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红平 《北方经贸》2021,(3):26-29,79
福建省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美国宣称自2020年起,拟对中国等国家进口的产品征收碳关税,这无疑会对福建省的出口贸易产生重大冲击。基于30/60/85美元/吨CO2三个级别的碳关税,实证评估美国征收碳关税对福建省主要10种出口产品的影响。受冲击大的产品绝大多数是碳密集型产品,例如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而受冲击小的产品绝大多数是非碳密集型产品,例如鱼、甲壳及软体类动物及其制品等,但一些非碳排放密集型的产品也会受到严重冲击,从而揭示出碳关税对福建省出口的冲击并非完全取决于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最后,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完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碳关税: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新型绿色壁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海霞 《中国物价》2009,(10):46-48
美国通过征收碳关税的法案以来,“碳关税”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征收碳关税不仅违反WTO基本规则,还违背《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实质是“以环境保护之名,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本文在分析碳关税由来和实质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论述碳关税对我国对外贸易、宏观经济、能源密集型产业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论文分层次探讨了我国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自然生存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控制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缓解气候变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发达国家以控制碳排放、保护全球气候环境之名提出碳关税政策,但碳关税政策真正的动机在于发达国家利用碳关税贸易壁垒手段抑制发展中国家高耗能产品出口,并以此来保护自己的高耗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作为工业品出口大国,一旦发达国家执行碳关税政策,其经济势力将会面临严峻挑战。因此,研究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碳关税被认为是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高耗能产品设置的特别关税。作为新型贸易壁垒,碳关税政策势必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造成冲击,因此充分了解碳关税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并制订相应的对策,对我国机电产品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了碳关税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并针对负面影响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旨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到来,碳关税呼之欲出。本文采用GTAP 8.0模拟分析了欧盟、美国、日本分别和同时征收碳关税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关税将改变世界贸易的利益格局,征税国受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受损;碳关税将使中国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额小幅增加,进口额下降;碳关税会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市场结构产生影响,中国农产品在碳关税征收国的市场份额下降,在非征税国家和地区增加。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7年6月,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美国众议院提出并通过了"美国清洁安全能源法"。众议院建议从2020年起,对不执行碳排放限制的国家,贸易出口需征收碳关税。此项议程提出后引起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热烈讨论和争议。发达国家,例如法国、加拿大等均表示大力支持实施碳关税改革,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则强烈抵制碳关税这一政策的实行。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制造国和出口贸易国。尤其是2015年到现在,我国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约为95%。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耗能高、排放高等特点,如果还是按照我国目前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欧美发达国家一旦开始征收碳关税,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将是致命的打击。本文以碳关税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等方面作为研究基础对其本质进行了讨论,并叙述了我国对于未来如果实施碳关税政策,可能受到的影响,最后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碳关税措施的规定是针对国内产品征收的碳税所进行的边境税调整,但国内碳税并不在WTO的边境税调整范围之内。碳关税不符合非歧视待遇原则中的国民待遇原则;由于各国环境政策和环保措施不同,碳关税也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碳关税措施不符合GATT第20条(b)款与(g)款的规定,但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解释可能对于碳关税措施符合GATT/WTO的相关规则具有积极的意义。考虑到碳关税对我国部分产业和对外贸易的影响,应该依据上述理由予以反对,驳斥欧美部分国家对于碳关税措施在GATT/WTO中具有合法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沈黄煜 《现代商业》2014,(20):38-39
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不仅成为气象学界的研究课题,也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施加经济和政治压力的砝码。本文在分析碳关税的发展轨迹和中国对外贸易、碳消耗的前提下,利用关税理论评估碳关税可能造成的冲击程度,进而深入挖掘碳关税理论背后的不合理之处,分析表明,碳关税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措施应对潜在危机。  相似文献   

9.
黄章黎 《中国市场》2014,(37):12-14
随着哥本哈根峰会的召开,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出现了碳排放问题,因而碳关税得到了各国重视,同时也成为了各国进行贸易保护的有力武器。中国是主要的碳排放国家之一,其中出口产品的隐含碳占总排放量的32%34%,所以征收碳关税会使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冲击,尤其从欧盟开始对中国征收碳关税起,这种冲击效应就一直考验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本文应用GTAP模型对碳关税与外向型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深刻了解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强度,同时寻找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品牌》2015,(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越来越成为现如今的热词,进而提出"碳关税"一词,并适用于我国出口贸易。面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席卷全球的形势,碳关税的征收成为必然。当然中国面对碳关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承担起降低碳排放的责任,这必然加大了本国出口商品成本所承受的压力。为此,中国应该探究碳关税深层次的逻辑理论,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机制、联合国框架和低碳国际标准来突破碳关税对我国出口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徐盈之  张赟 《财贸研究》2013,24(2):50-59
针对国内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泄漏"问题,在区域间贸易的框架下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依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责任原则分析中国各区域的碳减排责任和分行业的区域碳减排责任的差异,并将碳减排责任与碳减排效率相结合研究区域的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区域碳减排责任和碳直接排放量存在不一致现象,碳减排责任能更全面准确地测算各个区域的碳排放量;中部和东部沿海区域的碳减排总责任分列全国第一、二位;中部、西南和北部沿海区域的碳减排潜力最大,应作为今后碳减排的重点实施区域。  相似文献   

