造成入炉废钢不清洁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报废汽车炼钢时减少重金属污染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概况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重金属废水排量增加,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含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化学法沉淀、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生物法等。并对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发展方向进行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重金属含量高及农药施用不当等严重威胁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安全。鉴于我国土壤污染仍比较严重,应从减少土壤污染物投入、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等多方面着手改变土壤污染现状,并通过外源和自身因素来分析农田土壤污染成因.借鉴国内外修复技术,有效治理受污染的农田土壤。  相似文献   

17.
在承接苏南产业转移过程中,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模扩大和城镇化进程加速三条途径来影响灌河流域的水环境,并由此带来的工业污染加重、生态功能减弱、生活污染增加最终导致灌河流域水环境的质量下降.不利影响还包括工业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消耗量加大等.积极影响表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随着苏南产业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应将灌河流域水环境面临的威胁与贡献进行货币化计量,从而给灌河流域沿岸城市承接苏南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取舍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铂钯精矿中回收铂、钯、金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子交换法富集溶液中低含量的贵金属,萃取法提取铂钯,再结合传统的选择性沉淀法实现杂质分离。流程短,污染少,回收率高,有价金属都能得到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9.
南方某城市垃圾填埋场为解决垃圾渗滤液污染环境和生产杂用水短缺问题,建设了垃圾渗滤液回用工程。该工程处理工艺采用物化 SBR 反渗透技术,出水水质达到了生产杂用的水质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介绍了工程的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及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色金属消费快速增长,其资源化循环利用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特别是"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够有效缓解资源紧缺,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阐述了多种熔炼技术在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化方面的研发和工业化应用成果,肯定了其在二次资源循环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