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主要以国际关系层次分析法对霸权衰落的根源进行了论述。首先对现有霸权衰落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指出霸权的衰落不仅是物质力量的衰落,还包括对国际系统进程的主导作用的降低;认为国家的理性假定与霸权衰落根源之间存在矛盾;霸权的衰落不一定导致战争,霸权的更替不一定通过战争来进行。在此基础上,文章对霸权衰落理论进行了修正,认为导致霸权衰落的根源是霸权合法性出现危机。霸权衰落的逻辑过程是:霸权权力出现合法性危机——借助强制性权力进行护持——护持成本增加——霸权力量消耗——霸权力量衰落。霸权要防止衰落,就必须努力实现和维持最大程度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权力的过度集中会引发其他行为体的权力制衡,鉴于国际体系中经常出现"制衡失灵"的现象,霸权何以维持成为需要解释的问题。现有文献大多从其他国家的角度思考为何出现"制衡不足",但是,作为有实力和意愿控制国际秩序的国家,霸权国不会消极等待其他国家的权力制衡,而会积极运用权力制衡维持霸权地位。作者提出话语制衡是霸权护持的重要手段,即通过使用话语策略在国内外建立话语共识和政策联盟,以维持国际霸权结构。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旨在建立国内政策联盟的内部话语制衡,二是旨在建立国际霸权联盟的外部话语制衡,三是旨在阻止潜在挑战的消极话语制衡。强大的话语资本和对霸权地位的追求让霸权国拥有话语制衡的先发优势。话语制衡也存在局限,容易加剧霸权国的不安全感和国际体系的不稳定。作者旨在探究霸权国如何通过话语层面的权力制衡进行霸权护持,并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为例,增进对美国霸权话语策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威胁,但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集体行动绩效不佳。不同于国际政治理论所预测的国家间通过相互合作来应对共同威胁,单个国家或地区往往会主动采取国内单边气候规制;也不同于国际经济理论所预测的在公共产品不足情形下将出现搭便车行为,率先实施国内单边气候规制的国家往往会激励其他国家跟随并采纳高水平高标准的气候规制措施。作者借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结构性权力分析框架解释不断涌现的、镶嵌在全球多边气候治理框架下的各类单边气候规制,研究发现:国内单边气候规制有助于从能源供给安全、低碳生产结构、绿色金融体系和低碳技术知识四方面产生绿色结构性权力。这种绿色结构性权力赋予一国推行跨境单边气候规制的能力,一旦国家层面的跨境单边气候规制得以成功实施,则意味着绿色霸权的生成。碳边境调节机制作为当前最具争议的绿色霸权工具之一,建立在绿色结构性权力和进口市场权力相互依托的基础之上,利用不同市场的碳价差异抽取“租金”,不仅意图实现绿色结构性权力的“变现”,而且将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实力差距。这是绿色结构性权力借由贸易渠道转化为绿色霸权的可能过程。发达国家率先发起的国内单边气候规制具有全球公共产品属性,但其跨境单边气候规制具有霸权属性,发展中国家必须在明晰这一逻辑的前提下制定应对策略,高度防范跨境单边气候规制成为守成国规锁崛起国的一种新的制度手段。  相似文献   

4.
制度霸权理论认为,争取地区霸权的核心是主导地区制度建设,提供经济稳定和开展地区合作是地区霸权的自然选择,但印度破坏南盟制度进程和忽视地区功能合作的“反常”行为对该理论提出了挑战。既有解释大多聚焦南亚国家建构历史、不对称的地区结构和印度的自我认知,较少关注印度南盟政策背后制度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地区霸权的制度护持是印度南盟政策制定和变化的核心动力。印度利用区域制度和权力优势谋求制度护持的行为主要受到自身霸权护持压力和地区国家对制度功能需求的影响。这两个变量的组合可得出四种制度行为结果,对应印度制度护持的四种行为模式:制度非中性、制度制衡、制度私有化和单向支付。作者选取印度创设南盟、中断南盟进程、加快推进南亚自由贸易区以及选择性启用南盟四个案例对上述假定和框架进行验证。据此逻辑,印度在后疫情时代将面临更大的制度霸权困境。对印度案例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深化我们对于复杂世界中不同地区霸权制度护持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可为中国南亚外交提供一定的启示,即应充分利用印度的霸权本质和制度局限,通过注入基于社会逻辑的制度设计,推动南亚次区域制度建设和地区霸权秩序转型。  相似文献   

