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宏观经济持续低迷引发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广泛讨论。本文构建包含名义利率零下限约束的混合型货币政策框架,据以系统比较存在和不存在零利率下限约束两种情形下宏观经济波动异质性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差异。研究发现,总需求下降时零利率下限约束情形下产出下降和通缩程度更为严重;总供给下降不会引致名义利率触及零利率下限以致宏观经济波动演变无明显差异;零利率下限约束情形下央行数量型调控的有效性显著降低,价格型调控则完全失效。本文认为考虑零利率下限约束的建模更宜刻画现实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效力,忽视零利率下限约束会对宏观经济预判和政策调控有效性的认识产生偏误;需求低迷环境下“数量型调控为主、价格型调控为辅”的政策组合仍为央行合意的货币调控范式,央行须更加关注降低实际资金利率;政府应注重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与货币政策发挥有效政策合力,促使实体经济趋稳高质发展以摆脱利率下限约束困境。  相似文献   

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在特定条件下综合运用数量型与价格型工具调控已成为许多央行的选择,即使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一些国家也开始注重数量型与价格型工具的配合.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居民、非金融企业、政府等三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对比分析了价格型、数量型等六种组合下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实证结果显示,混合型政策工具优于单一型政策工具,如果更加注重GDP目标,数量型工具为主、价格型工具为辅的调控(QP)效果相对较好;如果更加注重通胀水平,那么价格型工具为主、数量型工具为辅的中长期调控(LPQ)效果较好;如果更加注重就业目标,运用价格型工具为主、数量型工具为辅的短期调控(SPQ)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胡湘 《经贸导刊》2000,(6):42-43
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传统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政策效应的发挥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经济体制。这促使人们寻找新的更有效的短期政策手段,而其前提条件则是其效应的发挥应有相当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的协调配合一直是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经济学家们重点研究的对象。协调好这两类政策,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鉴于我国目前复杂经济形势对政策协调带来的困难,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效应不佳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从原则、技术、制度等角度研究具体的协调方法,并提出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效果的建议措施,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5.
胡心舟 《商》2012,(3):77-78
在现阶段,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是一国宏观经济的指示剂和晴雨表,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必定会为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所反映出来。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货币政策一般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货币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6.
郑莉娜  袁闯 《华商》2008,(10):1-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两大政策,两者需要相互配合、协调以对经济产生同向动力,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复杂的宏观经济系统中,这两大政策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这两种政策效应的实现分别需要另外一种政策的配合与协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新凯恩斯小型开放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在统一框架下研究资本管制程度不同时汇改如何影响我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通过模拟分析发现:汇改能提升两类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又能增强价格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会降低数量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高度流动和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搭配可以增强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不能增强数量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协调推进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有助于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利用月度数据以及不同的货币政策规则方程分析结论仍然保持稳健性。结论显示随着汇改的持续推进,我国的货币政策要逐步过渡到以价格型为主,这样既能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又能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  相似文献   

8.
张龙  申瑛琦  尹韦琪 《财贸研究》2021,32(10):48-56
基于国房景气指数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进行收缩期和扩张期划分,据此运用SV-TVP-FAVAR模型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对不同阶段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动态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房地产市场的阶段性特征较好地印证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特征及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颁布和落实情况,但也存在房地产市场响应的理性"毗邻"错位现象;无论是房地产市场收缩期抑或是房地产市场扩张期,数量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均优于价格型货币政策,存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多指标"占优"选择,但货币政策量价工具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差距不大;价格型工具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逐步优于数量型工具,其调控地位正在逐步凸显.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2001年依然保持较强劲的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拉动.在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200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放在扩大内需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但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内容做出必要的调整,比如从过去的扩大支出为主转变到启动民间投资、实施结构性减税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主,进而放大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以提升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力.货币政策的重点是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0.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二者的紧密搭配对于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阐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一致性是二者协调配合的客观基础,两者的差异性是二者协调配合的现实必要性。封闭经济的IS-LM曲线、米德冲突、丁伯根法则以及蒙代尔有效市场细分等理论是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财政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财税政策作为一国政府调节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产业深度调整,及绿色能源革命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的压力与动力入手,立足于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美国、日本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政府作用,提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制度改革措施与财政支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种最重要手段,为了保障宏观经济平稳的运行,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适时、适当地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十分重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财政政策在我国的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财政政策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降低消耗、改善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等。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府应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调控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采取一系列财税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当前我们要准确把握农业发展新趋势,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财政支出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作用十分重要,针对中国现行财政支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财政支农工作提出了逐步加大国。家财政支农力度、优化财政支农结构、调整财政支农方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增长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比较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一个广义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三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考察中国1978—2005年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特征。在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动态特性后发现:积极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效果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均要强于财政政策,长期内,积极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一直有递减的正效应,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由于挤出效应的影响,长期内对经济增长呈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We model policy interactions in a growing economy. Unemployment can persist and matters for the real wage; conflicting claims underpin inflation outcomes; and aggregate demand determines 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unemployment. Monetary policy is characterized by a Taylor rule. Fiscal policy is characterized by a marginal tendency to run deficits or surpluses. We address three questions: can monetary policy ensure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in the absence of coordinated fiscal policy, can fiscal policy ensure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when the monetary authority pegs the interest rate, and can policy authorities trade‐off some sustained inflation for a long‐run improvement in unemployment rates?  相似文献   

17.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丹 《商业研究》2002,(15):1-4
若解决开放经济中出现的内外平衡矛盾,必须运用政策搭配的方法。将国际收支平衡与国内经济 平衡综合起来考虑,因为国际收支平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宏观经济有关,所以通过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可以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平衡。  相似文献   

18.
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一些结合部,深入研究这些结合部对于充分发挥财政货币政策作用,减少政策摩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我国政府已经能够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主动选择适当的政策组合,运用间接手段调节供求关系,并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宏观调控体系。文章强调,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一直是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我国政府“财政货币双稳健”宏观调控思想的确立,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将从以总量调控为主转向以结构或制度配合为主。  相似文献   

19.
王小华  温涛  宜文 《财贸研究》2013,24(2):1-11
基于国家干预的凯恩斯 AD - AS 视角,主要对财政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采用 1952—2010 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 1) 长期内,地方财政支出的扩张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关键性因素; 而中央财政支出的扩张却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 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冲击则并不显著; 除此之外,通货膨胀还受到消费者预期、人民币汇率、职工工资水平和原材料购进价格的正向影响。(2) 短期内,无论是中央抑或是地方财政支出都能对通货膨胀产生负向的冲击作用; 然而,货币供应量( M0、M1、M2) 却对通货膨胀起到了明显的助推作用,且 M0与通货膨胀具有双向的 Granger 因果关系。( 3) 新时期,财政货币当局不仅需要高度关注高通胀惯性对政策效果的影响,尤其应注重财政货币政策的多重目标分解、梳理及协调配合,而且要处理好反通胀、保增长、调结构之间困难而复杂的关系,寻求三者之间的有效"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