12.
利用立木蓄积量、森林面积及森林土壤碳储量等基本监测数据,对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汇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 286.37×106t,年碳汇能力为53.92×106t,其经济价值分别为3 923.429亿元和164.47亿元,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47.57 t/hm2。预计江西省年2010年到2020年间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278.09×106t碳或1 020.59×106t CO2,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平均每年可达53.01亿元。同时还对江西省11个市的森林碳储量、碳汇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得出了全省各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地的森林碳汇林地价格。  相似文献   

13.
国外碳金融业务发展新趋向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碳金融业务已由早期的基于碳交易所的业务向碳银行业务等方向拓展,以迎合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碳金融业务的拓展使其正在向更具有操作性和流动性的碳金融衍生品发展,如碳货币证券化及碳套利工具的开发是基于产业链角度及生态链角度对碳金融业务的拓展,也是对碳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延伸。由于我国碳金融发展较缓慢,通过对国外碳金融业务发展的考察,可以为我国开展碳金融业务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传喜 《北方经贸》2010,(10):65-67
我国开征碳税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碳税优惠政策过滥,影响其实际减排效果的覆辙。对排碳大户不但不能豁免碳税,而且要重点关注碳税促进其实际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为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平衡排碳大户税收负担,对排碳大户自愿签订减排协议以及其他实际减排的行为,可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专项补助。只有重点治理好排碳大户的排碳行为,并对碳税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才能保证碳税的实施效果和规范税制。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碳排放责任认定的“生产者责任”、“消费者责任”以及“共担责任”视角,运用产业内贸易理论,分别构建了开放经济下两个国家征收生产型碳税、消费型碳税和混合型碳税的博弈模型。并利用各模型的均衡解,从国家福利、碳排放量和企业利润等方面比较了这些征税方式的效果,分别得出了实现国家福利改善、碳减排和企业发展等目标的条件,并探讨了实现综合目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分别从实现国家福利改善目标和实现碳减排目标看,混合型碳税均优于生产型碳税;从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看,生产型碳税优于混合型碳税;任何一种碳税征收方式无法同时实现所有目标,政府必须在三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在一定条件下消费型碳税或混合型碳税可同时实现福利改善和碳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低碳发展模式已经确立,碳排放交易系统即将推出,相关主体对碳金融服务的需求将极大增加。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碳金融服务体系,这恐将成为我国低碳发展的掣肘。本文在梳理碳金融服务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解构碳金融服务需求,并分析了其特点,依据分析结果及我国碳金融服务现状提出了我国碳金融服务体系架构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国际法框架下碳金融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金融起源于国际法促进有效减排的经济手段的应用。碳金融属于环境金融中独树一帜的发展模式。随着碳市场和碳信用的建立发展,国际法框架内外形成的碳交易都需要碳金融的支持和保障,而碳金融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在国际法框架内获得公平和效率。因此,对碳金融概念的辨析及其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面临问题的评析,将能推动碳金融在国际法规制下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欧盟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与低碳立法、财政税收、低碳技术研发、新能源等方面探讨了欧盟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政策措施。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面临着产业结构重型化、能耗高与技术水平低下等困难,需要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特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战略规划,通过构建法律框架、建立财政税收体系、开发低碳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树立低碳消费观念,共同推动我国碳排放的降低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碳关税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对象上的歧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和主体的广泛性等特征。碳关税对我国出口的冲击主要源于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强度,由局部均衡分析知,碳关税不但会对我国工业产品这个行业造成影响,还会对我国整体福利造成影响。我国政府应在国内开征碳税,完善国内碳交易市场,积极参与碳关税的制定;我国企业应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实施低碳战略,以应对碳关税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建辉  陈方丽  李迎 《江苏商论》2013,(10):57-59,68
文章计算了2011年温州主要出口的16种产品的碳排放强度,对主要出口产品按碳排放强度、年出口量等两个指标进行减排空间大小分类。结果显示年出口额大、产品碳排放强度低的优质出口产品3种;出口量不大、产品碳排放强度低属于出口扶持产品的有6种;产品出口量大、碳排放强度高属于存在很大减排空间的产品1种;产品出口量不大、碳排放强度高,需政府引导其进行产业升级,不断降低碳排放的产品有6种。研究结果便于政府从贸易角度为温州缓解减排压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