5.
"经济霸权国家的更迭"可以分解为两个子问题:其一,非经济霸权国家的经济实力如何"反超"经济霸权国家;其二,反超后,原来的非经济霸权国家为何以及如何"转变"为新的经济霸权国家。关于"反超"问题,如果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源、技术和制度,当经济霸权国家对非霸权国家在这三方面的"净"影响为"正"且较大时,反超就可能发生。"转变"问题涉及产权理论,转变的发生与否取决于该国将外部性内在化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比较结果。产权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解释模式可以解释历史上的两次更迭,并为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预测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6.
霸权干涉、大国对抗与东亚地区安全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欧洲地区主义从中心到边缘的演进逻辑不同,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进程主要是从边缘到中心。两种地区主义逻辑的不同决定了东亚无法像欧洲那样协调解决霸权干涉和大国对抗两大挑战。东亚要构建欧盟那样的地区安全共同体就必须寻找替代路径。在东亚不能沿袭欧洲路径协调解决两大挑战的情况下,暂时同步搁置或冻结霸权干涉和大国对抗问题,或许是一条现实可行的东亚之路。  相似文献   

7.
以美国为代表的霸权国家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霸权国家与世界经济的稳定性之间并不必然存在着明确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关系。美国并没有维系世界经济的稳定,也不是导致世界经济不稳定的唯一力量。无论是全球型霸权国家还是俱乐部型霸权国家及其国家集团,它们在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谋求霸权利益时,都会进行利益计算,但霸权国家的利益诉求和利益计算方法始终处于调整与变化之中。当霸权国家核心决策者发生更替或者霸权国的利益目标及决策偏好出现变化时,霸权国家的目标函数与时间贴现因子也会相应出现变化,进而改变霸权国家可控制资源配置的最优条件。对于国际社会秩序和世界经济运行的稳定与否,以美国为代表的霸权国家或者霸权国家集团的存在是中性的。  相似文献   

8.
刘洪钟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2):128-154+159-160
以半导体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竞争是中美两国竞争的关键领域。与工业化时代不同,在全球分工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今时代,中美高科技产业竞争是一种融合了技术竞争、制造能力竞争和市场竞争的混合竞争,综合体现为对全球价值链主导权的争夺。通过构建技术、制造能力和市场“三位一体”的全球价值链权力模型,从理论层面考察了全球价值链中权力的来源和权力竞争的本质,霸权国的权力垄断形成于对三者的体系性控制,但崛起国的后发优势则使其有机会通过技术撬动、制造能力提升和市场权力俘获而改变价值链中的单极权力结构,形成与主导国的权力平衡和对称性竞争。日美和中美半导体产业竞争的不同境况对上述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日本通过技术赶超和制造能力提升实现了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但市场权力的缺乏使其无法形成对该产业的体系性控制,从而在面对美国霸权胁迫时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中国在半导体产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能力虽然还处于赶超阶段,但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使其能够与缺乏制造能力的美国形成双向非对称相互依赖关系,从而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最终实现与美国的平等竞争关系奠定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霸权国自古就存在,但当今世界唯一的全球霸权国就是美国。美国在追求全球霸权的时候,并未完全采用历史上其他霸权国所推崇的以武力征服和殖民政治为主的权力霸权方式,而是利用其优越的经济条件,并且将其演变为政治上的支配权,对国际制度进行主导,即制度霸权。美国的制度霸权是指美国霸权与国际制度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制度为美国霸权提供了便利的权力资源,其本身也成为美国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公共物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被国际关系学者用来分析霸权,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霸权稳定论"。本文主要利用国际公共物品有关的理论来分析美国的制度霸权。  相似文献   

