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中航油事件”及其原因分析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石油衍生品交易出现5.5亿美元巨额亏损,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自2003年开始从事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其后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并从中获得巨大的利润。2004年下半年,公司进行一系列错误操作,在期权、期货市场遭受双重损失。  相似文献   

2.
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集团内部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的控股子公司。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对国内进口航油市场的实质性垄断,净资产由16.8万美元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6年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然而正是这样一家公司,2004年11月29日突然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原因是公司在此前的石油衍生品交易中出现约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事件披露后,新加坡投资者称其为自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金融丑闻。  相似文献   

3.
2004年12月,北京早已是天寒地冻,而位于赤道附近的美丽岛国新加坡却依然是炎炎盛夏,但这南国良好的气候并未使所有关注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的人们有所舒缓。人们依然在企盼这个曾经熠熠生辉的"明星"企业,能渡过破产的劫难,实现"凤凰涅槃"的奇迹。 2004年11月30日,中航油因在石油衍生品交易中出现5.54亿美元巨额亏损  相似文献   

4.
西荣 《市场论坛》2005,(1):40-42
2004年11月29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英文为China Aviation Oil,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从事石油期权交易,总计亏损5.5亿多美元。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之严重资不抵债,只得向新加坡最高法院中请破产保护。事件发生之后,国内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对此事件作了多方披露和检讨。  相似文献   

5.
从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因为金融衍生品交易而导致巨额亏损达5.5亿美元,从而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由此中航油巨额亏损事件浮出水面。事件披露后,其被称为自1995年巴林事  相似文献   

6.
<正>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 股份有限公司宣称由于石油衍生产品交易受挫,总计亏损达5.5亿美元,公司净资产 1.45亿美元,已经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一出,舆论大哗,纷纷将其与当年震惊世界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相提并论。金融衍生产品的  相似文献   

7.
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近日爆出丑闻,其因投机性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而蒙受约55亿美元(约45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因资不抵债而不得不寻求破产保护。  相似文献   

8.
龚健 《致富时代》2015,(1):23-24
2004年11月29日,由于石油期权投机交易亏损5.5亿美元,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AO)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事件令世界震惊。得益于其母公司在中国航油市场的垄断地位,从1997年开始,CAO在总经理陈久霖的领导下迅速占领了中国航油市场。为了扩大生存空间,CAO自2001年上市之后还大力发展了石油实业投资和国际石油贸易两项业务。虽然在随后几年里良好的业绩为CAO和陈久霖个人赢得了荣誉,然而,危险的种子——石油衍生工具投机早在上市之初就已经埋下。最终,2004年的石油大牛市成了"埋葬"CAO和陈久霖个人职业生涯的坟墓。本文就中航油事件进行回顾,发掘其中原因,给出相应总结。  相似文献   

9.
张锐 《现代商业》2005,(1):12-16
他曾被人们称为中国国企走出去棋盘上的“过河尖兵”,他也因在海外收购的屡屡得手而发誓要成为“中国第四石油帝国”,然而,当一夜之间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无情地降落到自己身上时,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往日的梦想都被击打得粉碎。  相似文献   

10.
内部控制失效与中航油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垄断中国民航燃油市场的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集团)持有中航油60%的股份。  相似文献   

11.
陈久霖揭密     
历史往往会出奇的巧合。1995年,也是在新加坡,巴林银行驻新加坡交易员尼克·利森(Nick Leeson)在投机性外汇交易中损失12亿美元,导致这家老牌英国银行倒闭。差不多10年后,历史重演。2004年年底,新加坡爆出巨大新闻,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在石油衍生品交易中亏损5.5亿美元,公司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顷刻间灰飞烟灭。中航油(新加坡)的掌门人陈久霖也成为了新加坡金融市场上的“第二个利森”。《商务周刊》记者通过多方采访,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陈久霖。作为事件的“导演”,他的生活经历、成功道路,个性以及他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直接影响了他的思维和决策,并最终滑向“深渊”。值得指出的是,中航油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但不应该仅仅归结为陈久霖的个人悲剧,它留下的一个更大的现实意义是:中国的境外资产在国际酱市场上搏击风浪的使命,不仅仅是个人的使命,而应该是一个融合企业家精神、公司完善治理结构、有效的外部监管的系统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垄断中国民航燃油市场的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集团)持有中航油60%的股份.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2月6日,中国航油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航油)在新加坡隆重举办上市十周年庆祝宴会,前中国航油总裁陈九霖未获邀出席。  相似文献   

14.
《商》2012,(8):24-26
城乡致富从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任上风光无限,到被指控隐瞒石油期权交易的巨额亏损等罪名而判刑入狱1035天,在转战互联网等传闻后,低调出山任职葛洲坝集团的陈久霖(现名陈九霖)突然又被推到了媒体的风口浪尖上,媒体对其重新任职央企高管进行了种种评议。  相似文献   

15.
林宇 《市场论坛》2005,(8):72-73
2004年年底,新加坡中航油事件在业内引起轰动,公司总裁陈久霖被认为是造成5.5亿美元亏损的主要责任人,因为各种迹象表明陈久霖在任职期间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陈久霖案重新掀起了“关于中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探讨,也让世人打开了记忆的匣子。  相似文献   

16.
反思中航油事件患于金融衍生工具滥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琳 《现代商业》2008,(5):62-62,61
2005年以来,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下属的新加坡上市公司中国航油使用自有资金进行石油衍生产品投机交易,对油价走势判断错误,2004年10月份,国际油价大幅飙升,该公司因未能弥补交易亏损所需要的巨额保证金而被强制平仓,截至2004年11月29日,该公司的损失达5.54亿美元。反思中航油事件带来的教训,其并非是惠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而是并未有效地运用它们。金融衍生产品非但不是风险的万恶之源,恰恰是风险管理的必备工具。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0月16日,新版上海地区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hanghai Containerized Freight Indes,SCFI)正式发布.随后,在2010年1月,首笔以新版SCFI为标的的衍生品交易诞生.紧接着,伦敦结算所、新加坡交易所也加入其中,为这个新的衍生品交易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关》2005,(3):20-20
2004年12月的北京早已是天寒地冻.但位于赤道附近的美丽岛国新加坡却依然是炎炎盛夏。北国和南国气温的差别一如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原总裁陈久霖前后的两重心境:一种是明星企业家呼风唤雨的春风得意.一种是赌徒输光后“撕心裂肺般的疼痛”。仿佛就在一夜间.陈久霖和他的中航油就从天堂跌到地狱。  相似文献   

19.
2000年我国不少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紧张的矛盾;有利于有效地减少贸易争端;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更是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企业走出国门后,面临的风险也加大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作为国有控股的海外上市公司,因投机石油期权造成了约45亿元人民币的损失。“中航油”事件不仅仅是某个人或某家公司的悲剧,更是为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敲响的一个警钟。该事件的惨痛教训值得反思,以防其他企业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年底,中国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以下简称国储局)的期铜交易员刘其兵在伦敦金属交易所,以3000多美元/吨的价格做空,而此后伦敦铜价格如脱缰野马般地上涨,把国储局推进了与国际金融大鳄的搏弈中,据估计损失金额高达数亿美元.这已是近几年来第二起中国企业在境外期货交易中爆出丑闻.2004年12月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新加坡上市公司在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中巨亏5.5亿美元.国有企业如何利用境外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至关重要,如何提高企业境外进货交易的监管有效性,不但是监管当局也是企业自身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