10.
如何防御可能的“文化霸权”、保护本土的文化安全是当代非传统安全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难题。今天世界各国的“文化安全”内涵已悄然扩大,应该被人们警惕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威胁”也变得复杂和互动。认识和不滥用文化权力、反思和改进不同文化的融合方法与重视维护公民的文化权利,是国际间多层次“文化安全”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陈子烨  李滨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3):21-43,155,156
中美贸易冲突根源的探寻不应停留在国际贸易层次,而是应该从当下的国际分工结构和国际生产关系中去寻找。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国际分工及其相应的国际生产关系是决定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政治经济地位与利益的基础。发展中国家在传统的国际分工结构中长期处于外围、在生产关系上处于依附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落后,特别是技术水平落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生产链作为一种新的国际生产组织方式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在这一新的国际分工生产中,发展中国家的依附地位并没有改变,但是具体的依附形式不同于历史上的依附形式,呈现出“技术—市场”依附的特点。在这种新的依附形式下,广大参与全球生产链分工的发展中国家只能从中获得微薄的附加值,进而形成一种依附式发展,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却能够主导全球生产进程并从中获得高额的附加值。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需要摆脱依附式发展模式,实现在全球生产链中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攀升。近年来中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世界市场地位方面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相应成就触动了美国作为现有国际分工主导者的既得利益。为了维护其霸权的经济基础,美国不惜发起贸易战以遏制中国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中国摆脱依附式发展以及美国相对衰落所导致的国际分工格局现实和潜在的变化正是中美贸易冲突爆发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analysing how a country with market power could affec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liberal view and trade‐conflict model claim that if countries seek to protect their trade gains, trade will reduce conflict between pairs of countries, designated “actors” and “target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market power on the gains from trade. Once the distribution of trade gains is changed between countries, the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untries will also alter. We apply the trade‐conflict model to derive two propositions as follows: (1) the more monopoly power over exports a monopolistic target has, the greater the amount of actor‐to‐target conflict; (2) the more monopsony power over imports a monopolistic target has, the greater the amount of actor‐to‐target conflict. To summarise, these hypotheses will predict that a country with market power reaps the gains from trade and will exhibit less conflict and more cooperation, whilst the country that is exploited will exhibit more conflict and less cooperation.  相似文献   

13.
陈军 《科技和产业》2010,10(6):91-93
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如何在化学品国际需求萎缩、国内供求波动的双重窘境下探寻精细化工的结构调整已成为不可避免的重要议题。以低碳产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必将使精细化工呈现出一番非凡的增长态势,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为精细化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提供了压力和动力,而且为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商机。  相似文献   

14.
林兴岚 《特区经济》2008,(6):100-102
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建设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不仅要增加国家对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的投入,更要抓好科技人才工作中的法律法规建设、合理的人才管理政策、优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长效机制等核心内容。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应借鉴有关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和出台新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5.
科技资源作为社会的公共资源,需要在全社会各个行业领域中开放共享,以提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近年来,国家将技术市场一体化发展作为助推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如何通过创新共享商业模式,整合制造业优势资源,开展共享服务已经成为目前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于是提出一种资源共享与协同服务模式,可以以获取价值为目的、以闲置技术资源转让为方式,实现技术资源高效利用、社会共享和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16.
唐永胜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9):18-27,155,156
美欧自金融危机爆发延续至今的经济动荡,并非源于偶然的政策失误,也不能归于周期性经济阵痛,实际属于经济模式遭遇的深刻危机,这意味着美国金融霸权主导的国际体系已处于超载状态,世界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步入重大动荡期和调整期。为摆脱危机美国的政策调整可能在世界范围产生传导效应甚至危害,对国际战略总体形势以及中国的发展与安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已进入深度互动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将持续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美之间尤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博弈,不仅具有前所未有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也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对此中国应充分认识国际体系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间关系的复杂化趋势,趋利避害,有效消解战略压力,坚决维护对外关系的总体平衡和稳定,本着冷静观察、充分准备、积极应对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投棋布子,积极运筹国际变局,尤其应重点强化经营周边的力度,拓展回旋空间。  相似文献   

17.
张燕航 《科技和产业》2015,15(2):124-127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有一定的共性,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还存在一些特殊问题: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起点低,市场动力不足,技术创新投入有限,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技术压制,技术轨道锁定等。文章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存在的特殊问题出发,结合技术轨道理论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创新是企业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 ,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 ,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 ,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 ,是从新产品开发直到实现市场销售的一个全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 ,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  相似文献   

19.
每一次科技革命在带来生产力飞跃的同时,也以创造性破坏的方式对既有经济社会结构带来巨大冲击,如果不加以治理,会产生包括国民贫富分化、经济社会安全受损在内的严重隐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而建立的。拥抱科技革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天然属性,有效治理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社会挑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和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无论是为了充分响应生产力进步对生产关系优化调整的需求,还是有效治理科技革命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必须不断地自我发展完善。文章提出了科技革命治理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逻辑,包括鼓励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的效率逻辑、防止贫富分化的公平逻辑、维护国家社会安全的安全逻辑三个方面。围绕着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技术赶超以及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治理挑战,文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自我完善,形成"科技革命中国之治"制度优势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如何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为出发点,将科学发展观融合于技术战略。在分析了市场竞争特点的前提下,本文认为,将科学的发展观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自身实现技术持续创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